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幕人短线交易收益归入制度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2-04-28 09:24:21 80 人看过

就世界范围来看,很多国家和地区均以打击内幕交易行为、维护证券市场公正秩序,为其证券立法的主要目标。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国外立法通常在对那些已被证实的内幕交易行为课以民事责任(当然还包括行政的和刑事的责任)的同时,尚辅之以内幕人短线交易收益归入制度(以下简称归入制度),作为其前沿防线,来阻吓内幕人的内幕交易行为。我国《证券法》第42条对此亦做出明文规定,但由于新法制定不久,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尚有待澄清,法律规定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因此本文拟就此试做探讨,以期于《证券法》的顺利执行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一、法律关系的分析

从法律规定来看,归入制度主要涉及三层法律关系:第一层是由内幕人买入或卖出本公司股票而与相对人结成的证券法律关系;第二层是由内幕人在前一关系结束后六个月内为相反行为(卖出或买入本公司股票)而与相对人结成的证券买卖关系;第三层是在内幕人因前两层关系而获益的情况下,其与公司之间的收益归属关系。内幕人贯穿于这三层关系之中,从而使之呈现出内在的联系。首先,前两层关系中,内幕人第一次的买入或卖出是为了第二次的卖出或买入而为的,因此可以认为第一层关系具有手段性,而第二层关系则具有目的性特征,即从内部人角度讲,第一次的买或卖行为是为了第二次的卖或买而为的。但是内幕人若想获得收益,这两层关系就缺一不可,所以它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短线交易。其次,只有短线交易有效存在,且内幕人因此而获利,才可能引发第三层关系,即公司的收益归入。倘若构成短线交易的两个法律关系有一个欠缺或不成立,则收益归入就无从进行。再次,《证券法》对前两层法律关系并不直接进行的价值评价,法律所要评价的只是第三层关系,即在内幕人与公司之间对收益进行最终的分配。在明晰了上述法律关系之后,下面将探讨归入制度的一些具体问题。

二、内幕人的界定

(一)董事、监事、经理应否受规制

将《证券法》第42条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第38条相比较,可以发现,《暂行条例》将从事短线交易的内幕人界定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持有5%以上有表决权股份的法人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其范围较《证券法》要广(后者规定为持有股份有限公司已发行的股份5%的股东),之所以如此,也许是因为立法者考虑到我国《公司法》第147条明文规定,董事、监事、经理在任职期间不得转让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而认为上述人员已无从事短线交易的可能。但问题却依然存在。

1.尽管公司法不允许董事、监事、经理转让资格股,但若其事实上转让了应当如何处理,是认为其转让行为无效而令其与交易相对人互负返还义务,还是适用归入制度,这其实是立法者早该考虑的问题。

2.《证券法》第67条仍将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纳入内幕交易禁止制度的规制范围,似乎并未受到《公司法》第147条的影响。而作为其前沿防线的归入制度,与之竟有如此大的差异,实为不妥。不论是从立法文意前后连贯一致的角度,还是从规范严谨科学的角度讲,第42条都应与第67条一致起来。

3.《公司法》第147条仅仅限制董事、监事、经理转让资格股份,而不限制其受让股份,于是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

(1)董事﹑监事、经理在任职之前卖出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买入,相距不超过六个月者;

(2)在任职期间内买入,在去职后卖出,相距不超过六个月者;

(3)任期不满六个月者,在任职前买入或卖出,在去职后卖出或买入。于情形(1)董事、监事、经理自买入后即受《公司法》第147条的限制,故先不予讨论。情形(2)是否应受规制,理论上有争议。一说认为买入及卖出时当事人均需具有董事、监事、经理身份才能受规制,是为二端说。一说认为只要买入或卖出时当事人具有此身份即应受规制,可谓一端说。美国实务界采一端说,我国台湾原采一端说,近来改采二端说,但颇受学者批评[1]。但无论依哪种学说,情形(3)均无法规制,至为明显。在我国,证券法学说与实务均尚不发达,因而对(2)(3)两情形如何规制少有说明。笔者认为应从归入制度立法目的出发来考量,以设定内幕人的范围。概言之,设立该制度不单纯是为了禁止短线交易,亦不仅在于使公司取得内幕人的收益,而是要以此方式积极阻吓内幕人利用内幕信息从事证券交易。而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具有特殊地位或职务,常能接触公司秘密,有可能利用内幕信息为短线交易,因此对其适用归入制度加以规制是必要的。具体操作上应采一端说,对于某些特殊情形(如上述情形(3))亦应加以规制。

