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危害性的肯定认识分析-法律论文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0:13:31 108 人看过

我国刑法将故意犯罪的认识内容突出在社会危害性上,而没有突出在刑事违法性上,是具有合理性的。虽然,在某些情况下,社会危害性认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行为人的错误认识,但是,这些都不能动摇社会危害性的合理性。

关键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故意犯罪

对于故意犯罪,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这说明我国刑法将故意犯罪的认识内容突出在社会危害性上,而没有突出在刑事违法性上。那么,这样的合理性在哪里呢?且看以下的论述。

一、社会危害性认识的合理性

在任何一个拥有稳定政权的国家和社会中,法律的规范通常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所形成的普遍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这些普遍的价值观虽然较为复杂,却是被长时间生活在其影响范围内的人们所熟悉的。违反了这些道德观和价值观的行为和结果就具有了危害当时当地的人民的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性质,即社会危害性。所以这种社会危害性比违法性更接近人们所熟悉的普遍价值观。社会危害性严重到一定程度就被认为是违法犯罪,即刑事违法性,是被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而这种法律是社会中一部分人所制定的,要被大众普遍熟悉认识需要很多条件,相比大众头脑中所熟知的价值观,其更难被认识。所以,普遍意义上的违法犯罪的认定实际上是依据其行为和结果的社会危害性。这便是社会危害性认识的合理性。依据这样的合理性,我国法律的规定体现出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这就是说明只要求行为人明知其行为和结果的危害性,而没有要求行为人明知行为和结果具有刑事违法性。

二、关于社会危害性认识的不稳定因素的论述

社会危害性认识也具有不稳定因素。从阶级论的角度来看,因为犯罪是孤立个人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所以对社会危害性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阶级的价值观。要求行为人必须站在统治阶级的价值观上去评定自己行为的社会价值,是不合理的,更何况统治阶级的意志以及表达他们意志的代理人也都存在着极大主观性和多变性(如很多国家的执政党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替),这更给行为人对当前某些价值观的认识制造了障碍。同时某些行为人因自身素质,信仰(如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等)及外界环境(主要指行为人经常居住环境)的影响,也不免会将实际上对社会有害行为认识为对社会无害甚至有益的行为。

上述这些情况是否说明社会危害性认识不够合理呢?当然不会。因为上面这样的担心在我国是不必要的。首先,因为在我国已经消除了阶级差别,政局稳定,立法机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由全国广大人民依据民主选举程序产生,所以由该立法机构所定义的社会危害性就代表了广大人民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在我国不存在由于社会危害性是统治阶级的观点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公平的问题。而且,就算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所确立的社会危害性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被统治阶级的基本的价值观,有些法律规定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甚至是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价值观,比如随便杀人和抢劫是违法等等。其次,法律就是在维护其效力范围内绝大多数人的正常生产生活,在我国也不例外,无论是宗教政治信仰还是个人习惯,都须在不危害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存在,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都符合这个基本原理。

三、关于行为人的错误认识的论述

在现实的一些案件中,行为人确实对自己行为和结果的社会危害性没有认识。例如,甲将因犯有严重罪行而躲藏在家里的亲人乙杀死的大义灭亲类的案件,甲应乙结束自己痛苦的生命的请求而杀死乙的请求安乐死类的案件,或者是甲未经准许而拿走了欠下自己债务的乙的财物做还债资金的非法清偿债务类案件。这些案件通常被定为故意犯罪。在这些案件里,行为人可能会认为自己行为所发生的结果没有社会危害性。可是,他们其实只是认为由于自己行为的对象具有特殊性所以自己行为和结果没有社会危害性,他们也并不能因此而逃避法律制裁。因为这些案件中,无论被杀的人是否该死或是否免责,致他人死亡的杀人行为本身就具有社会危害性;无论偷抢的钱财是否应该属于自己,未经他人准许就拿取的偷窃行为或者用暴力手段实施的抢劫行为本身就具有社会危害性。而至于结果的危害性,以及其行为是否是正当行为,则需要司法人员严格依据法律规定来认定。因为社会大众都已经明白以下道理:生命是具有超越一切普通财物的物质存在的特殊性,只有法律授权才能人为地剥夺他人生命(即一般人所知道的法院才能判决某人死刑),而无论死者是否发出杀死自己的请求,任何不经法律授权而剥夺结束他人生命都是具有危害社会的非法行为;只有法律授权才能不经他人准许而剥夺占有其财物(即一般人所知道的法院和警察才能罚款、没收),其他任何未经他人准许而剥夺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都是具有危害社会的非法行为。少数的行为人认识上的错误偏差并不能使他们免罪。他们的行为结果的危害性只好由司法人员来依法认定。

