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接种单位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货值金额4万的按5万计算,罚款的金额是10-30倍,也就是50-150万。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
第九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未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指定擅自从事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从事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不符合条件或者未备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持有的疫苗,责令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违反本法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持有的疫苗,并处违法持有的疫苗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不足五万元的,按五万元计算。
医疗事故死亡赔偿金计算标准是怎样的
1、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2、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3、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4、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指定擅自从事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从事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不符合条件或者未备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持有的疫苗,责令停业整顿,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n 违反本法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持有的疫苗,并处违法持有的疫苗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不足五万元的,按五万元计算。
-
单位可以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吗
198人看过
-
如何处理孩子的预防接种证?
192人看过
-
如何获得预防接种证明
196人看过
-
南宁市指定预防接种单位一览表
319人看过
-
预防接种证丢失如何补办
205人看过
-
丢失防疫接种本,如何进行补救?
392人看过
-
-
弃婴没有明,领养手续未完成,怎么办理预防接种卡?如何预防接种?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25收养未完成,也就意味着这还是个非法收养行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1月14日印发《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未办理收养登记的事实收养无户口人员,当事人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按照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规定办理收养登记,凭申领的《收养登记证》、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户口登记后,就可以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理接种卡,然后为孩子预防接种。
-
宝宝预防接种证办理山东在线咨询 2023-04-251、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需要带好宝宝的户口簿或出生医学证明以及出生时在出生医院接种的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记录,到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办理《预防接种证》,上面有接种每一针疫苗的时间,家长按照预约单上的时间按时带孩子到接种门诊进行接种。 2、在外地出生但在本县居住的孩子,也应尽快到接种门诊办理预防接种证,让孩子尽快的补种各种疫苗。若在原地区已接种过疫苗,应带上原来的预防接种证,根据
-
预防接种事故造成死亡如何赔偿西藏在线咨询 2022-03-21我国目前对于预防接种事故造成的死亡如果赔偿尚无明确规定法律规定,可以参照医疗事故来处理。 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八条: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进行
-
预防接种卡在哪里办理天津在线咨询 2024-03-06孩子出生时,医院会为新生儿打卡介苗和首针乙肝疫苗,并发《预防接种证明》。如没有预防接种证,父母应带户口簿、小孩出生证明到户籍地或居住地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证是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的有效凭证,其办理方法如下:1、到居住地点的街道办理;2、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办理入学手续;3、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4、外来人员就近卫生院办理;5、计划外生育儿童及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一样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