(二)关于持股5%的股东的规定

关于受规制的股东,《证券法》与《暂行条例》分歧不少。一方面,《证券法》把受规制的股东范围由法人股东扩大到自然人股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立法者放弃了限制自然人持股数量的立场);另一方面,《证券法》将有表决权股份改为公司已发行的股份,从而把持有5%以上无表决权股份的股东也包括了进来,较《暂行条例》为全面。因为大股东无论其有无表决权均与公司有较密切的联系,可能获知公司内情,实有规制的必要。[2]然而《证券法》却未如《暂行条例》那样将持股5%以上的法人股东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纳入规制范围,又为不足。[3]若能将二者结合,取长补短,当为最好。

三、短线交易行为的解说

《证券法》第42条规定内幕人将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或在卖出后六个月内买入者方可适用归入制度。结合该法第32、33、35条的规定,此处所说的买卖行为包括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的公开竞价交易应无疑问,但对于以场内交易方式以外的方式买卖股票者,以及于六个月内非因买卖行为而取得或丧失股票者,应当如何对待,则值得思考。

对于以场内交易方式以外的方式买卖股票,美国司法实务界认为,如果买卖标的物为发行公司股票,不问是否在集中交易市场买卖,均适用1934年联邦证券交易法第16条b项的规定,应受归入制度的制约。在我国能否做同一解释,尚需要结合《证券法》第41、42条来分析。第41条规定,持有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已发行的股份5%的股东应在其持股数额达到该比例之日起三日内向该公司报告;属于上市公司的,应同时向证券交易所报告。由此看来,其规制的对象不仅限于上市公司股东,也包括未上市的股份公司股东。于是第42条所称的前条规定的股东亦不仅局限于上市公司的股东,自然也包括了未上市的股份公司的股东。前者进行的证券交易,依《证券法》第32、33、35条的规定,通常是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公开竞价的现货交易。而后者则显然不能采用场内交易方式。因此从解释的角度看,短线交易人的买卖方式不仅有场内集中竞价交易,也可以是场外柜台交易等其他交易方式。

在六个月内非因买卖行为而取得或丧失股票则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因质权的行使而取得或丧失股票,即内幕人买入股票后六个月内因他人行使质权而丧失股票;以及于卖出后六个月内因行使质权而取得本公司的股票。2.因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而取得或丧失股票,即购买当时系以夫或妻一方的名义购买,实则为共同财产,于离婚之际分割过户,一方丧失股票,对方取得股票。3.因受遗赠或依继承而取得股票。4.因赠与而取得或丧失股票。5.因公司增资配股、或因公司债的转换以及因公司合并换发新股而取得股票。

上述诸情形,美国司法实务界称之为非正统的交易(northodoxtransactions),以与正统的的交易(garden-varietytransactions)相区别。后者特指现金买受股份的交易行为。一般认为,决定该行为是否为短线交易规范下的买卖行为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该行为是否为自发的行为(whetherthetransactionisvolntary)。如果因超出其所控制的事件而被迫执行一项交易则此行为将无法成为内幕人滥用内幕信息的工具。2.时间上的控制(controloftiming)。如果无法控制交易的时间,那么行为人将无法准确的将其交易行为与依内幕信息所预期的股份变动相配合。3.内幕人是否已获利了结(whethertheinsidercashesot)。如果内幕人通过交易获利并将利益转化为无风险的形式(比如现金),则该行为有可能受到短线交易规范的规制。[4]依此标准来衡量,上述行为并非完全或主要能由当事人自主控制,因此与第42条所称买卖相去甚远。当然这只是学理观点。如果上开标准能为我国证券管理机关或者司法机关采用当为最好。

