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游警惕消费陷阱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24 02:40:13 348 人看过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喜欢在春节期间去香港、澳门旅游购物。对此,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在香港、澳门旅游消费时要提高警惕,一旦陷入消费陷阱,要及时向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投诉。

近年来,大陆游客到香港、澳门旅游购物活动日益活跃,黑龙江省赴香港的游客就由10年前的每年数千人发展为如今的数万人。但随着游客增多,误导消费、强迫购物、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黑龙江省消协提醒,去港澳购买商品时,要选择带有诚信等字样的商家去消费;在购买价格较高的数码商品时要对商品的价格、性能,尤其是商品在国内是否有售后服务等事项进行全面了解,并索要消费和保修凭证;采用刷卡消费方式付款时,要仔细核对划款金额后再确认签名,避免出现划款有误的现象。

此外,大陆一些省份的消协还与香港、澳门消委会签有消费投诉合作协议,如消费者在港澳地区遭遇消费侵权,可直接到当地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投诉,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19日 06:2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消费者相关文章
  • 签好旅游合同警惕低价陷阱
    14日上午,福州市旅游局在鼓山景区举办旅游消费与安全暨旅游法制宣传活动,发布旅游消费八大提示。提示一:看清旅游广告据介绍,规范的旅游广告,应有旅行社的名称、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号,营业部电话。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发放不规范广告的往往是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的个人或机构,在广告中既无企业名称,又无办公场所,冠之以登山队、俱乐部、户外活动等名称,联系方式仅为手机,参加这类非法经营单位或个人组织的旅游活动,旅游安全和服务质量没有保障,游客不要报名参加。提示二:签好旅游合同合同、发票或收据都是重要证据,要妥善保管好。福州市旅游质监所工作人员介绍,合同对旅游内容、费用、退团、转团、合同变更以及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规定。旅游者应对合同的条款仔细阅读,对于一些容易引发纠纷的事项要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具体包括:门票费用(是否只含第一道门票费用);购物的地点和次数;住宿的标准要写清是招待所、普通酒店还是星
    2023-06-09
    307人看过
  • 中消协提醒警惕旅行“陷阱”
    暑期又是一些家长和学生出游的高峰时期,为避免游客因“零团费”、模糊条款等而受骗,中消协提醒广大参团旅游者,一定要签订旅游合同,还要警惕某些旅行社用“行程安排”表来充当合同……“旅游合同”是指消费者交付费用,旅行社提供旅游服务的合同。内容包括导游、景点、餐饮、娱乐等多项服务。消费者参团出游前,一定要与旅行社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一旦签订,就确立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万一在旅游过程中出现质量纠纷,合同既是证据,又是旅游行政部门、消协和法律机关裁决的依据。据中消协介绍,目前有些信誉差的旅行社在合同中做手脚,对旅行社应承担的责任条款模糊化,而对免责条款则一再扩大。此外,还有的旅行社故意不与游客签订合同,以“行程安排”表来代替合同。更有甚者,他们只给游客一张收据而没有合同,或仅凭一些传真上的简单描述来进行业务操作。中消协认为,游客对这些现象都要及时拒绝。拿到合同后别急于签字,一定要仔细阅读条款,发现对
    2023-06-07
    346人看过
  • 留意旅游合同警惕陷阱防中招
