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时房东隐瞒房子问题可以退租。在房屋租赁过程中,房东应当实事求是的介绍房屋真实的情况,并且在合同中可以说明房屋情况,然后双方签约,所以如果一旦租户发现房东隐瞒房子有问题就属于违约,为此可以申请退租。
如果是租房东的房子
租房子的房子没有合同不要紧,只要有租金交纳证明,押金条,这些都能证明合同的存在。
1、如果承租的合同已经到期,不管房东是否将房子租出了,都与承租人无关了:如果是在承租的租期内,租房合同丢了,还是可以要求继承履行。租赁合同只是一个能够证明租赁关系存在的最强证明。但是其他证明,比如押金、收条、证人证言,也能形成证据链证明租赁关系的存在。
2、如果房东不承认租赁关系存在,拒绝退还押金,双方可以协商,如果协商不成,起诉到法院解决,诉讼费由承租人预交、最终由败诉人承担。承租人有需要有其他的证据,证明租赁关系的存在,证明房东有违约行为。
租房合同不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最好不要告诉房东合同丢失的事实,可以说合同有错误要核对,拿房东的那份看看,然后找个机会复印一下。
(2)如果房东要求承租人搬出房屋的,承租人已经搬出房屋的,可以多去房屋看几次,看那房子是否在承租人与房东原先约定的租赁期限内有人居住,如果有人居住,房东不退押金的,你可以告房东违约,除了可以要回押金,还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3)如果房子还空着,承租人可以等租赁期满再去要押金:租赁期满后,租房合同终止,押金应当退还。
《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第七条房屋租赁当事人应当依法订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双方约定,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房屋租赁当事人的姓名(名称)和住所二)房屋的坐落、面积、结构、附属设施,家具和家电等室内设施状况三)租金和押金数额、支付方式四)租赁用途和房屋使用要求;(五)房屋和室内设施的安全性能六)租赁期限七)房屋维修责任八)物业服务、水、电、燃气等相关费用的缴纳九)争议解决办法和违约责任十)其他约定。房屋租赁当事人应当在房屋租赁合同中约定房屋被征收或者拆迁时的处理办法。建设(房地产)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房屋租赁合同示范文本,供当事人选用。
-
房屋租赁中房东隐瞒拆迁情况怎么办
217人看过
-
租房房东隐瞒算违约吗
187人看过
-
购房隐瞒实际面积违法吗
114人看过
-
中介隐瞒租房真实情况造成损失怎么办
172人看过
-
出售商品房隐瞒房屋实情
252人看过
-
隐瞒房屋的房产租赁情况可以求偿吗
335人看过
证人就是由于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依法被人民法院传唤作证的人。证人对案件事实所作的陈述为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作为一种证据,必须是证人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的,臆想推测的、道听途说的、未来预见的等等,都不能作为证人的证言。... 更多>
-
-
卖房方隐瞒房屋情况澳门在线咨询 2022-07-14进而影响到双方违约责任的承担。因此签署《房屋交接书》的法律意义在于证明原房东将符合合同约定的房屋交付给买房人,应将问题写在二手房房屋交接书上面,则意味着买房人未验收就已经认可房屋符合合同约定,不能先签署再验收,交房的时间点也就是签署《房屋交接书》的时间点。如果不签,签署《房屋交接书》是二手房交房手续的最后一道程序。如果在对房屋验收时发现某些方面不符合合同的约定,二手房买卖双方将来可能会对何时才算是
-
买房过户时房东隐瞒房子隐瞒健康上海在线咨询 2022-03-12可根据合同提出违约金补偿。在二手房交易过程可能出现违约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1.出卖人逾期交房、逾期办理过户手续、逾期迁出户口;2.买受人逾期付款、因买方原因不能办理过户手续;3.买方或卖方单方违约解除合同的违约责任;4.房屋质量问题的违约责任;5.房主在交房时转移或更换房屋附属设施或屋内物品的违约责任;根据买卖双方的特殊需要而可能产生的其它违约情形;上面提到的1、2两项属于逾期履行义务的违约行为,
-
妻子隐瞒丈夫的情况租房子怎么办河南在线咨询 2022-01-21问题A 你可以依据恶意串通,损害第三方利益,主张合同无效。前提是租赁合同如果是你妻子承租你能得到那些利益,否则合同双方有权协商解除合同,房东也有权选择跟你妻子的妹妹签订合同。 问题B 妻子对外所欠债务,应提供借款理由及款项使用情况及款项给付情况,如果没有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经营,那么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如果没有借钱,而伪造借条等证据,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
房东隐瞒房产情况可以要求赔偿吗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15隐瞒以下这些房屋真实情况,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的,需返还买受人已付的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一)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二)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三)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