四、短线交易人:责任还是义务

内幕人的短线交易收益将被收归公司所有,那么,该内幕人对公司承担的是责任还是义务呢?乍看起来,这只是个没有多少实意的概念之争。其实不然,如梅里曼教授所言:实际生活中离开了概念人们就无法进行语言交往[5],我们本来就生活在概念的世界里,通过概念来把握事物,人与动物的区别也正在于此[6]。如果人们对某一事物尚未能加以概念式的把握,那么人们的认识还不是深刻的。从理论上讲,法责任与法义务不是同一层面的范畴,责任是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招致的第二性义务。[7]一般的说,在产生上责任与义务有一种继起的关系。其次,责任具有必为性和当为性,即责任的认定需由专门的国家机关来进行,并且国家直接运用强制力保障履行,具有必须承担和实现的性质。并且责任是对否定义务行为的否定,有责主体不能拒绝,而义务则不然。就民商法领域而言,一些义务可以由当事人自由设定,其实现亦不需要国家权威的介入,即民法上的债务并不包括任何对债务人的强制,在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强制其履行或赔偿损害,则属于民事责任问题。[8]

就归入制度本身而言内幕人对公司负有责任还是义务,实际上反映了对归入制度的两种不同认识。若采责任说[9],则意味着内幕人的行为违反了先在的义务或侵犯了公司的权利,而要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即短线交易行为本身具有可责难性。相反,若采义务说,则表明交易行为本身没有问题(或说法律对此不加细究),只是立法者认为有必要在内幕人与公司之间作一番利益的重新分配,从而要求内幕人履行一种新设的义务。

从源头来讲,责任说多受到美国法的影响。证券法律制度原以美国最为发达,其立法模式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借鉴和移植的过程中,其普通法传统对责任与义务不加严格区分[10]、常常混用的负面作用也表现了出来。然而我国法制自晚清以来,深受欧洲大陆法影响,对责任与义务多加区分,已成定式。因此为了我国法制的体系化进程,也为了证券制度能融汇于整个法律体系之中,诚有必要区分责任与义务。[11]

笔者认为义务说是妥当和可以接受的。因为一般理解责任多含否定性评价的成份,而义务则不然。若按责任说,其后果必然使交易关系被否定,使交易双方返还给付,这对交易相对人是很不利的。不过,从我国《证券法》第42条中看不出这层含义。如前所述,法律对短线交易行为本身未做任何评价(尽管立法者内心对此也许极为反感),而是利用交易成本理论驱动内幕人自己衡量利弊,主动放弃短线交易的念头,从而抑制内幕交易的发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另外,股东除了出资义务以外不再对公司负任何义务,因此买卖自己股票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是明显的。即使该股东可能实际利用了公司的内幕信息,但在尚未被证实前也不应受到责罚。并且这种交易行为本身很少能构成对公司的直接损害,也就谈不上对公司的赔偿责任了。

在法律上,权利与义务是一对基本的范畴,往往相伴而生。因此当法律为内幕人设立一项新的法律义务──将收益交付公司时,也就赋予了公司以归入权。这实际上是在公司与内幕人之间设立了一项债权债务关系,为实现收益的重新分配铺平了道路。

这个权利义务关系由于是法律直接规定的,不以当事人之间有约定为必要,因此属于法定之债,而与合同之债有区别。其次,它与不当得利之债亦不相同。盖不当得利之债要求一方无法律上原因而获利、并致他人损害、而且获利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收益归入之债中的内幕人虽然获利,但系来自于此债权债务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并且也支付了对价,有法律依据。另外内幕人的获利并未当然导致公司受到损失,因此与不当得利之债有别。再次,它与无因管理之债不同。盖无因管理要求有为本人谋利的主观条件,而内幕人显然没有为公司造福之念。最后,它与侵权之债也有区别。侵权之债以被害人受有实际损失为构成要件,至于侵权人是否受益则非所问[12],而收益归入之债仅以收益为必要而不问损失的有无。综上,可以认定,收益归入之债为一独立的法定之债,公司为债权人,享有归入权,内幕人为债务人,负有收益给付义务。