基于以上论述证明,我国刑法将故意犯罪的认识内容突出在社会危害性上还是科学合理的。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徐久生,庄敬华译。日本刑法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29日 19:2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死刑相关文章
  • 七类交通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分析如下
    1、超速,在查处的交通违法中,20%以上是超速交通违法。“十次事故九次快”,超速行驶危害多。超速也容易引发翻车事故。车速如果过快,转弯时离心力会增加,车速增为两倍,离心力增为四倍。遇有情况急打方向盘,车辆易发生侧滑,严重时会导致翻车。2、超载,超载后转向沉重,离心力增加,影响汽车操纵性能,制动距离延长,极易引发交通事故,大货车超载违法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主要形态为失控或爆胎翻车、制动失效撞车等。3、酒驾,酒后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恶性程度高,社会危害大。在酒精的刺激下,人的自控能力大大降低,失去理性,对他人的劝告置若罔闻,对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置之不理,往往会冒险驾车、野蛮驾驶。4、毒驾,吸毒比醉酒对机动车驾驶人的影响更大,对道路交通安全威胁也更大,毒驾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极其严重,对群众生命财产危害极大。5、闯红灯,无论是行人、非机动车还是机动车的闯红灯行为都会增加路口
    2023-04-01
    187人看过
  • 论驰名商品认定的法律知识
    1、如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认定驰名商品,在中国具有一定市场意识并为有关公众所知的商品,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的“知名商品”。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品,应当综合考虑销售时间、销售面积、销售量、销售对象、宣传的期限、范围、地理范围以及对驰名商品的保护等因素,作出综合判断。原告应当对其商品的市场知名度承担举证责任在实践中,确定某一特定商品是否为驰名商品,应当根据销售人员的知情情况确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如省、地、市,与特定商品和同行业的生产经营者发生采购等交易关系。在具体操作中,要综合考虑广告投放量、销售时间、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美誉度等因素做出综合判断;其次,需要哪些材料来认定知名商品。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的最早连续使用证明。有关公众对货物了解的证明。商品产量、销量、销售收入、利税、上市时间、销售面积、市场占有率证明。资
    2023-05-02
    403人看过
  • 毒品的成瘾特性及危害分析
    禁毒法所称的毒品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药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等。毒品分为传统毒品、合成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新型毒品)。其中最常见的主要是麻醉药品类中的大麻类、鸦片类和可卡因类。窝藏毒品和持有毒品的区别是什么1、窝藏毒品指的是为犯罪分子窝藏毒品的行为,而非法持有毒品罪是自己非法持有的行为。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指非法持有一定数量的毒品,破坏国家对毒品实行管制的行为。窝藏毒品罪指将犯罪分子的毒品窝藏在自己的住所或者其他隐蔽的场所,以逃避司法机关的追查。2、对比两个罪名的定义,不难发现行为人窝藏毒品必然要持有毒品,因此两者是法条竞合。所谓法条竞合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具有包容关系的具体犯罪条文,依法只适用其中一个法条定罪量刑的情况。刑法通说认为,此类窝藏毒品行为如果可以查明行为人是为了其他犯罪分子窝藏毒品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构成窝藏毒品罪;如果查明行为人仅是用于
    2023-07-06
    112人看过
  • 放火罪的社会危害性
    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故意放火行为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最严厉可以判处犯罪分子死刑。放火罪是行为犯,一旦实施的放火行为危害到公共安全就要立案处罚。放火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放火罪和预备犯罪怎么判?构成。放火罪的预备是构成犯罪的,应当对行为人按照预备犯的标准进行处罚,但量刑可以从宽。犯罪预备具有以下特征:主观上为了实行犯罪、客观上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事实上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未能着手实行犯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023-07-07
    193人看过
  • 物业管理认识的论文
    一、物业管理在现代化城市管理中的地位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础物业管理的范围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大厦,城市管理的范围则是由这些单位组成的整个城市。据统计,目前常州市物业管理面积占城市总面积60%左右。物业管理将这些遍布全市、建筑面积和规模较大的区域,规范地管理起来,提升了城市品位,在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活动中,起到了直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常州市的老住宅小区经过整治后,全部转入了物业管理,改善了市容市貌和居民居住环境,破解了全国各地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延伸物业管理小区是城市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以及各种创建活动的微观地理单位,通过物业管理模式,将城市管理中分散的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由企业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小区的内部宣传教育、安全防火、治安、环境、卫生、文化等工作大多由物业管理公司承担或协助政府完成,许多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社区共同开展爱绿护绿、保
    2023-06-10
    350人看过
  • 偷税漏税行为的危害性分析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起诉标准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涉嫌偷税的纳税人予以起诉:1、偷税金额1万余元,偷税金额占各项税款应纳税总额的10%以上;2、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又因逃税、逃税而被处罚两次以上的。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出,我国刑法没有规定偷税罪,因此对于偷税罪,应当根据违法行为的具体行为定罪量刑。偷税漏税多少钱属于犯罪偷税漏税数额达五万元以上就可能会构成犯罪了。逃避缴纳税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不补缴应纳税款、不缴纳滞纳金或者不接受行政处罚的;2、纳税人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的;3、扣缴义务
    2023-07-01
    89人看过
  • 什么是社会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是指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是犯罪的基本特征。在认定犯罪的时候,应当十分注意考查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了犯罪的程度,这都是定罪量刑的依据。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2)危害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3)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4)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要充分认识购买假证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证件是社会对于自然人的一种要求,这种要求在当今信息快捷、交通便利的社会尤为重要。而写在纸上的东西,伪造起来并不困难。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假证能成为商品,一定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种属性。假证的价值可以等同于购买假证的价格,但是,假证的使用价值不能估算。假证扰乱了社会秩序,它危害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整个社会。问题是,涉假证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现已呈逐年上升趋势。那么为何制假证有如此
    2023-07-19
    166人看过
  • 充分认识酒后驾驶的危害
    (一)触觉能力降低,精神亢奋。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刺激和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转向系统,并且容易兴奋,过分地自信。(二)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剌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三)视觉模糊。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辩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判断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少,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四)心态不正常。在酒精的刺激下,驾驶人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明显迟钝而引发交通事故。(五)易疲劳。饮酒后由酒精的作用,80%人易出现肝留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困倦、打磕睡,表现为行驶不规范、空间视觉差等疲劳驾驶的行为而引发交通事故