    为实现质价相符的旅游目标,江西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日前发布维权提醒,游客在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时,应留意合同中可能出现的陷阱,以防中招。旅游部门提醒需警惕的六大陷阱分别是:一、参观、游览、娱乐项目要明确时间、主要内容和门票费是否含在团款中,不接受远观、远眺某景点;二、住宿应注明饭店名称、标准或星级、价格,不接受相当于三星、准四星、待评五星等表述;三、旅游价格应尽可能细化,自费项目及价格必须在合同中标明且坚持自愿参加原则;四、违约责任中应明确游客与旅行社各自承担的责任及赔偿标准、纠纷处理方式、投诉机构等;五、签完合同后,需看清合同是否加盖旅行社公章,以确认合同真实有效;六、游客支付旅游费用后,应向旅行社索要发票和参团须知。同时,江西省旅游质监所还提醒,游客若感觉旅游权益受侵害,可采取多种方式维权:一是与旅游经营者协商和解;二是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三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四是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
    2023-06-09
    444人看过
  • 请警惕免费买房的陷阱
    问题1。问:对捐赠区域进行改造是否违法?A:业主关闭开发商捐赠或半捐赠的阳台、露台、设备房的情况非常普遍。只要不在规划审批范围内,业主或开发商后期对房屋进行的变更都属于“违法建设”,今后将按规划进行拆除整治。问:自由区改造后的违法建筑如何认定?A:对于开发商参与房屋交易的部分自由区域(如阳台、天井、花园部分),是否属于业主改造后的‘违法建筑’,还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对露台进行封顶等永久性改造,超出了规划许可的范围,无疑是违法的。可以建一个葡萄架或做一些装饰假山。问:买家如何规避风险?答:开发商在出售房屋时,应明确指出部分公共部位改造中存在的“违法建设”风险。面对开发商的免费面积,还是应该仔细检查。部分捐赠区域可能改变了规划设计,也可能是违法建设的。开发商交付房屋后,买受人将附属部分改为私人区域,可能违反原规划设计方案。解决办法是向开发商索要规划方案,并请专业人士对免费部分的设计进行检查,
    2023-05-08
    298人看过
  • 警惕买房三大陷阱
    对大多数市民来说,买房是一辈子的大事。如果稍有疏漏,对以后的居住很可能带来不便。因此,在选择楼盘、签订购房合同以及与房屋中介打交道时,都要慎之又慎,尤其要注意以下三个容易疏漏的地方。小心配套虎头蛇尾配套设施虎头蛇尾是指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的配套设施在房屋销售时看似正常运作,实则难以完全达到的地方,这就需要购房者仔细识别。应对绝招:购房者应冷静分析楼盘的各种配套设施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如开发商许诺可提供免费交通车,那这种免费是永久的吗?二是调查楼盘宣传中的相关教育设施,比如小区幼儿园等是否已为教育部门所认可。三是看周围是否有替换的配套设施。合同空白处猫腻多一些购房合同中可能会有空白的地方。这为开发商作弊提供了条件。应对绝招:购房者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耐心看完全文,遇到空白处应填上自己应有权益的内容。如无需填写时,也应画上横线,防止对方在空白处私自填上对其有利
    2023-06-10
    143人看过
  • 警惕移民三大“陷阱”
    警惕移民三大陷阱无论是为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还是出于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抑或纯粹为了享受轻松闲适的生活,近两年,曾经只是极少数有钱人专利的投资移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但是,在求助于移民机构、移民顾问时,一些过于优厚的待遇却让他们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包办热门国家与前些年加拿大、澳洲、新西兰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同,近些年随着美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开放投资移民大门,国人在选择移民国家的问题上日益呈现多元化,而能够包办所有热门移民国家的机构竟也随之而来。无论是美澳加,还是德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只要客户有需求,移民顾问统统大包大揽。揭秘:消费者选择移民中介机构时,首先要认准有资质的公司。移民行业属于特殊行业,必须获得公安部门颁发的特许经营执照后才能够从事移民服务。而且,按规定这个执照必须悬挂在公司门口最显著的位置。对于消费者来说,一定要亲自到准备委托的这家机构做个实地考查,无论其办公环境