五、公司归入权:请求权与形成权之争

在明确了公司与内幕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以后,随即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司归入权是请求权还是形成权。在此问题上学者们往往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是请求权[13],而更多的人认为其乃形成权[14]。后者理由大抵为:请求权的权利人自己不能直接取得权利内容利益,必须通过他人的特定行为间接取得;各种请求权都以一定的基础权利为前提。而公司归入权的行使不要求公司对交易收益享有所有权,即归入权不以基础权利为前提,只要公司或其股东做出利益归入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而且该权利的行使也使原证券买卖关系的结果发生变更,从而否定了短线交易者的利益所有,这恰恰符合形成权的特征,因而认定归入权性质上为形成权[15]。对此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兹分述如下:

(一)请求权与形成权之争,其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值得思考。这种思维模式的运用要受到条件的限制:诸选项必须在同一个层面上,其相互之间不存在交叉,而且各选项之和可以涵盖全部可能的情形。以此来审视请求权与形成权之争,结果不令人满意。首先,从语原角度讲,请求权系德国学者温德赛(BernhardWindsheid,1817-1892)所创,用以和诉权相区别,而形成权一词乃德国学者赛克尔(EmilSeckel)所创[16]。温赛两学者创设二词时所处的立场、所追求的目标、所采取的标准都不尽相同,因而很难说二者处于一个层面。其次,在学理上,很多学者依权利内容不同而划分出支配权与形成权,同时将请求权与抗辩权视为一组范畴。[17]也有学者将支配权、请求权、变更权视为一组,又在变更权项下分出形成权。[18]无论何者都说明在学者的观念中二者不是一个层次的。再次,既然二者不在同一层面上,则二者的总和也就不可能涵盖私权的全部内容了。复次,要证明二者互相排斥、不存在交叉也是困难的。虽然乍看起来,请求权为权利人请求他人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即义务人负有配合权利人为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19]而形成权似乎不待他人协助就能生效,只需权利人的单独行为即可达权利发生变动的目的。但事实上,从相对人方面看,其亦负有消极的、不作为的(容忍)义务。而且某些情况下,形成权还可以由于相对人的抗辩而失效(如对抵销权的抗辩)[20]。因此在相对人负有不作为义务的情形下,形成权与请求权可谓异曲同工了。

(二)无论哪个观点似乎都认为形成权与请求权是独立的权利。然而对于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这种分类,李宜琛先生早就指出:其实不过权利之说明,并非权利自身之分类。[21]申言之,首先,关于请求权是权利还是权能问题,梅仲协先生曾指出:请求权系权利之表现,而非与权利同其内容。[22]由此而论,请求权实仅为权利的一项权能。正如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大权能虽常被称为权利,但仍仅是权能一样。就经济上言,请求权之内容与其权利相一致,但相对权与其请求权之间亦不无差异之点。以债权为例,此差异表现为:(1)请求权与债权并非一一对应,一个债权内可能存在着数个不同内容的请求权。(2)虽然债权的核心是请求权,但债权不仅仅产生请求权,于特殊情形时,也可能产生代位权、撤销权、解除权、选择权、变更权等[23](其皆属于形成权)。(3)从权能角度分析,债权通常兼具诉请执行力(请求力)、强制执行力(执行力)、依法自力实现力和处分权能等。[24]因此,请求权实在仅是权利的一种权能而已。其次,关于形成权是权利还是权能问题,其情形与请求权相似,如王泽鉴先生所指出的:形成权系可发生某种具体法律关系之权能,属取得权利发展过程中之中间状态,其权利人得利用法律赋予之权利以单方行为使权利发生变动。[25]

