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重在初查环节收集证据。初查是否扎实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成败与案件质量的高低,因此要制定精细化的初查方案。一是注重查明案件细节。对案件时间、地点、人物要通过搞准物证、书证等其他证据,减少对口供的依赖,力争形成先证后供、以证促供、以供印证的良性循环。二是要注重获取关键物证。要围绕犯罪嫌疑人银行存款、房产、车辆等不动产外围取证,把主要关键性证据固定在初查阶段。三是侦查方案要及时进行调整。要根据案件及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初查方向、对象、重点及措施,避免流失或泛化侦查对象。
二、注重在讯问中获取言词证据。一是要把握好案件的立案时机。要在受贿人尚无心理准备时,果断立案拘捕,使受贿人与外界隔绝联系,从而取得关键性言辞证据。二是重点突破行贿人心理防线。利用政策攻心和感化教育等方式对行贿人进行思想教育,使行贿人放下思想包袱,从而取得可靠的言辞证据。三是要确保证据的确定性。对行贿人和受贿人就行贿和受贿数额不对等、犯罪时间、场景地点不一致等情况,要反复讯问,取得确实、充分的言辞证据。四是要保证证据的全面性。对嫌疑人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审讯人员所作的不同供述详细做好笔录,形成书面文字或制作录音录像,并将这些资料全面收集、整理、归类、移送。
三、注重做好集中取证和外援取证。在侦破窝案串案后,要以集中取证的形式快速取证。在取证工作中遇到有的单位或者个人不愿意如实作证的时候,要巧妙寻找外援帮助取证。自侦部门应当加强与司法行政部门及律师协会的合作交流。坚决摒弃办案拖拉、战线过长等现象,在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整合侦查资源,依法快侦快判,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出现。
四、注重做好衍生证据的收集。“一对一”行受贿案件的直接证据主要依据行贿人的证言和受贿人的供述,而言词证据在证据体系中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行受贿案件主要证据呈现单一性,要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或行贿人翻证的出现,必须对衍生证据进行收集与固定,要做到及时、全面、深入,真正穷尽每一个间接证据的可利用性,将独立的一对一的行受贿证据发展成为体系完善、相互印证、环环相扣的树状证据体系。
五、注重运用科技手段收集证据。刑诉法明确赋予了检察机关技术侦查权(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侦查部门需不断加强科技强侦,加快电子取证、手机定位、话单分析及心理测试等装备的应用。应以市级以上单位为依托,以基层单位为基点,构建包括通讯、房产、银行和社保信息等信息集中性技术侦查平台,提升侦查部门的取证能力。
-
贪污贿赂案件证据的收集是怎样的?
398人看过
-
介绍贿赂罪无罪辩护证据怎么收集
455人看过
-
按照贿赂犯罪的构成要件收集书证、物证
344人看过
-
怎么收集医药代表贿赂的证据
434人看过
-
浅谈“一对一”贿赂案件证据收集及其侦破
430人看过
-
贿赂犯罪证据的固定
366人看过
所谓言词证据是指以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又称之为人证,它包括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鉴定结论,辨认笔录、电话录音等。 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言词证据,它是鉴定人根据司法人员提供的材料,对与案件有关的专门性... 更多>
-
如何收集医药代表贿赂证据?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1-031、可以收集医方代表受贿时的相关录音录像; 2、可以收集医方代表受贿时在场的人员的证言; 3、可以收集医方代表受贿过程中的短信、微信聊天记录等; 4、可以收集医方代表受贿后花费贿金的消费凭证。 5、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
医药代表贿赂如何收集证据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1-12-20可以通过各种法律方式收集。涉及赃物、赃物等物证,以及各种证据和鉴定结论,在认定犯罪事实中起着重要作用。商业贿赂犯罪活动中还会形成大量的证据,如评估协议、账簿、发票、凭证等。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 非国家工作人员贿赂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产,为他人谋取利益,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没收财产。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
对于行贿罪怎样收集证据起诉的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9-29对行贿罪进行举证时,要利用合法的手段,最好能够得到视频证据,如果没有能够得到,朋友的证明证言也可以,行贿罪属于公诉案件,需要公安机构立案侦查,再由检察院审查起诉,由法院审理判决。
-
案件证据收集程序是怎么样的台湾在线咨询 2022-11-02实践中,员工因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以及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带来损害是常有的,而在发生此类劳动纠纷中,用人单位原本是受害者,然而却在仲裁或诉讼中屡屡败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得劳动争议案件证据的收集与运用。因此,劳动争议发生后,证据的收集和运用不仅关系到案件的胜诉或败诉,最终决定着用人单位劳动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由于发生争议的类型不同,证据的收集和运用有一定差异。因此,用人单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