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06 20:10:21 373 人看过

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

2、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

3、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过失犯罪只有在刑法分则条文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分则条文没有规定的,无论某一过失行为危害程度如何,都不能构成犯罪。

一、故意伤害罪属于过失犯罪吗?

故意伤害罪不是过失犯罪,是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的故意犯罪。根据《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二、连续犯过失犯罪结果如何处理

第一,在过失犯罪的构成条件上作了很大的限制。只有当过失行为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如果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结果,虽然存在过失行为,也不界定为犯罪,但可以进行教育或者实施行政处罚。第二,在处罚上,因为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明显要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对于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2日 16:3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有哪些区别
    一、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有哪些区别1、定义不同间接故意是犯罪的一种类型,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而过失犯罪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发生的情况不同间接故意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为了实现某种非犯罪意图而放任一个危害结果发生;为了实现某种犯罪意图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主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3、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忍、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023-04-29
    351人看过
  •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结合是否成立共同犯罪以及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一、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结合是否成立共同犯罪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结合不成立共同犯罪。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结合即一人出于直接或间接的故意而实施的某一行为,与另一人因过于自信或疏忽大意而施行的某一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此种情况也是根据各人的罪过形式和行为形态,分别负相应的刑事责任。二、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如下: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2.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
    2023-06-19
    121人看过
  •  什么是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什么区别?
    故意犯罪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它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故意犯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比如杀人犯为了杀死他人,用刀捅被害人心脏,割掉被害人头颅。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
    2023-08-18
    277人看过
  • 弹弓打狗致邻居失明,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如何区分
    一、男子自制弹弓打狗却致邻居一只眼失明前不久,一名来沪51岁男子自称要用弹弓打自己的家的狗,却不慎射中了数十米开外的一名邻居,导致被害人一只眼睛完全失明。而肇事男子锒铛入狱。去年12月,上海本地居民、被害人包先生正在位于浦东合庆家中门口的小路上准备去上班,突然,他的左眼感觉一阵剧痛,随后,眼前一片眩晕、头昏脑胀。包先生很快发现:射中他的是一颗钢珠,而肇事人是远在数十米开外的一名男子,包先生赶紧跑上去拦住肇事男子。肇事男子尚某河南来沪多年,家也安在附近的民宅内。受害者包先生至今气愤不已,他说:我现在看东西不方便,东西明明看到了拿到了,实际上没有拿到。一只眼睛总归不方便。现在这只眼睛没有光感,一点光感都没有,全是黑的。包先生告诉记者:他那只受伤的眼睛已经做了2次手术,很可能需要再做第三次手术,刚受伤时他的左眼尚有光感,但随着伤情的逐渐加重,他的眼睛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光感了。他对于肇事男子的后续处
    2023-06-11
    99人看过
  •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种类分别是怎样的
    犯罪故意的种类如下:1、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犯罪过失的种类如下:1、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一、故意杀人罪属于犯罪吗?故意杀人罪有犯罪未遂。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具体条件如下:其一、行为人必须要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即杀人的故意;其二、行为人实施了杀人的行为;其三、行为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得逞。根据法律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延伸内容】故意杀人罪判断方
    2023-04-10
    167人看过
  • 过失犯罪和暴力犯罪有区别吗
    律师解答:有。有。过失犯罪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而”暴力犯罪是“智能犯罪”的对称,是以暴力手段来实现犯罪目的的犯罪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024-04-21
    184人看过
  • 如何区分过失犯罪和意外事件
    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有相似之处,表现在都没有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客观上又都发生了结果,但前者是不能够预见、不应当预见,后果是能够预见、应当预见,只是疏忽大意才没有预见。在这个问题上,应根据前述判断基础、判断方法与判断标准,全面、客观、准确地判断行为人能否预见,从而正确区分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由于事件已经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发展过程已清楚地展现出来,故不应由此逆推行为人能够预见、应当预见。这种做法容易扩大疏忽大意过失犯罪的范围。正确的方法是,从分析行为入手,根据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行为的客
    2023-04-17
    351人看过
  •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和故意犯罪的过程、故意犯罪的阶段的联系与区别
    应当区分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和故意犯罪的过程、故意犯罪的阶段。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与故意犯罪的过程、故意犯罪的阶段有联系也有区别。故意犯罪的过程,是指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所经过的程序、阶段的总和与整体,是故意犯罪运动、发展、变化的连续性在时空上的表现。故意犯罪的阶段,是指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因主客观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划分的段落。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以行为人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为起点,以行为人完成犯罪为终点,进而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犯罪预备阶段,二是犯罪实行阶段。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与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的联系主要在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在故意犯罪过程和阶段中产生的,各种犯罪形态的产生及其界定,依赖犯罪过程和阶段的存在及其不同的发展程度。二者的区别是: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已经停止下来的各种不同结局和形态,属于相对静止范畴的概念;故意犯罪的过程和阶段是故意犯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进程及进程中划分
    2023-02-11
    253人看过
  • 认识过失犯罪的情形
    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结果;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罪的责任有哪些?过失犯罪被《刑法》规定为犯罪的,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即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如果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可能承担行政责任或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