由此可见,无论形成权还是请求权,均非独立的权利而仅为权利的一种权能而已,因而在理论上探讨归入权的性质为请求权还是形成权未免不妥。

(三)从实意角度看,在我国台湾以及日本探讨此问题尚可理解:其证券法中都有关于归入权行使期间的规定。[26]若认为归入权为请求权,则此期间为诉讼时效;而若认为其为形成权,则此期间为除斥期间。除斥期间经过而消灭的是请求权的权利,而诉讼时效期间经过消灭的是请求权本身。[27]二者确有差别。然而我国《证券法》对此未做规定,解释上似应认为适用民法诉讼时效的规定。于此讨论是请求权还是形成权并无实意。

(四)最后,就前述形成权说中几处不严谨的表述加以说明。其一,关于基础权利。该说似认为只有请求权才需以基础权利为前提,而形成权并不需要。这种认识似乎不妥。请求权固为派生性权利,乃权利之功能。而形成权亦需依附于一定的法律关系,而不能单独为让与[28]。事实上,许多形成权亦需以基础权利之存在为必要,如选择之债的选择权、撤销权、解除权、抵销权等均以债权为其基础权利。另外,该派学者似乎认为唯有所有权方能成为请求权之基础权利[29],又未免误会。其二,形成权说认为归入权之行使引起既存法律关系变动,亦属不妥。如前所述,收益归入制度中存在三层关系,于归入权行使之前,前两层关系已经存在,并且因各方当事人的履行而终结。归入权的行使并未使之发生任何改变: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不曾改变,其权利义务、以及依此而获得的对待给付都不曾改变。

综上可知,归入权的性质是请求权还是形成权,这个问题之所以难回答是因为问法不对。笔者认为,在性质上归入权为债权,当然,考虑到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我们常说债权为请求权,物权为支配权),在侧重于归入权的权能或作用的前提下,说其为请求权[30]也可以,但应当明确这不是指性质而言。

最后顺便指出,归入权之权利人为公司,但在行使上需由公司董事会来进行。由于董事会为公司执行机关,有权代表公司,因而董事会的行为即为公司的行为,而不应解释成行使代位权或代理。另外,当董事会怠于行使归入权时,其他股东仅有权要求其行使,而无个人诉权[31]。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此系出于防范滥诉的目的。因为若承认股东个人诉权,则必须同时防止滥诉,而对股东诉权加以限制(比如要求股东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又容易造成一些股东利用此制度反对另一些股东的局面,使之沦为股东之间解决个人恩怨的手段。于是立法者退而求其次,亦可理解。[32]

六、《证券法》上与《公司法》上的归入制度

我国《证券法》第42条规定了内幕人短线交易收益归入制度,而在此前,我国《公司法》亦创设了归入制度,即当公司董事、经理违反竞业禁止义务时,公司享有收益归入权(第61条)。在理论上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值得思考。