    2023-03-31
    271人看过
  • 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
    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如下:1、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这是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首要因素。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行为所侵犯的政治意义越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就越大。反之,如果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意义并不重大,如家庭关系、恋爱关系等,则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不大,因而也就不能构成犯罪;2、行为的性质、手段、对象、造成的后果及实施的时间、地点。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残忍,是否采取了暴力的方式等等,对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往往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此外,危害行为是否在法律禁止的地点或者时间所实施,对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2023-08-10
    373人看过
  • 诈骗案件的社会危害性
    诈骗案件的社会危害性如下:1、违法犯罪的新高地。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淘宝等网购潮流的兴起,在给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许多不法分子开辟违法犯罪的新土壤。其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大肆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且辐射范围越来越大。据统计,网络诈骗发案率逐年大幅度递增,涉案金额也成倍增长,网络诈骗已成为典型的多发性侵财犯罪,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2、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此类案件一旦发生,少则几百元,多则几万元,有的甚至几十万、上百万元,给群众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有时受害人及其亲友因公安机关未能及时侦破或未能追回受损财物,便对公安机关不满,严重影响了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有的甚至产生对社会的极端报复心理,滋生了社会不安定因素;3、传统侦查的冲击波。此类诈骗案件作为新型犯罪,突破了传统犯罪的时空特点,使行为地和结果地分离、犯罪地与被害人所在地分离、犯罪所得在异地实现,给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公
    2023-06-27
    200人看过
  • 贷款诈骗犯罪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分析及其危害性
    所谓贷款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的行为;如果达到刑法第193条规定的数额较大,就构成了贷款诈骗罪。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出台的司法解释《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规定,将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定为数额较大;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定为数额巨大;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定为数额特别巨大。贷款诈骗犯罪的产生有其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其微观方面的原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有关金融活动管理的法律和制度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内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缺陷,这些问题都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可乘之机。这些犯罪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势必将黑手伸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大肆
    2023-08-18
    412人看过
  • 浅析鉴定结论的合法性
    司法鉴定作为民事诉讼证据的一种,如何采信当然也要从合法性、客观性及关联性去分析。对于法院委托进行的鉴定,关联性一般没有问题,应当着重审查其合法性、客观性。鉴定结论的合法性,是指鉴定结论是由法定鉴定部门的法定人员,依照司法鉴定程序对诉讼设计的事实进行鉴别和判断后所提供的,符合法律要求。主要表现在:鉴定结论是由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的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根据委托事项、委托要求及提供送检的鉴定材料,指派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的鉴定人员,依照司法鉴定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对检案中某种事件事实进行检验鉴定后形成的书面结论。1、鉴定材料的质证程序在鉴定程序开始后,双方应当向法院提交检材,对于医疗纠纷来说主要就是患者钓病历材料。对于双方提交的书面陈述或医学理论书籍,仅是为了支持己方的主观观点而提供的参考意见,不属于检材的范围。法院应当组织双方对病历材料当面质证,详细记录双方意见,尤其是
    2023-06-11
    326人看过
  • 社会无危害性不批捕的法律原则有哪些?
    对社会无危害性不批捕后的法律规定有:1、没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侦查机关查获的犯罪嫌疑犯罪的证据达不到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的程度,或者根本没有证据,或者虽有证据,但证据不能相互印证,也不能查证属实,无法得出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的唯一结论,不符合'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条件,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2、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的。3、虽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但不可能判处犯罪嫌疑人徒刑以上刑罚的,也应作出不批捕的决定。4、虽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犯罪嫌疑人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方法,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没有逮捕必要的,也应作出不批捕的决定。擅改架空层的危害性与违法性近年来,某些不良房地产开发商售卖楼盘房屋后,为牟取更大的不法商业利益,利用置业者信息不足的弱点和维权力量不易形成合力及维权的时间、金钱成本较高的客观现实,精心为买家置业者设置了诱人的陷阱,请君入瓮
    2023-07-20
    98人看过
  • 对刑法理论中的违法性进行剖析
    根据此概念进行剖析:首先,刑法中判断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前提是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构成要件。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具有法益侵犯性的行为,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根据我国刑法理论,故意的成立只需满足实质侵害。据此,具有形式违法性的认识非故意的构成要件要素,而且由于人认识的有限性,也无法强求成立故意犯罪需具备现实地认识到行为的形式违法性。结论:违法性认识可能性非故意的构成要件要素,而是独立于故意过失之外的责任要件之一。其次,需要解决如何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的问题。既然要解决是否能认识到违法性,逻辑上最先要解决的当然是认识对象问题。违法性认识的对象为刑法的禁止规范与评价规范。确定了对象下面就是如果错误的认识了此对象即发生违法性错误类型(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被法律禁止)的情形该如何解决的问题了,理论上称为禁止的错误。这都是对法律本身的评价发生了误差,其中我还未解决的问题是违法性
    2023-06-11
    355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死刑
    词条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生命刑。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执行死刑的方式采用枪决和注射等方法执行。 采用枪决方法执行死刑,人民法院有条件执行的,应交付司法警察执行;没有条件执行的;可交付武装警察执行。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 更多>

