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在法律适用上存在较大分歧:一种意见认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必须以逃逸前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另一种意见认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第五条规定,不需要逃逸前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而是以逃逸致人死亡的结果直接定罪。
笔者认为,上述意见均为不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严格按照犯罪的基本特征和犯罪的构成要件来进行。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罪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罪是结果犯,这种结果不是肇事行为过程中的阶段性结果而是事故的最终结果。就本案而言,如果将肇事过程中阶段性的结果作为整个肇事行为的结果来看,事故发生时,李某并未当场死亡而在招手求助,即使孙某在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因其逃逸时李某未死,依据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孙某逃逸前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又因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基本罪不成立谈何加重?所以,孙某在此案中不构成犯罪不应承担任何刑事责任。以此定罪量刑必然得出错误的定论。
如果以交通肇事行为中某一情节来定罪量刑也是错误的,有悖于我国刑法犯罪的基本理论。假设本案孙某车况合格,停车不违法在光线好的情况下,李某追尾撞了孙某的拖拉机而受重伤,孙某怕承担法律责任驾车逃跑致李某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单独依据《解释》第五条“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来定孙某承担交通肇事罪(逃逸致死),同样是错误的。因为孙某在此起事故中没有过错,不符合刑法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
正确的分析问题与适用法律的方法是,将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基本标准,先审查交通事故及行为人的危害结果(唯一性而非阶段性),将肇事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作为交通肇事罪的两个加重情节,在此基础上定罪量刑。
根据这一分析,笔者认为,孙某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交通法规,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造成李某死亡和车毁的严重后果,构成交通肇事罪。同时,孙某的行为存在交通肇事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加重情节:李某是因交通事故致内脏破裂失血性休克死亡。经咨询我国著名医学专家,均表示肝脏破裂,如治疗及时应不至于死亡。本案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冬季,地点距离医院很近,孙某逃逸导致被害人李某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现有证据证明,孙某是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也可推定出孙某知道或应当知道有人受伤而慌张逃跑,因此被害人的死亡是孙某逃跑所致。**桃董来超
-
交通肇事罪事故责任认定的审查怎么进行?
310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最高院的审理结果是怎样的
495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二审法院判决结果
402人看过
-
交通肇事检察院怎样审查
82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审查多久
365人看过
-
交通事故审查的后果是什么
155人看过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
-
2018邯郸交通肇事查处结果怎样云南在线咨询 2022-09-161、交通部门现场勘查。交警部门对现场勘查记录经复核无误后应要求当事人或见在现场图上签名。为检验需要,可以扣留肇事车辆和当事人相关证件。2、交通部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交警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3、交通部门组织赔偿调解。在确认伤者治疗终结或确定损害结果后,如果事故当事人同意进行赔偿调解,交警部门可以组织调解。调解次数一般不超过
-
交通肇事罪的结果表现为哪些福建在线咨询 2022-02-081、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结果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1)致人死亡1人以上的:(2)致人重伤3人以上的;(3)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的,或者经济损失虽不足规定数额,但情节严重,使生产、工作受到重大损害的。2、第133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属于重大事故的有:(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
-
交通肇事刑事审查审结需要多长时间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03交通事故致一死一伤,且负全责,构成交通肇事罪。需经侦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涉及交警、检察院、法院三个部门,需多长时间能自理完毕不好确定,只有一点可以确定:如与被害人就民事赔偿达成协议,会加快结案速度。 现实中有一些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并履行后,就不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这样处理当然就更快了,赔偿完毕就结案了。不过这么做有一点后遗症,因为《刑法》没有规定这类犯罪调解后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在追诉时
-
2020厦门交通肇事检查结果如何?河南在线咨询 2022-09-16责任的划分依据主要如下: 1、当事人有无违章行为; 2、行为与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有多大。如果有违章行为,且行为与事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时就应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在事故中的作用大小来估定事故责任。事故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