对两项制度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其差别所在:1.义务人的差别。《证券法》上归入制度适用的对象是持有一个股份公司5%已发行股份的股东;而《公司法》上归入制度则适用于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董事和经理,并不涉及公司股东。2.收益来源的差别。《证券法》将收益限定于内部人从事短线交易所得;而《公司法》则规定为,义务人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营业,或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所得的收入。相较而言,后者范围较广,包括了损害公司而自己获益的情况。3.先在义务的差异。股东除了出资义务之外一般不对公司负其他义务。因而其为股票交易不构成对先在义务的违反,立法亦未对其短线交易行为本身做出否定性评价。而公司董事、经理对公司负有忠诚、谨慎、勤勉、竞业禁止等义务[33],其违反先在义务的竞业行为势必要受到否定性评价。4.功能的差异。《证券法》上归入制度存在两种功能:一为静的功能,即以此制度来阻吓内幕人,使之不为短线交易行为,从而减少或抑制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以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与秩序;一为动的功能,即当出现短线交易行为时,使公司能够得到短线交易的收益。而《公司法》上的归入制度则直接将锋芒指向违反竞业禁止义务的行为,以维护公司利益不被蛀虫吞噬。5.请求权人的差异。《证券法》明确规定由董事会行使归入权,且当其怠于行使时,其他股东有催告权。而《公司法》对此未作详细规定,显得很笼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18修正):第六章 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  第一百四十七条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对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n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职权收受贿赂或者其他非法收入,不得侵占公司的财产。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28日 21:2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什么是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有哪些种类
    (一)证券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知情人,进行了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交易活动;(二)证券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内幕信息知情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其他有密切关系的人,其证券交易活动与该内幕信息基本吻合;(三)因履行工作职责知悉上述内幕信息并进行了与该信息有关的证券交易活动;(四)非法获取内幕信息,并进行了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证券交易活动;(五)内幕信息公开前与内幕信息知情人或知晓该内幕信息的人联络、接触,其证券交易活动与内幕信息高度吻合。内幕交易罪量刑处罚1、行为人犯内幕交易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本罪侵害的客体是证券、期货市场的正常管理秩序和证券、期货投资人的合法利益。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
    2023-07-21
    155人看过
  • 内幕交易罪必须是利益取得吗
    构成内幕交易罪不是必须取得利益为前提条件。一、哪些行为构成内幕交易罪和内幕信息罪?1.构成犯罪的主体是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和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2.行为人在主观上出于故意,即有让自己或者他人从中牟利的目的,过失不构成本罪。3.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内幕交易或者泄漏内幕信息的行为。4.行为人进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的行为只有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自然人犯本条规定之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二、新刑法内幕交易罪处罚标准?我国新《刑法》对内幕交易罪的处罚标准:犯本罪的,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2023-02-20
    112人看过
  • 未取得利益也构成内幕交易罪
    2000年7月上旬,D上市公司与北京、深圳二高科技公司达成收购协议,定于21日对外正式公布此消息及配送股方案。D公司董事长隋某认为此信息的公布能使公司股票增值,遂指使其助理高某于18、19日使用公司自有资金700余万元,以虚开的他人户头的名义,先后为公司买进本公司股票144万股。另外,D公司董事王某得上述内幕信息后,筹集资金50万元,于20日以个人名义买进本公司股票10万余股。后因其他原因,D公司股票并未升值,反而大幅下跌,D公司为此损失1000余万元,王某也损失近30万元。一种意见认为,D公司主要负责人隋某,知悉公司即将公布利好消息,动用公司资金提前大量买入公司股票,意图为本公司谋取非法利益;王某作为知情人员,在内幕信息尚未公布之前,买入公司股票,符合刑法第180条及刑法修正案第4条规定的内幕交易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应以内幕交易罪分别追究D公司和王某的单位和自然人的刑事责任。一种意见认为,
    2023-04-25
    397人看过
  • 内幕交易罪量刑幅度是怎样的
    1、犯内幕交易罪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2、犯内幕交易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第一款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证券,或者从事与该内幕信息有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一、内幕人员包括哪些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内幕人员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
    2023-03-30
    56人看过
  • 内幕交易罪涉嫌内幕交易罪会判多久呢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法院的处罚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一、法院对于泄露内幕信息罪的最新量刑标准?法院对于泄露内幕信息罪的最新量刑标准:1、犯此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2、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单位犯此罪的,实行双罚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二、泄露内幕信息罪的处罚标准是怎么规定的泄露内幕信息罪是指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泄露该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
    2023-06-26
    402人看过
  • 起草防控内幕交易协作机制
