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对根据商业秘密可以保护哪些商业秘密作出了解释,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具有实用性,并受权利人采取的保密措施的约束”。根据这部法律,商业秘密首先必须是企业的技术或商业信息,通常包括企业的技术图纸、技术资料、研发信息、报价单、客户名录等,可以作为商业秘密使用的信息应当具有经济价值和实用性。实际上,自从公司成立以来,商业秘密每天都在不断地诞生。例如,大量的客户信息、营销计划、经营策略、管理办法、员工薪酬分配、会计财务报表、采购渠道等信息,都是经营者至关重要的商业秘密。但是,不允许扩大商业秘密的界定范围。有些企业把自己所有的信息都当作商业秘密,这也是不正确的。界定涉密人员的保密义务
为了有效实现对商业秘密的保护,除了明确保护目标外,还需要划定涉密人员的准确范围。范围不应太窄或太宽。过于狭窄不利于保密措施的落实,过于宽泛,即使与全体员工签订了保密协议,也会因为员工事实上无法接触到公司的商业秘密而被确认为“无效协议”。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部门经理级以上的高级管理人员、部门负责人、财务总监以及掌握了企业大量信息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可以作为分类对象。此外,负责企业营销、掌握大量重要客户信息的基层员工也可纳入范围(具体设置视公司实际情况而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受权利人保护的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商业秘密是企业的财产权。它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的甚至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
-
商业秘密保护官司未必保护商业秘密
224人看过
-
商业秘密的概念是什么?如何保护商业秘密
183人看过
-
商业秘密保护的秘密收集
67人看过
-
商业秘密保护商业秘密保护的侵权法怎么理解
122人看过
-
【商业秘密保护战略】企业以行政管理的手段保护商业秘密
62人看过
-
【商业秘密保护战略】如何构建商业秘密保护战略
180人看过
所谓商业秘密保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间以及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一段期限内不得利用企业的商业秘密从事个人牟利活动,非依法律的规定或者企业的允诺,不得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企业商业秘密。... 更多>
-
商业秘密的载体与商业秘密的保护是什么意思湖南在线咨询 2022-06-13商业秘密的载体通常表现为纸质文件、磁质文件。特别是磁质文件,其容量大、体积小、易复制、易携带,一个小小的盘可以存储上千页图纸的内容,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商业秘密保护带来严峻挑战。因此,有效管理商业秘密载体是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措施。
-
为什么要保护侵犯商业秘密,为什么要保护保护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权利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5-0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商业秘密都十分重要。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都普遍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是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同样依法保护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就显得非常必要,简单归纳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是维护商业秘密权利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商业秘密可以为权利人带来一定的、有时是巨大的经济利益。一些不法分子为获一已之利,采取
-
商业秘密的保护方式,侵犯商业秘密可以得到哪些法律救济山东在线咨询 2022-04-07企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可以分为积极的保护和消极的保护两种。积极的保护又称为事前保护,即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防患于未然。消极的保护又称为事后保护,即当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出现后,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就要运用各种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企业在商业秘密被侵犯后,可以得到的法律救济主要有以下几种:民法救济民法上的救济请求权就是基于合同或者侵权行为,要求违约人或侵权人承
-
商业秘密保护协议中的保密范围与商业秘密保护条款的相关规定是什么北京在线咨询 2022-05-04你所说的两条,陈述上可能有些瑕疵,结合整个保密协议应该能够理解为:1说的是保密范围,虽不是很具体、详细,但仍对保密范围做了约定,且“等”作了兜底,还是符合商业秘密保护目的的。2说的是商业秘密享有人协议中未向协议对方给与任何使用许可或其他权利。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是企业的财产权利,它关乎企业的竞争力,对企
-
商业秘密保护的特点四川在线咨询 2022-02-251、商业秘密的范围不限于作品、版权范围,商业秘密保护的是信息,而信息不一定以作品形式出现,在这些地方,商业秘密保护范围宽于著作权法。2、商业秘密保护构思、思想,在软件保护上,商业秘密与著作权保护,有部分重合关系。3、商业秘密保护的范围仅限于保密信息,商业秘密的范围,包括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4、商业秘密的保护体现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的保护体现于《著作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