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犯适用刑法禁止令的可能性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6:53:22 471 人看过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创设了刑法禁止令制度,对判处管制和宣告缓刑的罪犯,同时可以禁止其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而假释犯在假释期间,其假释条件和要求与宣告缓刑有类似之处,是否假释犯也存在刑法禁止令适用的可能性。

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许多条文进行了修改、增加、删减,其中新增设的刑法禁止令制度,引起了许多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刑法修正案(八)》对《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七十二条进行了修改,对于判处管制和宣告缓刑的罪犯,同时可以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与此同时,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出台了《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将禁止令纳入《刑法》丰富了我国的刑法制度,是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体现,也是符合当前刑罚轻缓化的潮流趋势。但《刑法修正案(八)》对于刑法禁止令的适用现仅限于管制和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因此本文重点在于探讨假释犯对于刑法禁止令适用的可能性。

在现代刑罚制度中,假释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其是当代刑罚宽缓化的体现,假释是人犯自改过机关释放后而仍受当局约束的办法,他是被放回到社会去,但同时仍受严密监视,以便考察他是否可以住在自由社会里毋需监视。假释的目的在于使犯罪分子能够快速的回归社会、融入社会,不因监禁刑而与社会脱节。我国《刑罚修正案(八)》对假释的条件进行了相应修改,将刑法第八十一条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同时对假释犯进行社区矫正,但本文认为对假释犯仅靠社区矫正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辅以其他管束措施,那么刑法禁止令就成为一个不二的选择。

对假释犯适用刑法禁止令的可能性:

一、符合刑罚的目的

纵观刑罚史,有关刑罚目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报复—惩罚论

报复—惩罚论是刑罚目的最为原始的观点论断,发端于原始蒙昧时期,其表现为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同态复仇观念,在人类文明的今天,这种报复—惩罚论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2、预防论

这是由近代著名法学家贝卡利亚明确提出的,其主张刑罚的目的不再于报复、惩罚犯罪,而在与预防犯罪。刑罚目的预防论主张靠威慑来阻止犯罪,从心理上使犯罪分子不敢再犯或潜在的犯罪分子不敢犯。其外化形式必然是重刑主义,这与现代的轻刑主义相悖。

3、社会防卫论

其倡导者是李斯特,该论断认为:刑罚的目的不是报复惩罚犯罪分子,刑罚具有改造教育犯罪分子的作用,同时防止具有社会危险性的人危害社会,对危害社会进行防卫。因此,主张对刑罚的目的不是处罚人,而是教育改造犯罪人,使其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一学说符合当代刑罚发展的潮流趋势,是刑罚日益轻缓化的必然结果。

4、折衷论

折衷论即认为刑罚既有报复—惩罚目的,又有预防目的,还有社会防卫的目的。

通过上述对刑法目的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社会防卫论符合当下刑罚的发展趋势,也为大多数学者和专家所接受。对于假释犯而言,是将其放在社会中进行教育改造,而不用实施监禁,因此,对假释犯适用刑法禁止令,可以使犯罪人在正常的社会中得到矫正,接受教育改造,防止其危害社会,又能使其快速的融入社会。这与刑罚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

二、符合罪行相适应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假释制度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刑法执行一定时间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次犯罪危险的,司法机关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刑罚变更制度。由此可见,能够假释的犯罪分子都必须是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这说明:相对管制和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而言,能够假释的犯罪分子其社会危害性更大,其对社会发生危害性的机会和可能性相比管制和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就更大。如果对假释犯仅仅只进行社会矫正,难以保证其不会再致社会危害,同时对于其矫正的社区而言也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这就给假释犯适用刑法禁止令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更是刑法基本原则之一—罪行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对假释犯适用刑法禁止令并不是所谓的犯罪标签