    防控目前我国证券监管各部门、各地都在起草适应本部门、本地区情况的防控内幕交易协作机制。两会后,社会各界将看到这些机制的陆续推出。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巡视员兼副主任欧阳泽华日前表示。粮价从去年至今,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因素之一是供求关系变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央也有意提高粮食价格,以提高粮食销售价格,提高农民种粮食的积极性。对于粮价上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赵振华如是解释。国际板推出国际板可以促进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扩大中国资本市场规模。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利润我们向地方政府说,建保障房只要给我1块钱利润就够了。为什么给1块钱利润?这样就可以对股东说,我们做这个项目没有亏钱。万科总裁郁亮日前表示。税收建议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在养老金的缴纳、投资和积累阶段享受相关税收优惠,积极支持养老金发展,并促进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进行长期投资。上交所理事长耿亮近日向全国政协提案组提交了该提
    2023-04-24
    150人看过
  • 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
    证监会于26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建立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制度的规定》,上市公司主体各方、中介机构、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等都被列入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范围。据了解,这项规定旨在督促上市公司对内幕信息的保密管理以及对内幕信息依法公开披露前的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进行制度化管理。根据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研究、发起涉及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以及发生对上市公司股价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时,都应当填写内幕信息知情人的档案。而上市公司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接受委托从事证券服务业务,该受托事项对上市公司股价有重大影响的,也需要进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值得注意的是,规定将行政管理部门人员也纳入了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在披露前按规定需经常性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信息的,在报送部门、内容等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可将其视为同一内幕信息事项,在同一张表格中登记行政管理部门的名称,并持续登记报送
    2023-06-06
    472人看过
  • 期货讲堂:长线交易与短线交易本质区别
    市场交易的方式非常多,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市场具有包容性,可以容纳各种交易方式,各种交易方式都有获利的可能,这也是期货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来参与期货交易,人人都认为自己可以成功,然而,也正是因为交易方式的多样性导致投资者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交易方式,市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交易方式在获利,这使投资者产生一种错觉:市场上到处都是机会,天天都有人在赚钱,可自己为什么却总也抓不住呢?投资者很容易迷失在这种错觉之中,这种错觉的根源在于投资者因错过任何机会都很后悔,都会自责,因为他自认为这个机会他是有能力把握的,市场的机会往往是导致投资者无从确定自己交易方式的根源,这也是亏损的根源。学会放弃,然后确定自己的交易风格可以使投资者摆脱这种恶性状态。市场交易方式可以归纳为:短线交易、中线或波段交易、长线交易。你不要幻想把这三种交易方式集一身从而把价格曲线拉直,把价格曲线拉直
    2023-06-06
    196人看过
  • 什么是内幕交易行为?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定?
    一、什么是内幕交易行为内幕交易行为通常指知悉证券交易内部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交易内部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其他对证券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未公开前,买入或卖出该证券或者泄露信息给他人,或者根据该信息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的行为。二、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定(一)内幕信息的知情人根据《证券法》第七十四条规定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包括: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行人控股的公司及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由于所任公司职务可以获取公司有关内幕信息的人员;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及由于法定职责对证券的发行、交易进行管理的其他人员;保荐人、承销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人。(二)内幕信息的内容内
    2023-03-17
    386人看过
  • 犯内幕交易罪既遂的法律制裁
    犯内幕交易罪既遂的量刑处罚如下:1、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2、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在涉及证券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公开前,买卖证券,或者从事与内幕信息相关的期货交易,或者泄露信息,或者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上述交易活动。犯了内幕交易罪一般怎么判?犯了内幕交易罪一般会这样判:对犯内幕交易罪的行为人,一般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应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条证券、期货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证券
    2023-07-02
    257人看过
  • 股票交易内幕人员的范围
    所谓内幕人员就是拥有内幕信息的人,但在具体界定时,出现了两个标准:一是按照是否获悉内幕信息的标准,即凡是拥有内幕信息的人员不管其所处的地位或身份,也不管其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均视为内幕人员;二是按照人的身份或地位来界定,即凡是处于特定范围内的人员,不论其是否掌握内幕信息均属于内幕人员。前者体现了内幕人员的实质性要求,后者易于操作。美国将内幕人员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公司内从事职务或能够以股权的数量控制公司,对公司或公司的全体股东负有信赖义务的人,包括董事、经理以及对公司具有控制权的股东等,也称为传统内幕人或公司内幕人;第二个层次是临时内幕人,即来自于公司外部但与公司有一定业务关系的人员,主要是一些市场中介机构的服务人员,如注册会计师和律师等;第三个层次是消息领受者,即从公司内幕人或临时内幕人处获得内幕消息的人。由此可见,美国采用了双重界定标准,即前两个层次体现了以人的身份或地位为标准
    2023-06-09
    147人看过
  • 废除劳教制度的内幕