    #死刑
    相关咨询
    • 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如何认定?
      河南在线咨询 2023-09-11
      应这样认定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对人民的人身安全造成的重大伤害。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 对社会无危害性不批捕后有哪些法律规定
      湖北在线咨询 2023-03-10
      对社会无危害性不批捕后的法律规定有: 1、没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侦查机关查获的犯罪嫌疑犯罪的证据达不到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的程度,或者根本没有证据,或者虽有证据,但证据不能相互印证,也不能查证属实,无法得出犯罪嫌疑人有犯罪事实的唯一结论,不符合"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条件,应当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2、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的。 3、虽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但不可能判处犯罪嫌疑人徒刑以
    • 法律条文中关于取保候审社会危害性的规定是什么?
      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26
      “社会危险性”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或社会危险性的程度是决定是否适用强制措施、适用剥夺人身自由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关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及其刑事诉讼理论界均没有明确界定“社会危险性”的含义,没有确定判断“社会危险性”的客观标准,也没有为“社会危险性”设置专门的证明机制,以致于司法实践中判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或者其程
    • 危险驾驶的社会危害性的具体法律规定是什么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5-24
      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共同之处:三个罪名既然都规定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最主要的共同之处就是侵犯的客体为公共安全。
    • 社会危害性理论在我国得到重要地位吗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2-24
      长期以来,社会危害性理论在我国刑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发挥着重大作用。新刑法颁布之后,随着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刑事立法化,社会危害性的重要地位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和诘难.是否保留社会危害性概念这一问题直接关涉到我国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的发展方向,并牵涉到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