    2023-06-05
    284人看过
  • 警惕有奖竞猜陷阱
    阿拉善盟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警惕有奖竞猜陷阱。该消费警示中说,目前有一种通过电话信息台和手机短信息进行有奖竞猜的活动,观众只需回答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者猜测某项比赛结果,甚至无须回答任何问题,只要发送短信息、拨打信息台,就有机会参加阿拉善盟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警惕有奖竞猜陷阱。该消费警示中说,目前有一种通过电话信息台和手机短信息进行有奖竞猜的活动,观众只需回答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者猜测某项比赛结果,甚至无须回答任何问题,只要发送短信息、拨打信息台,就有机会参加抽奖,赢取奖品。据介绍,此类有奖竞猜活动,很少有公证机构参与,完全是组织者按照自定的程序、规则抽取中奖者,真正的赢家只能是信息费的收取者,即运营商、服务商、节目制作方。参与活动的人数越多,活动组织者赚取的信息费就越多。这种有奖竞猜活动的获奖人数一般不按比例设定,而是每次竞猜固定获奖人数,一次活动大多只出
    2023-06-08
    200人看过
  • 网购警惕诈骗陷阱
    如今,网上购物已然成为一种潮流,不仅方便快捷,而且物美价廉。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各种各样的网购陷阱,让消费者上当受骗。乐亭民警提醒消费者警惕网上购物中的五种诈骗陷阱。陷阱一:制造虚假网络链接,植入木马。消费者与卖家商定价格后,卖家会发一个付款的网络链接,此链接却有可能被植入木马程序,买家应仔细区分链接是否为真正的购物网站,确认后方可付款。陷阱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目前,网上制假售假的现象较为常见,一些网店被各种假名牌充斥。陷阱三:大肆宣传、奖金诱惑。不法分子利用奖金或奖品诱惑消费者浏览其网站。一些网店还打出了攒积分换奖品的招牌,但其奖品最终还是要付费的。陷阱四:蓄意提升信誉值、迷惑消费者。许多消费者认为信用度高的网店,货物质量就有保障。然而,一些不良网店利用专门帮助卖家炒作信用的黑色产业链,提升信用度,人为炒高,欺骗消费者。陷阱五:利用银行卡诈骗钱财。网上交易一般为银行卡支付,不法分
    2023-06-07
    340人看过
  • 旅游服务警示:谨防旅游“贵宾券”消费陷阱
    近段时间,我县市场上出现了以政府补贴、企业赞助、免费旅游为幌子,通过冒充国旅(深圳)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名义发放深港澳珠五天四夜双人贵宾券方式,组织所谓的深圳香港澳门珠海四日游、五日游等不法现象。经我们核实,国旅(深圳)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从未组织过此类旅游活动。香港旅游发展局发表声明表示从未与任何网站或企事业单位合作推广过五天四夜港澳双人游等贵宾券,对券中描述的行程不会担任任何监督管理的角色。这些优惠券、贵宾卡都是旅游消费陷阱,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吸引顾客到香港澳门等地后,把港澳游变成购物游,通过多次强迫购买价格水分超高的商品,赚取高额回佣及支付游客在港澳的旅行支出。经营贵宾券业务的旅行社,多为未注册旅行社或未持牌旅行社,俗称黑车、黑导游、黑旅行社,游客一旦需要维权,困难重重。该旅游贵宾券的发行方根本不具备旅游经营资质,其行为属非法经营旅游业务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和正规旅行社
    2023-06-07
    214人看过
  • 港澳游:谨防“低价陷阱”出游前应签合同
    香港、澳门双飞5日游,每人890元!在时下涨声一片的旅游市场上,如此低价的港澳游让不少游客心动。近日,记者以游客身份走访了江西省多家旅行社,结果发现,低价游背后玄机重重。陷阱一:自费项目、景点购物必不可少890元的港澳团,2月14日前每天都可以走。不少旅行社都表示特价港澳游很方便。在南昌市一家旅行社,一名接待人员拿出一张港澳游的行程单告诉记者,890元团费包括来去的机票、住宿以及用餐和保险等。但除了团费,该人员特别叮嘱记者,还必须接受一些自费项目,如夜游维多利亚港每人160元,观看人妖表演每人160元,澳门黑沙滩游览每人200元及导游、司机的小费等。此外,还必须进购物景点进行消费。面对众多的强制性消费,记者不由心生疑惑:游客怎会心甘情愿接受?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费项目已是惯例,那这港澳游不就变成了购物游?面对记者的询问,工作人员不以为然地回答:香港本来就是购物的天堂嘛!陷阱二:老人、