理论的衍生,因为对假释犯适用刑法禁止令并不是为了标明其特殊的犯罪身份,而是为了减少其社会危害性,帮助其接受教育改造,早日回归社会。

三、符合社会转型时期的需要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在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引起犯罪的多样化,因此在实施刑罚时,也就不能应循守旧过于呆板。依据社会控制理论,从根本上讲,人都是自私的,是否实施犯罪的决定是人们通过权衡潜在的利益和可能的风险而精心作出的。因为人具有动物的本性,犯罪是每个人的本能,人人都有犯罪的自然倾向。当把文明的外衣拿掉,人人都会犯罪。而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犯罪,是因为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抑制,这些外在社会控制是诸如学校、家庭、社会等社会力量。中国现在正处于大变革的转型时期,如果对假释犯不实行刑法禁止令,将其放任自流的话,社会的控制力就会被削弱,各种社会控制机制将发挥不了作用,这些假释犯再犯罪的可能性更大,特别是一些常习犯,同时还容易导致交叉感染,疏离社会,这与假释制度的设立初衷是相互背离的。如果对假释犯可以使用禁止令,限制假释犯进入特定的场所,接触特定的人,依据罪犯本身的犯罪心理和犯罪特点,将其与特定的易诱发犯罪的环境相隔离,那么对假释犯的矫正将会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使假释犯远离犯罪。

