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垃圾短信,河南拟立法保护电信用户安全是怎样的
在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河南省电信条例(草案)》提请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河南省首次立法保护电信用户安全,该草案的重点是打击垃圾短信、推销电话扰民等的违法犯罪行为。
该草案规定,未经电信用户同意发商业短信,拟最高处罚3万元,草案还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建立违反前款规定的商业性短信息的举报、监测、预警、处理机制,方便群众收到垃圾信息后进行举报。
如何界定“公民个人信息”范围
最高法公布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典型案例中,有一起为五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出售个人户籍、车辆档案、手机定位、个人征信、旅馆住宿等各类公民个人信息的广告,寻找客户并获利,最终被判刑。
实践中对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尚存争议,这次发布的司法解释予以明确规定:刑法相关规定中的“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颜茂昆表示,这样的规定是基于全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现实需要。“对于例举以外的个人信息,当然还有很多,司法实践中要根据司法解释规定,把握‘公民个人信息’的要件特征,准确作出判断。”
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此,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规定,向特定人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以及通过信息网络或者其他途径发布公民个人信息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将合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也属于“提供公民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
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需要哪些证据?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需要的证据:非法获得公民个人信息,包括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被他人用于犯罪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500条以上的;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等证据。
-
如何用刑法手段治理垃圾短信?
368人看过
-
治理垃圾短信刑法不能缺位
459人看过
-
垃圾短信治理新规:对垃圾短信的边界进行了界定
145人看过
-
治理垃圾短信亟须法治继续发力
199人看过
-
发送垃圾短信是怎么量刑的
436人看过
-
群发垃圾短信是否触犯法律?
116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
发送垃圾短信是怎么量刑的西藏在线咨询 2023-04-11发送垃圾短信,由所犯罪行的严重程度根据相关的不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量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五十七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的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
-
发送垃圾短信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吗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09发送垃圾短信,构成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最短是三年的有期徒刑。一、依据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依法办理非法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案件的意见》第一条第(二)点,非法使用“伪基站”设备干扰公用电信网络信号,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以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构成虚假广告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扰乱无
-
垃圾短信没经过同意是不是犯法的?西藏在线咨询 2022-06-12根据我国相关法律中的规定,犯法,任何组织或个人未经用户同意或者请求,或者用户明确表示拒绝的,不得向其发送商业性短信息或拨打商业性电话。用户未明确同意的,视为拒绝。用户同意后又明确表示拒绝接收的,应当停止。
-
查到了伪基站发送的垃圾短信要去诉讼,垃圾短信刑事责任是哪些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04发送诈骗信息5000条以上,或者拨打诈骗电话500人次以上,以及诈骗手段恶劣、危害严重的,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以诈骗罪(未遂)定罪处罚。早在2011年4月“两高”就出台司法解释将通过发送短信、拨打电话或者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发布虚假信息等5种电信诈骗行为定性为诈骗罪。同时明确利用发送短信、拨打电话、互联网等电信技术手段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诈骗,诈骗数额难以查证,但发送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