    1、劳动教养违反宪法,违反宪法规定的法治原则和人权保障原则,直接违反宪法规则。2、劳动教养违反《立法法》规定的法律保留原则。3、劳动教养违反正当法律程序4、劳动教养违反罪刑相当的要求,显失公平。5、劳动教养严重侵犯公民权利。协议废除如何写双方既然已经达成了协议,签订了合同,就说明双方愿意按照合同所约定的内容去行为,所以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中的约定全面履行知自己的义务。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本身的性质、合同所要达到的目的和交易习惯来履行在执道行合同过程中的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但是,由于签订合同时考虑不周,而致使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回报酬、履行地点等答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则双方可以协议补充;如果不能达成补充协议,则可以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按照法律规定合同怎么作废合同在依法解除之后就算是作废了。合同解除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
    2023-07-05
    441人看过
  • 什么是内幕交易罪
    (一)内幕交易罪的概念内幕交易罪,是指评判或者通晓股票、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股票、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或者单位,在涉及股票、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支股票、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股票、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二)内幕交易罪的构成特征1、犯罪客体本罪侵害的客体是证券、期货市场的正常管理秩序和证券、期货投资人的合法利益。本罪是利用内幕信息实施的,根据《证券法》之规定,所谓内幕信息,是指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谈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2、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违反有关法规,在涉及证券发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对证券、期货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正式公开前,利用自己所知的内幕信息进行证券、期货买卖,或者建议其他人利用该内幕信息进行证券、期货买卖,或者泄露内幕信息,情节严重的行
    2023-06-26
    321人看过
  • 什么是内幕交易罪,内幕交易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一)主观认定本罪只能在主观方面故意构成。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行为人故意的内容,即行为人知道自己或他人的内幕交易会侵犯其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扰乱证券期货市场管理秩序,但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不构成本罪。过失者主观上没有恶意,不以非法牟利或者非法避免损失为目的,客观上利用内幕信息进行证券。期货交易的行为只能是因为疏忽而没有履行应有的注意义务,而是误以为信息已经公开。但这种过失行为也应受到行政处罚。以下两种情况可以认定行为人没有故意:1。被告知内幕信息的人没有理由知道,或者根本不可能知道告诉自己消息的人违反了自己的信用义务。2、行为人的贸易活动可以合理推断这些信息不在内幕信息中。(二)客观要求本罪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在涉及证券发行、期货交易、证券等对期货交易、证券价格有重大决定性影响的信息正式公开前,利用自己知道的内幕信息进行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建
    2023-08-18
    246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如何加大内幕交易打击力度,作为专家做好内幕交易打击力度有何意义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2-15
      关于如何加大内幕交易打击力度,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提高相关案件侦破率和提升查处有效性方面,有关专家提出诸多看法,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关键点。 关键问题之一:如何建立多位一体的内幕交易发现机制? 据了解,证监会已建立证监会机关、派出机构和交易所协作配合、快速反应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能快速对疑似内幕交易行为进行跟踪并备案。除此之外,证监会也在推行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并拟逐步扩大登记范围,要
    • 内幕交易罪量刑幅度是怎样的
      西藏在线咨询 2023-12-12
      1、犯内幕交易罪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2、犯内幕交易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 短期内幕交易侵犯个人信息罪可以判多少年
      甘肃在线咨询 2022-11-10
      1、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最多判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法律关于该罪的量刑规定是,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 如何认定内幕交易中的内幕交易与内幕交易的两种主体的界定
      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13
      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和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泄露内幕信息,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证券或者向他人提出买卖证券建议的行为。 《内幕交易认定办法》对内幕交易行为的界定,是内幕信息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在内幕信息公开前买卖相关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或者建议他人买卖相关证券的行为。其中,以内幕交易主体计,“内幕信息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两类主体的概念,在《证券
    • 什么是内幕交易罪,如何认定内幕交易罪,内幕交易罪量刑标准是什么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1-25
      新刑法典第180条规定的内幕交易罪,是指评判或者通晓股票、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员或者非法获取股票、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人员或者单位,在涉及股票、证券的发行、交易或者其他支股票、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前,买入或者卖出该股票、证券,或者泄露该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它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股票、证券交易的法律、行政法规,泄露内幕信息或者利用内幕信息实施股票、证券交易非法获利且情节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