行政法律规范是调整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过20多年的行政立法实践,我国已经形成由宪法统领、自上而下呈金字塔形的行政法律规范体系。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律体系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继受于大陆法系,不承认不成文法源。主流观点认为,行政法律规范一般只是限于成文行政法律规范。目前国内学者多把行政法律规范的种类限定为以下几种: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法律解释、国际条约和行政协定。我国法律对行政法律规范规定相关的监督制度,但对行政法律规范并没有实现成功的法律控制。笔者认为,对行政法律规范的法律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立法控制
立法监督即权力机关监督。根据议会主权原则,各国几乎都设有议会对行政立法的监督,议会作为立法权的完全享有者对其授出的立法权享有当然的监督权,对越权或违法的行政立法有权予以撤销或废除。我国宪法规定了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对行政法律规范的监督审查权,行使“违宪审查”的职能。其具体制度有备案、批准、审议等。由于立法机关非职业化,导致了立法监督的许多局限性。立法者在授予权力时无法预见到政府立法的许多偏私等滥用权力现象,而且即使预见也难以避免。从立法上对行政法律规范进行法律控制主要是要建立立法者的立法责任追究机制和违宪审查制度。
1、建立立法者的立法责任追究机制。在制定行政法律规范的过程中,无论是立法机关还是行政机关都应该遵守法律。虽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权力之源”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位,但是其行使“立法权”的时候也应该遵循法治原则。行政机关本来不是立法机关,但是行政机关因为接受立法机关的委托或者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而具有制定成文行政法律规范的部分权力。从本质上说,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是行政行为,而行政法的精髓就是控制行政活动的恣意。所以,必须对行政机关制定成文行政法律规范的权力进行控制。惟有建立起追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滥用或者误用立法权的责任机制,方可确保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出正义和有效的行政法律规范。
2、建立违宪审查制度。无论对立法机关的立法权还是对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进行监督都必须要有一个可行的制度,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可行的经验,这就是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世界各国的历史表明,违宪审查制度是最有效的维护宪法权威、控制政府行政活动的恣意的制度,也是建设法治政府、实现宪政的制度基础。建立全面、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是中国建设法治政府、实现宪政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由各国法制现代化的共同经验所已经昭示的,而且是由包括诉讼制度在内的法律制度自身朝民主化方向变革和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虽然有学者认为我国已经有“准宪法诉愿制度”,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违宪审查制度在我国还没有建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确立违宪审查制度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学者们已经论述较多。就我国而言,不是要不要建立此制度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的问题。惟其如此,方可避免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出来的不良的行政法律规范充斥行政法律规范领域。
二、行政控制
行政控制即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控制。行政主体对其系统内或自身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主要采取如备案和通过复议的方式进行审查,如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应向国务院备案,主管部门对通过备案审查、整理等发现的违法的规范性文件有权改变或撤销。行政复议中发现违法或不当的行政法律规范应依法处理。由于利益的相关性,行政机关对所属部门和下级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其局限性是很大的。
三、司法控制
司法控制司法机关等特殊组织的监督和控制。各国主要有普通法院的司法审查、宪法法院的审查、宪法委员会审查等。司法审查是最有力的最能体现法治要求的监督方式。法官的职业化特点能弥补立法者的疏忽,在技术上,职业法官是适用法律的专家,最易察觉行政立法是否违法及作出相应的处置。
笔者认为,在我国,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司法控制主要是建立对行政法律规范的适用性审查制度。所谓对行政法律规范的适用性审查制度是指法院在行政诉讼中针对作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合法性予以审查,对其法律效力进行司法上的最终判断的行为和制度。其中“审查”表明实质和效力,“适用性”表明审查的阶段和形式。司法权主要表现为法院对法律的适用权,在这个意义上适用与司法同义,适用性审查也就是司法审查,但突出“适用性”是为了强调说明法院对行政法律规范的审查在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阶段进行,通过判断抽象行政行为能否为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所适用来最终确定其合法性,是为了适用而审查。司法审查是适用性审查的实质所在。法院行使司法权对特定行政法律规范的合法性进行能够产生一定法律后果或效力的审查,要求既有审查行为之存在,又有审查效力之赋予。行政法律规范不像基本法律,其司法适用力在未受司法审查的判断和评价之前是不确定的(或不必然具有)。行政法律规范作为法律的效力源于法律对抽象行政行为作为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拘束力等效力的赋予,这种赋予的法律效力限于行政领域,不能当然的延伸至司法领域。行政法律规范在司法领域的适用的效力必经法院的审查和最终认可。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人民法院)
-
行政程序法与行政法法典化———兼论行政法律规范的制定规则
144人看过
-
我国法律对行政许可权的控制
402人看过
-
行政垄断法律规制是什么?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要求有哪些?
246人看过
-
行政处罚程序违法的法律规制
442人看过
-
行政处罚程序违法的法律规制
483人看过
-
合同履行的法律风险控制
130人看过
违宪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做出处理的制度。其作用在于保障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先后建立了违宪审查... 更多>
-
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适用范围贵州在线咨询 2022-08-18一般来说,有关的规定主要有下面几点,首先,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因此,申请强制执行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必须有生效的行政裁判文书作为执行的依据,以行政判决书为例,对于一审判决,必须是在法定期间内无人上诉才发生法律效力,而二审判决一经作出即生效。二是裁判文书必须具有可执行的内容,即要求裁判文书须具有能通过积极作
-
行政强制法法律法规的行政强制措施是哪些广西在线咨询 2022-06-18行政强制法对现行法律、法规中的行政强制种类进行了梳理,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其他行政强制措施。同时,本法规定了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加处罚款或者滞纳金;划拨存款、汇款;行政强制法法律法规措施有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排除妨碍、恢复原状;代履行;其他强制执行方式。
-
行政强制法律的法律作用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10代履行,又叫代执行,是指义务人不履行法律、法规等规定的或者行政行为所确定的可代替作为义务,由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第三人代为履行,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行政强制执行方法。 代履行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 1.存在相对人逾期不履行行政法上义务的事实,且此种不履行因故意或过失引起。 2.该行政法上的义务是他人可以代为履行的作为义务。 3.代履行的义务必须是代履行后能达到与相对人亲自履行义务同一目的的义务。
-
关于行政强制的法律法规是辽宁在线咨询 2023-04-01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中有违法行为或者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
法律法规的行政制裁有哪些河北在线咨询 2021-11-26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罚。①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反行政法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实施的行政制度,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六种形式;行政处罚是指特定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行政制裁。②行政处罚的类型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财产;责令停产停止;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七种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