    2023-06-09
    308人看过
  • 消费者购房时要警惕房产广告六大“陷阱”
    房产广告中有六大“陷阱”,广大消费者一定要注意:一、销售价格误导。房产商在广告上标明的价格普遍较低,实际销售价格却大大高于广告宣传中的价格。一些房产广告上标明“惊喜起步价2500元/平方米”,实际上商家根本没有按照“惊喜起步价”出售房子,在回答消费者咨询时则说:“起步价房子早已卖出,剩下的都在2500元以上。”二、地理位置误导。房产广告中通常通过绘制简单的区位示意图来表示所售房屋的地理位置,但这种示意图往往不按比例尺绘制,给购房者留下“陷阱”。比如说距知名风景区“仅一步之遥”的楼盘,事实上可能与风景区相距1000多米。三、交通条件误导。有的房产广告中宣传其开发的住宅小区交通便利,“到达市中心只需XX分钟”,只提时间,却不提交通工具的类别和时速。四、配套设施误导。有的房产商把不具备或将来才可能具备的公共配套设施也在广告中大肆宣传,欺骗购房者。五、产权性质误导。有的房产商在广告中提到了产权证,
    2023-06-10
    484人看过
  • 警惕借条的十个陷阱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借款时,都立借据作为凭证,可还是有很多人忽略了书写借条的一些细节,让人钻了空子。律师表示,如果借款人对到期借款未按约偿还,出借人只能凭借条要求对方返还,借条如何书写至关重要。要提防借条中的陷阱,当心扯皮赖账。律师还提醒,写借条时,最好注明借款人和出借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借款原因、借款时间、借款金额、金额大写、还款时间、签字、按指纹、盖章等基本项目,并且附带当事人的身份证明。案例1伪造证据被拘留,罚款2.5万2007年11月30日,王某向周某借款5000元并立下借条,李某作了担保,按照借条约定同年12月15日还款。王某并未按约定时间还款,2008年10月20日,周某持借条复印件向弥勒县(今弥勒市)法院起诉,要求被告王某、李某返还借款本金及利息共计5500元。弥勒县法院受理后,经调解和执行,已将5000元兑付给原告周某。随后,担保人李某在2014年离世。时隔8年后,2016
    2023-06-05
    140人看过
  • 签合同警惕“订金”陷阱
    “定金”是指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对方给付的,作为债权担保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它属于一种法律上的担保方式,目的在于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签合同时,对定金必需以书面形式进行约定,同时还应约定定金的数额和交付期限。给付定金一方如果不履行债务,无权要求另一方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如果不履行债务,需向另一方双倍返还债务。债务人履行债务后,依照约定,定金应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相比之下,“订金”虽不是法律上的“定金”,但在签合同时,却经常使用。一字之差,意思大相径庭。合同中,如果写的是“订金”,一方违约,另一方无权要求其双倍返还,只能得到原额。有些个人和企业利用人们法律知识的欠缺,在订立合同时,故意设下陷阱,将定金写成“订金”,以逃避法律制裁。因此,企业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留神合同文本中的“定金”和“订金”条款。
    2023-06-09
    294人看过
  • 要警惕民间融资陷阱
    快速办理银行贷款;个人贷款,马上放款;信用卡贷款,方便快捷广告上诱人的话语,令不少急需用钱的人心动。不过,在这些方便背后,可能有陷阱。近日,湖北省银监局对武汉一些担保公司、贷款咨询公司和投资公司进行了暗访。暗访中发现,这类公司中有一部分确属合法经营,对活跃金融市场有积极补充作用,但有一部分则存在不规范经营、虚夸服务甚至欺诈行为。暗访中,有些担保、投资咨询公司无法或者拒绝出示工商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有的夸大服务,声称可以在一两天内办好房屋贷款或者车贷,明显与银行正常放贷周期不符;有的提出可用公司自有资金以大大高于同档次银行贷款的借贷利率先帮房屋业主提前归还银行放贷,再以该房屋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变相加大了银行信贷风险;有的只在广告上留下手机号码,联系到本人后,通常只约定在某公共处所见面,不愿意告知固定办公地址;还有的表示可以协助顾客伪造或者优化信用证明,用于申请贷款或者信用卡等等。银监局