四、符合管理和监管的需要

我国对假释犯实施社区矫正,将其放在社区中,由当地的司法所,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等机关负责矫正,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社区矫正过于笼统,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加之基层单位本身任务重,容易使社区矫正流于形式,并不能从根本生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从价值层面分析,禁止令的价值正在于强化对犯罪分子的有效监督,促进其教育矫正,防止其再次危害社会。因此,对假释犯适用禁止令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发挥禁止令的价值性作用,而不仅仅局限于管制和宣告缓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13日 03:1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假释相关文章
  • 假释犯是否会受到禁止令的影响?
    不适用。相关法律仅规定: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缓刑的,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或者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即禁止令。这里没规定对假释犯使用禁止令,所以假释之后不适用禁止令。什么是法院禁止令的申请条件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从促进犯罪分子教育矫正、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出发,确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同时宣告禁止令。《刑法》第三十八条【管制的期限与执行机关】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
    2023-07-15
    232人看过
  • 假释期间可以宣告禁止令吗
    一、假释期间可以宣告禁止令吗?假释不适用禁止令,禁止令只适用于管制执行期间及缓刑考验期间,上述两期间内禁止犯罪分子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但假释期间也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刑法》第八十四条【假释犯应遵守的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二、假释的条件有哪些?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三、假释和减刑的区别有哪些?1、对象不同。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且执行了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
    2023-06-17
    398人看过
  • 适用禁止令被判缓刑合法吗
    《刑法修正案(八)》仅规定: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缓刑的,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或者缓刑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员,即禁止令。这里没有规定对假释犯使用禁止令,所以假释后不适用禁止令。刑事禁止令是什么刑事禁止令,是指“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但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具体适用刑事禁止令时会遇到一些实践难题。刑事禁止令是在社会形势不断变化,全社会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入、人权观念不断得以强化、社会管理创新得到积极回应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这项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我国非监禁刑制度,所以确保其能顺利实施,实现其预期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刑法》第七十七条【缓刑的撤销及其处理】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
    2023-08-07
    179人看过
  • 对适用禁止假释制度的分析
    我国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司法实践中如何理解与适用这一禁止假释制度,还有不同认识,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看法。一、实践中不应视为累犯可以假释处理的情形刑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对累犯作了具体规定,凡属该两条规定的累犯一律不得假释,这是没有异议的。实践中,对下列情形能否适用假释,看法不一。(一)前罪和后罪都是涉毒犯罪的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节规定之罪的,从重处罚。有观点认为,这是对毒品犯罪的累犯从重处罚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4月《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中将此种情况称之为再犯,并与累犯相区别,明确指出:对依法同时构成再犯和累犯的,今后一律适用刑法第三百五十六条规定的再犯从重处罚,不再援引刑法关于累犯的规定。
    2023-04-22
    105人看过
  • 刑法禁止令和假释的使用条件是哪些是哪些法律条件?
    假释,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部分犯罪人,在执行一定刑罚之后,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附条件,是指被假释的犯罪人,如果遵守一定条件,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如果没有遵守一定条件,就收监执行原判刑罚乃至数罪并罚。适用条件:假释只适用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因此,对被判处其他刑罚的犯罪人,不得假释。判处管制的,因为并没有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不存在假释问题;被判处拘役的,由于刑期很短,适用假释没有实际意义;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也不存在假释问题;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不能直接适用假释,只有将死缓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后,具备适用假释条件的,才可以假释。假释只适用于已经执行一部分刑罚的犯罪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只有经过一定的服刑期,才能判断犯罪人是否具有悔改表现;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滥用假释,避免引起刑罚执行的混乱,避免损害刑罚的严肃性与
    2023-03-04
    285人看过
  • 假释的相关规定和禁止性
    禁止假释的规定条件是: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一、刑期刚刚过半可以做假释吗犯罪分子的刑期以过半,并且表现好的,可以假释。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但是,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二、怎么判断假释的失败判断假释失败了的情况有:1.被判处管制、拘役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2.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3.不满足执行部分刑罚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三、无期徒刑被判多少年还能假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
    2023-03-01
    453人看过
  • 刑事禁止令的适用规定具体有哪些
    (一)规定了刑事禁止令的适用条件,即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刑事禁止令、具体适用何种刑事禁止令、是适用一项还是多项禁止令等等。根据刑法规定,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可以同时作出刑事禁止令,而不是一律必须宣告刑事禁止令;(二)规定了刑事禁止令的具体内容和刑事禁止令的执行期限,即明确了禁止的事项是禁止“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等常见的具体情形的一项或者多项情形;另外还明确了刑事禁止令的禁止时长:判处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三个月,宣告缓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二个月,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以致管制执行的期限少于三个月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最短期限的限制;(三)规定了刑事禁止令的裁量建议、裁判文书、执行监督、违反禁止令的法律后果等相关问题;(四)规定了刑事禁止令的执行机关及撤销
    2023-06-23
    474人看过
  • 是否有罪犯被禁止减刑和假释?
    三类犯停止减刑假释指严格把握三类罪犯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幅度。即职务犯罪、金融犯罪、涉黑犯罪等三类罪犯。专家指出,即使三类罪犯具备所有条件,实行到点减刑,无期徒刑罪犯经过几次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也会比以前规定延长4年,最低也不少于17年。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几次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将比以前规定的延长5年,最低也不少于22年。减刑假释程序(一)减刑的程序1、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的减刑,执行机关应当提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审核同意的监狱减刑建议书;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包括减为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罪犯的减刑,执行机关应当提出减刑建议书;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确有重大立功表现,需要予以减刑,并相应缩短缓刑考验期限的,应当由社区矫正机构与提出书面意见,由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对于公安机关看守所监管的罪犯的减刑,由罪犯所在的看守所提出意见,并由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
