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布真实信息并不属于侵犯名誉权,但名誉权是重要的人格利益。名誉权的基本内容是对名誉利益的保有和维护的权利,而损害名誉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侮辱和诽谤。针对特定的民事主体实施侮辱和诽谤行为,才能认定为对名誉的损害。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负有的义务是更正和删除。不履行该作为义务,拒不更正、删除或者道歉的,构成不作为的侵害名誉权行为,要承担侵权责任。
散布真实信息并不属于侵犯名誉权。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散布真实事件一般不会被视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是通过虚构或捏造事实来侵犯他人名誉的。
名誉作为一种社会评价,是指社会或他人对特定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的品德、才干、信誉、资历、声望和形象等方面的客观评判。这种评价直接关系到民事主体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属于重要的人格利益。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名誉权的基本内容是对名誉利益的保有和维护的权利。
损害名誉的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侮辱,二是诽谤。所谓侮辱,是指故意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贬低他人人格的行为;而诽谤则是指因过错捏造、歪曲事实或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同时,基于名誉权作为人格权需与特定主体资格相联系并由其专属享有的特点,上述侮辱和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民事主体实施,方可认定为对名誉的损害。至于侮辱和诽谤的具体行为方式,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是其他的形式。
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负有的义务是更正和删除。该作为义务不履行,拒不更正、删除或者道歉的,构成不作为的侵害名誉权行为,要承担侵权责任。
散布真实事件是否侵犯名誉权?
散布真实事件是否侵犯名誉权,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散布真实事件可能会侵犯名誉权,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不一定。
名誉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保护其名誉、荣誉和尊严的权利。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民事主体的一项基本权利。
散布真实事件可能会侵犯名誉权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散布虚假信息:如果散布的信息是虚假的,并且会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负面影响,则其行为就构成了散布虚假信息,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誉权。
2. 未经授权地公开他人隐私:如果散布的信息是关于他人隐私的,未经授权地公开了他人的隐私信息,则其行为就构成了侵犯他人隐私,同样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誉权。
3. 侮辱、诽谤或造谣:如果散布的信息是侮辱、诽谤或造谣的,同样会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负面影响,其行为就构成了侵犯名誉权。
不过,在某些情况下,散布真实事件并不一定侵犯名誉权。例如,散布的是已经公开的事实,或者是基于公共利益或揭露违法行为而公开的信息,则其行为并不一定构成侵犯名誉权。
是否侵犯名誉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散布的信息是虚假的、未经授权地公开了他人的隐私信息或侮辱、诽谤或造谣,则其行为就构成了侵犯名誉权。但如果散布的是已经公开的事实,或者是基于公共利益或揭露违法行为而公开的信息,则其行为并不一定构成侵犯名誉权。
名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个人享有的保护其名誉、荣誉和尊严的权利。名誉权包括对名誉利益的保有和维护的权利,是民事主体的一项基本权利。然而,散布真实信息并不一定侵犯名誉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侮辱、诽谤或造谣等行为方式可能会侵犯名誉权,但散布真实事件并不一定构成侵犯名誉权。在某些情况下,散布真实事件可能会侵犯名誉权,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不一定。因此,在散布真实事件时,需要注意避免侮辱、诽谤或造谣等行为,以保护他人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民事主体的人格权】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
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
疫情期间散布不实病例信息,是否构成侵犯名誉权?
318人看过
-
散布虚假信息侵害他人名誉的罪责是什么?
357人看过
-
散布真实事实构成名誉权侵害吗
487人看过
-
网络发布虚假信息是否侵权
134人看过
-
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罪
303人看过
-
名誉权侵权公布身份信息吗
316人看过
名誉权是指特定的民事主体享有的要求社会对其给予公正的社会评价和排除他人以任何方式损害其获得的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 名誉权的主体是特定的;名誉权的客体是名誉,而不包括名誉感。名誉感是特定公民对自身各种属性的自我评价;名誉权是以名誉的维护和安全... 更多>
-
散布虚假信息罪根据什么构成广西在线咨询 2023-07-17明知是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等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散布虚假信息罪,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
在网络空间散布虚假信息、诋毁他人名誉是否违法?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11-14传播不实谣言并污蔑他人的行为可能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如果该行为对个体带来的影响相对较小、情节较为轻微,当事人可以友好协商以达成赔偿共识。但是,如果该行为造成的后果较为严重,对受害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则依法必须由公安部门采取相应惩罚措施。对于构成犯罪的情况,将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刑事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
诽谤罪的确定,捏造虚假事实散布虚假恐怖信息,是否构成犯罪四川在线咨询 2022-04-23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1)必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必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即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
-
恶意发布虚假信息侵犯了他人名誉权、荣誉权,我们应该怎么进行维权呢?河北在线咨询 2022-04-27恶意发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名誉权、荣誉权等合法权利,可以收集证据进行民事诉讼; 如果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构成诽谤罪;利用信息网络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可构成敲诈勒索罪;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
网络散布虚假信息罪安徽在线咨询 2023-03-03明知是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等信息而故意在网络上散布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其量刑标准是: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明知是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等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