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婚后孩子抚养费少给怎么办
1、协议离婚抚养费少给的情况下,父母双方可以协议增加抚养费。
2、若是协议不成的,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3、原定抚养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子女要求有负担能力的父或者母增加抚养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离婚后判决承担抚养费的一方当事人需要将抚养费直接按月支付给对方当事人即可,不必向法院支付。
二、抚养费的支付方式有几种
法律并没有对抚养费的支付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实际中一般默认按月支付,一次性支付的情况较为少见。其中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抚养费一般需要支付到孩子成年为止,即使每个月的金额不高,但累积起来也是挺大的一笔费用,一次性支付从客观经济条件上来说,可能无法实现。
其次,抚养费是孩子生活教育的费用,万一成年前孩子发生意外不幸去世,那么抚养费的支付基础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提前一次性支付了,那么还会存在费用的返还问题。
再者,一次性支付也会存在直接抚养方将这笔钱挥霍一空的可能性,如果其后直接抚养方的收入无法维持孩子正常生活的,那么另一方仍有义务需要再次支付抚养费来维持孩子的正常生活。而挥霍的费用只能通过诉讼要求抚养方进行赔偿了。
最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消费水平在十几年的这样一个跨度上,肯定会有较大的改变。法律也赋予了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抚养费的权利。但如果抚养费是一次性支付的,那么有可能会被认为提前放弃了增加抚养费的权利,不利于将来的权益保障。
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院还是会支持一次性支付的。比如双方都同意一次性支付的,那么法院当然也会认可。又或是客观情况比较特殊,比如一方定居在国外,国内也没有财产。抚养费的支付较为不便,或者后续可能存在难以执行的问题。同时支付方也具备一次性支付的经济条件。那么这种情况下,法院也可能会判决一次性支付抚养费。
简单来说,抚养费是否能够增加,就是看孩子够不够用。如果在正常情况下,抚养费不够孩子用了,那么法院一般会支持增加的请求。反之,则一般不会支持。而抚养费是否能够减少,就是看支付方是不是真的没钱了。如果支付完抚养费,剩下的钱真的没办法生活了,那么法院一般会酌情支持减少抚养费的请求。反之,则不会支持。
-
怎么办离婚不给孩子抚养费
128人看过
-
孩子抚养费怎么给付,离婚后给付孩子抚养费要注意什么
373人看过
-
离婚抚养费怎么给离婚后抚养费给多少
56人看过
-
孩子五个月离婚抚养费多少钱,离婚抚养费不给怎么办
306人看过
-
孩子离婚后抚养费是怎么给的?
372人看过
-
没钱给孩子抚养费犯法吗,离婚不给孩子抚养费怎么办
126人看过
-
离婚后抚养费给孩子多少北京在线咨询 2022-06-05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一般是父母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 十,如果父母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
离婚后孩子抚养费是一次给吗?离婚后,孩子的抚养费怎么给?青海在线咨询 2023-03-251、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 2、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收益季度或年度给付。 五、子女抚养费可以由一方全部负担吗? 1、如果协商一致,是可以的,当然,如果有证据显示承担全部抚养费的一方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则不可以。2、即使达成上述协议后,如果过一段时间后,双方经济情况确有变化,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确有增加或者给付的必要,一方仍可诉至法院,要
-
离婚后前夫给抚养费,离婚后孩子一方不给抚养费怎么办?海南在线咨询 2023-03-24您前夫是因为什么原因拖欠抚养费呢?需要视情况而定:1)如果一方无经济收入或下落不明而导致对方拿不到抚养费的话,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如果不给抚养费方存在减少给付情况,那他可以减少给付。减少给付情况,主要指给付一方,由于长期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经济相当困难,无力按原数额给付,而抚养子女一方又能负担子女的大部分抚养费,那么可请求减少给付。 (2)如果一方拒不交纳人民法院有关抚养费的判决或者裁定,
-
孩子抚养权离婚后给多少抚养费上海在线咨询 2023-08-13离婚孩子的抚养权由双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
离婚孩子怎么办抚养费要给多少江西在线咨询 2023-01-07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