    2023-07-04
    318人看过
  • 刑事禁止令规定在哪些情况下适用?
    一、刑事禁止令规定在哪些情况下适用?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刑事禁止令、具体适用何种刑事禁止令、是适用一项还是多项禁止令等等。根据刑法规定,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可以同时作出刑事禁止令,而不是一律必须宣告刑事禁止令。二、具体情况1.规定了刑事禁止令的具体内容和刑事禁止令的执行期限,即明确了禁止的事项是禁止“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等常见的具体情形的一项或者多项情形;另外还明确了刑事禁止令的禁止时长:判处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三个月,宣告缓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二个月,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以致管制执行的期限少于三个月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最短期限的限制;2.规定了刑事禁止令的裁量建议、裁判文书、执行监督、违反禁止令的法律后果等相关问题;3.规定了刑事禁止令的执行机关
    2023-04-16
    148人看过
  • 职务犯罪缓刑适用的禁止情形
    1、凡是不符合《刑法》规定缓刑条件的,均不适用缓刑。2、另外,最高院最高检2012年发布了《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严格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职务犯罪中的下列情形不适用缓刑:3、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犯罪分子,一般不适用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一)不如实供述罪行的;(二)不予退缴赃款赃物或者将赃款赃物用于非法活动的;(三)属于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的;(四)犯有数个职务犯罪依法实行并罚或者以一罪处理的;(五)曾因职务违纪违法行为受过行政处分的;(六)犯罪涉及的财物属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防疫等特定款物的;(七)受贿犯罪中具有索贿情节的;(八)渎职犯罪中徇私舞弊情节或者滥用职权情节恶劣的;(九)其他不应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哪些情形适用职务犯罪缓刑职务犯罪案件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确定是否能够缓刑。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
    2023-08-18
    179人看过
  • 离婚案件中禁止令的法律解释
    禁令是指法官发布的禁止被告人作出某种行为的令状,是禁令救济的具体体现。民事限制令通常是在家庭暴力、虐待儿童和其他类型的案件中发布的,主要是为了确保受害者的人身安全,同时,限制令也可用于防止邻居之间发生恶劣的纠纷。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对执行判决造成困难或者给当事人造成其他损害的,可以责令保全财产,责令采取某些行为或者禁止采取某些行为;当事人没有申请保全的,人民法院可以责令采取必要的措施。禁制令的期限可与审讯控制执行和暂缓执行判刑的期限相同,或可短于控制执行和暂缓执行判刑的期限,但如实施控制,禁制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三个月,并须宣布暂缓执行判刑,禁制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两个月。强制令的执行期限,由执行管制或者缓刑之日起计算。禁止令是附加刑吗主刑。主刑是指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的刑罚。一个罪只能适用一个主刑,不能同时适用二个以上主刑。我国刑法规定的主刑包括管
    2023-07-01
    248人看过
  • 缓刑禁止令的特点
    一、禁止令有助于刑罚的实施、预防犯罪的发生禁止令并不是一种新刑种、新刑罚,而是辅助并监督管制、缓刑这种非监禁性刑事处罚顺利实施的措施。通过相关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禁止令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根据犯罪的原因、性质、手段等因素确定的,且对于犯罪分子有明确的针对性。禁止令的实施实际上恰恰是从法律的角度出发,以强制的手段矫正部分特定的犯罪行为。同时,通过禁止令的形式将犯罪人员与可能诱使其犯罪的环境相隔离,对于犯罪人员再触犯同类罪名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二、禁止令有利于法治建设的发展、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禁止令作为管制、缓刑的一种监管措施,它的实施不但可以切实保障和强化刑罚的实施效果,同时也能体现我国刑罚制度刚柔并济、因地制宜的特点。通过建立禁止令司法制度,可以切实有效地帮助犯罪人员迷途知返,充分发挥我国司法制度中人性化的一面。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法院判决管制、缓刑的案件数量也不断增加
    2023-06-23
    163人看过
  • 假释诈骗犯的获释可能性有多高
    假释的几率是根据犯人的表现和其犯罪性质来决定的,其犯人在狱中表现良好,且犯罪性质不是特别严重,是可以假释的。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二审改判有多大几率我国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度,意思是二审就是终审,不可以再上诉。对于案件二审的改判几率有多大,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掌握新的有利证据,那么二审改判的几率并不大。只有掌握新的有利证据,二审改判的几率才会有所提高。且如果对于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案件,如果要上诉,一般二审法院会驳回其申请。二审不服能到最高院吗二审不服能到最高院。我国实行的二审终审制,二审判决就是最终判决。对于二审不服的话,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也就是说,不能直接向最高法申诉,应当按级申请再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
    2023-07-08
    116人看过
  • 非法拘禁犯罪中止适用吗
    一、非法拘禁犯罪中止适用吗非法拘禁罪有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二、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放弃犯罪;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
    2023-04-28
    480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假释
    词条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更多>

    #假释
    相关咨询
    • 禁止令假释之日起对假释犯为哪些不能适用禁止令?
      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27
      对于执法行为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适用禁止令,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而法律对假释的人犯,没有规定可以适用禁止令。 法条链接:《刑法》 一、第三十八条【管制的期限与执行机关】 1、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2、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3、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4、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
    • 假释被缓刑可以适用禁止令吗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17
      对于执法行为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适用禁止令,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而假释适用禁止令吗,在我国没有是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可以的
    • 禁止令适用对象假释适用条件
      澳门在线咨询 2022-07-29
      1、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2、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3、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
    • 假释能不能用禁止令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13
      刑法没规定对假释犯使用禁制令,所以假释是不能适用禁止令的。 假释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1,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没有出现刑法第86条规定的情形,即没有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或者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或者发现其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行没有判决,应当撤销假释
    • 假释适不适用禁止令,法律规定假释有哪些适用对象?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7-27
      对于执法行为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适用禁止令,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而法律对假释的人犯,没有规定可以适用禁止令。 法条链接:《刑法》 一、第三十八条【管制的期限与执行机关】 1、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2、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3、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4、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