    2023-06-05
    383人看过
换一批
#反不正当竞争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消费者
    词条

    消费者应当是公民为生活目的而进行的消费,如果消费的目的是用于生产,则不属于消费者范畴。 国家对消费者给予了特别的保护,体现在法律规范上,即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对经营者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与约束,偏重其义务规范,对消费者偏重... 更多>

    #消费者
    相关咨询
    • 选择旅游项目需警惕哪些陷阱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1-13
      旅游陷阱 陷阱一:导游带去的地方不要买东西。 陷阱二:旅游纪念品千万小心。绝大多数是假的,价格虚高。应该说100%是假劣货。 陷阱三:旅游套票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买卖自愿,卖卖不成情谊在,是中国传统的商业道德。而当今除了门票狂升,无耻美其名什么保护文物,还搞出个套票。就是把你喜欢不喜欢的旅游点门票捆绑卖给你,价格高得惊人,而且其中混杂不少不值一顾的伪劣产品。而那些套票,只是当天有效,实际上你根本
    • 二手房产权应该警惕哪些陷阱?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6-11
      1.看产权交易是否有限制 如存在被抵押、涉讼、被列入拆迁范围、土地使用权性质为集体或划拨、属于安居用房以及危房等不能上市交易的问题。如军产、院(医院)产、校()产的公房,必须经原产权单位盖章后才能出让,而大多数这样的单位都不允许其职工向外人出售房屋。 2.买之前看看是否有承租人 在同等条件下,房屋的承租人具备优先购买该房屋的权利,所以必须得到该承租人不购买房屋的书面承诺,或是等租赁关系结束后再购买
    • 买房需要警惕哪些陷阱买房须知道的六大陷阱以及应注意的陷阱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2-27
      对于普通购房者或刚需族而言,买房就相当于几年、十几年甚至半辈子辛苦积攒的财富,因此买房的时候大家都会特别当心,但如果不注意以下6大陷阱,如果没有提防这以下买房陷阱,期待”则可能变成失望,让你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陷阱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夸大吹嘘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开发商在宣传中最爱用尊享人生”奢华园林”幼稚配套”这些词来吸引消费者。然而,可能在收房时才发现,所谓的奢华园林,还只是小树苗、小土坡,所谓的
    • 签订购房合同需警惕的陷阱是什么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8-13
      签订购房合同需警惕的陷阱: 1.在认购书里没有注明因何种原因退房以及后果; 2.合同主体认定不明; 3.不要轻易在开发商提供的补充协议上签字; 4.约定提前交纳部分费用; 5.卖方解除合同应约定明确。
    • 怎样避免商品房买卖合同警惕九大陷阱?
      宁夏在线咨询 2022-12-17
      一般来说,在签订《认购协议书》前,由于经营者未提供《商品房买卖(预售)合同》作参考,使消费者不能全面了解自已交付定金的担保内容。正式签约时,由于已交定金,迫于不退定金的压力,消费者往往只能委曲求全,签订不平等的格式条款。这种在不知情前提下签订“认购协议”的做法对消费者天然不利,加重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显失公平。经营者用“消费者清楚知道等字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更是严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公平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