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效力,是指主体的特定行为作出后对其本人及与其有关的法律关系主体所产生的法律权利义务的影响。自认的法律效力是自认制度理论中与司法实践联系最为直接、密切的部分。民事诉讼是由法院和双方当事人参与的以诉辩和审判等诉讼行为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场,当事人的任何诉讼行为都可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力。自认作为一种民事诉讼行为,其法律效力即其对法院、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及权力的产生或丧失,或者义务的设定或免除。自认所产生法律效力的根据,首先来源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在法律规定的空白处或相互冲突处,其效力还来源于自认制度本身的法理基础。
(一)法律规定明确无误的法律条文是自认制度的最直接的效力根据。
但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并没有专门规定自认制度,而是将自认纳入当事人的陈述中。并且,依该法第63条第2款规定,作为证据之一的当事人的陈述也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第71条第1款规定,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说明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仅仅将自认作为当事人的陈述作为一般证据予以规定而未充分认识到或承认自认行为所具有的特殊性,也未基于此建立自认制度。这一立法的疏漏是随着审判实践的需要以司法解释的形式而获得弥补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5条规定: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
(1)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和提出的诉讼请求,明确表示承认的;这是我国法律规定中首次出现的自认的雏形,比较粗疏,没有明确区分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也缺乏更具可操作性的细致规定。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规定》对于自认有了进一步的规定,第9条第2款规定:对当事人无争议的事实,无需举证、质证;第21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除对方当事人认可外,其主张不予支持;第2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对方当事人认可或者不予反驳的,可以确认其证明力。这二条规定,前一条可以说是确立了明示自认的效力,后一条实际是对默示自认效力的规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使自认制度在我国正式成形,初具大观。该规定第8条内容为: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表示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事实的承认。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第74条规定: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陈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词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这些法律条文的内容涉及了自认行为对双方当事人及法院诉讼权利(权力)义务的影响,构成了自认效力的直接根据。
(二)法理基础
关于自认制度的法理基础,学界认为其法理基础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为诚实信用原则,诚信原则作为一项民事诉讼原则要求当事人在实施诉讼行为时必须诚实和善意,不在民事诉讼中作虚假陈述,在承认对方的事实时应实事求是,不得作出虚假承认。当事人在实施一诉讼行为后,无正当理由不得实施否定或与前一行为相矛盾的诉讼行为,对当事人作出的自认禁止反言。[1]其次为诉讼经济原则,由于自认具有免证及拘束当事人、法院之效力,使得法官在诉讼中能够迅速地对当事人的争执之点进行清理,将无争议的事实确定下来,从而缩短诉讼周期,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2]另外即为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原则。处分权主义以私权自治原则为基础,要求在诉讼的提起、诉讼的内容、诉讼标的及请求的范围及有关程序与实体权利的让步与放弃等方面均由当事人决定,法院则处于被动地位。辩论主义基本内涵为:(1)法院不得将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主要事实作为判决的资料或基础;
(2)对当事人之间没有争议的事实,法院不必调查其真伪,应直接作为判决的基础性资料;
(3)对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事实,法院只能以当事人声明和提出的证据予以调查和认定。[3]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原则与我国当前构建的当事人主义民事诉讼模式正相契合。而从我国自认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历程来看,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裁判理念中的确立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自认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发展。在实践与研讨中,诚信原则与诉讼经济原则与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原则共同作为自认制度的法理基础在我国也被广泛接受。这些法理基础成为了我国自认制度的间接效力渊源。
-
根据法律规定,如何认定代书遗嘱的效力?
254人看过
-
借条效力的法律根据有诉讼时间吗?
267人看过
-
根据《刑法》自首怎么认定
393人看过
-
医患双方和解的法律根据及法律效力是什么
380人看过
-
根据民法典租赁合同的效力是如何认定的?
484人看过
-
根据民法典私人写的欠条具有法律效力吗?
457人看过
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公诉案件的公诉机关(检察院)和自诉案件的自诉人(被害人)依法应当承担的证明责任。 公诉案件的检察院负责举证,公安机关有侦查权,公安机关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检察院举证的材料,但公安机关没有向法庭举证的资格。... 更多>
-
根据法律规定自立遗嘱的效力如何计算香港在线咨询 2023-04-09①遗嘱人书写遗嘱内容。遗嘱人应亲自书写遗嘱全文,这样既可以真实表达遗嘱人的意志,又可防止他人伪造、篡改、添加遗嘱内容。 ②遗嘱人在自己书写的遗嘱上写明书写的年、月、日和地点。订立遗嘱的时间对遗嘱的效力有一定的影响,如不同书面遗嘱内容相矛盾时,应以时间在后的书面遗嘱为准。同时,订立遗嘱的时间有时也可证明遗嘱内容的真伪。 ③遗嘱人亲笔签名。 ④自书遗嘱中如需涂改、增删,应当在涂改、增删内容的旁边注明涂
-
根据怎么认定遗嘱的效力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20遗嘱如果满足这些条件,可以认定其有效: 1、遗嘱不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 2、遗嘱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没有受到胁迫、欺诈; 3、处分的财产都是遗嘱人有权处分的财产; 4、遗嘱不是伪造也不没有被篡改。
-
根据民法典,合同的法律效力有多久?宁夏在线咨询 2021-11-23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购房合同的法律效力,一般取决于当事人是否约定了合同的生效和终止时间,合同的权利义务是否仍然存在。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约定合同的终止时间,一般意义上的合同终止时间通常是合同约定的合同义务履行时;合同终止后,权利义务也将终止。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生效。《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九条,有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为自身利益不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成就;不正当地
-
商品房认购书的效力有何根据江西在线咨询 2022-06-05商品房认购书属于预约合同,当具备合同的生效要件时,是具备法律效力的。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五条,当事人约定在将来一定期限内订立合同的认购书、订购书、预订书等,构成预约合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预约合同约定的订立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预约合同的违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商品房的认购、订购、预订等协议具备《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
-
如何根据遗赠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03遗赠的效力及于主物的从物及自遗嘱生效时起由遗赠物所生的孳息,但不影响遗嘱生效时已经存在于遗赠标的上的权利。 遗赠协议与遗赠的区别在于遗赠扶养协议是双方法律行为,而遗赠是单方法律行为;遗赠扶养协议是死后生效行为与生前生效行为的结合,而遗赠属于死后生效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遗赠扶养协议与遗赠的区别。 遗赠指人用遗嘱的方式将其的一部分或全部,于死后赠给国家、集体和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的一种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