    2023-07-05
    477人看过
  • 故意和过失的单位犯罪
    (一)故意的单位犯罪故意的单位犯罪是指主观罪过由故意构成的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故意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故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单位犯罪中,这种犯罪意志是单位的整体意志。正是这种单位的犯罪意志,为故意的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提供了主观根据。故意的单位犯罪大多数是经济犯罪,因而往往具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动机。对于这些犯罪来说,是否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是单位犯罪的罪与非罪区分的标志。如果单位虽然实施了某一违法行为,但并未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就不构成单位犯罪。同时,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还是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相区分的标志。如果单位内部人员假借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为个人牟取私利,那就不是单位犯罪而只能是单位内部人员的个人犯罪。还有个别故意的单位犯罪,虽然不具有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动机,但往往也是以单位名义实施。例如刑法第396条第1款私分国有资产罪,刑法规定为是单位犯罪,这种犯罪不仅没有为单位谋取利益
    2023-08-17
    386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量刑尺度有什么区别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对量刑的影响如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明显小于比故意犯罪,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故意犯罪是希望或者放任发生损害后果,故意犯罪量刑更重。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有哪些区别主观方面明显不同。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结果在定罪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从处罚方面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2023-08-16
    82人看过
  • 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的认定标准
    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从罪过内容上看,犯罪过失具有两方面特征:(1)在意识因素上,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是轻信能够避免。(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根本否定态度的。根据罪过内容方面的特点,刑法理论将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1)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2)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根本反对的。其中第一个特点没有预见是划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
    2023-02-27
    219人看过
  • 如何区别过失犯罪与罪刑法定
    现行刑法第15条第2款明文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据此,有人质疑:难道故意犯罪,没有法律规定就可令人承担刑事责任吗?我们的回答是,首先,本条规定确有立法技术上的缺憾,因为刑法典既然称其为过失犯罪,又如何要待到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岂不等于是说有些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因而,准确地说,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宜于表达为:过失危害行为,法律规定为犯罪的才负刑事责任。其次,从刑法解释论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无论是对刑法第15条第2款之原文,还是对我们上述建议性表达,都宜采取以主观说为主的折衷解释论。即惟有采取以主观立法意图为主、兼而考虑文字含义的刑法解释说,才不至于曲解本条本款的立法原意。据此人们也才不可能由此反向推导出故意犯罪,也要法律有规定才负刑事责任的荒谬结论来――因为这显然不符合立法意图,也非立法原意。采用上述主观说为主的折衷解释论,就立法意图和文字含义相结合的视角看,我们
    2023-04-25
    326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罪刑法定如何区别?
    现行刑法第15条第2款明文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据此,有人质疑:难道故意犯罪,没有法律规定就可令人承担刑事责任吗?我们的回答是,首先,本条规定确有立法技术上的缺憾,因为刑法典既然称其为过失犯罪,又如何要待到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岂不等于是说有些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因而,准确地说,刑法总则的这一规定宜于表达为:过失危害行为,法律规定为犯罪的才负刑事责任。其次,从刑法解释论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无论是对刑法第15条第2款之原文,还是对我们上述建议性表达,都宜采取以主观说为主的折衷解释论。即惟有采取以主观立法意图为主、兼而考虑文字含义的刑法解释说,才不至于曲解本条本款的立法原意。据此人们也才不可能由此反向推导出故意犯罪,也要法律有规定才负刑事责任的荒谬结论来――因为这显然不符合立法意图,也非立法原意。采用上述主观说为主的折衷解释论,就立法意图和文字含义相结合的视角看,我们
    2023-04-22
    28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过失犯罪是故意犯罪吗?那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呢?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19
      不一定,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形式: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
    •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07
      (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主要区分不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由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组成。而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动机和目的各要素,这些要素的认定,对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的认定都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来说,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特别是行为人的罪过也即故意或过失,将成为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一个要件。《中华人
    •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是啥,有哪些区别的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8-04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本身是错误行为,即属于不适当的、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 3.一般情况下,过失犯罪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刑法才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人才承担刑事责任,所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志上,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上。 定性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区别 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 2.
    • 过失犯罪的条文是怎样定义?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是哪些?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06
      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区别: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
    • 过失犯罪的认定中的故意和过失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8-20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 2、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2] 1、在客观上已经发生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2、主观上存在过失。至于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应该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最主要的是根据案件的具体体现,认真查明和分析行为人的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