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完善执行人员回避规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6 09:34:05 381 人看过

执行程序是诉讼的最后一道程序,但我国法律未对执行人员回避作出具体规定,司法实践中执行案件一般由立案庭移交或执行庭长指定具体的承办人完成送达、调查、裁定等工作事项,需采取强制措施时则派多名执行员协助执行,同时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律未要求法院向双方当事人送达执行人员名单,这样一旦出现执行人员回避的法定情形时,对执行人员应否回避、如何回避、由谁监督回避、何时提出回避等问题无法解决,致使执行程序中的当事人无法行使申请回避的权利。为此,笔者建议应参照法官法的规定,对执行人员进行管理,尽快完善执行人员回避的相关规定,使回避这一诉讼基本原则在执行程序得到全面执行,以便更好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增加诉讼的透明度。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6日 05:0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行政法之回避制度规定的回避人员是哪些?
    一、行政法之回避制度规定的回避人员是哪些?行政执法回避制度,是审判人员和其他法定人员在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退出对本案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判而设立的一项制度。根据法律规定,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等。回避的情形包括三种:1、本案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所谓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审判人员参加对案件审理的情形。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围,申请回避和作出决定的程序等内容组成。二、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六章。第十六条法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同时担任下列职务:(一)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长
    2023-06-02
    325人看过
  • 执行回转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关于执行回转制度,在日常执行工作中遇到的案子相对而言较少,因此对此的研究、探讨也相对少一些,关于执行回转的有关规定,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一百零九条、一百一十条有明确规定。在此笔者关于执行回转制度的完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执行回转的概念关于执行回转,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就执行回转作了原则性规定。执行回转又称再执行,是指在案件执行完毕后,因据以执行的依据法律文书被依法撤销,由执行人员采取措施,强制一方当事人将执行所得到的利益退还给原来被执行人,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前的一种制度。二、发生执行回转的原因执行回转是执行程序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执行完毕拍,执行权利人的利益得以实现,执行程序也宣告结束,不会产生回转问题,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执行回转的情况才有可能发生。在日常的司法实践中,发生执行回
    2023-06-06
    97人看过
  • 公证员执业有无回避规定?
    一、公证员执业有无回避规定?在公证活动中,公证人员遇到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事项时,应当避开或退出办理该公证事项的工作。公证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人员应当自行回避:1、是本公证事项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民法典》中所规定的“近亲属”的范围是: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2、与本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是指办理公证事项的结果与公证人员自身的利益有一定影响。3、与本公证事项的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正确办证的。上述情形不仅适用于公证人员(包括公证员、公证员助理等),而且也适用于接触该公证事项的翻译、鉴定人等有关人员。在出现上述情形后,公证人员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也可以申请回避。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在公证书作成前提出。二、公证员提出回避应该由谁批准?1、公证员的回避可以口头或书面申请,由本处主任决定;公证处主任的回避由本级司法局长或分管副局长决定;2、回
    2024-02-09
    112人看过
  • 侦查人员的回避怎么执行
    1、侦查人员的回避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2、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3、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律师补充:应当申请回避的情形有: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证人、鉴定人、辩护人或者诉讼代理人的;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的回避,应当分别由院长、检察长、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院长的回避,由本院审判委员会决定;检察长和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决定。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
    2023-05-06
    301人看过
  • 现行执行通知书样式应完善
    由于现行的执行通知书样式还是沿用15年前的样式,从现在司法背景下来考量,明显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需加以完善。1、现行执行通知书只写明法律文书已生效,被执行人应按生效法律文书规定履行义务,并没有指出被执行人未自觉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具有违法性。义务人按生效法律文书规定履行义务是其应尽的法律义务,拒不履行轻则可能构成妨害民事诉讼行为,重则可能构成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罪。我们认为,在指出被执行人行为违法性的情况下,执行通知书规定的履行期限实际上是督促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的再告知,而非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期限的随意更改。因此应将应按法律文书的规定履行改为违反法律规定,未按法律文书的规定履行应尽的义务。2、现行的执行通知书未将执行程序启动的原因、时间告知被执行人。民诉法虽规定了部分案件可由审判庭直接移送执行部门执行,但在实务操作中,人民法院的执行案件基本上权利人都会提出申请
    2023-04-24
    466人看过
  • 未成年犯缓刑执行规定需完善
    缓刑的执行是缓刑制度发挥功效的保证,而未成年犯生理、心理正处于不稳定时期,如何完善未成年犯的缓刑执行制度,有效地预防重新犯罪,值得探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予以完善:1.法律应对监护人的管理教育职责作出具体规定,如规定监护人应经常监督、检查未成年犯的学习和生活,为其学习、生活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经常检查其遵纪守法情况,对违纪违法行为应提出批评并纠正其错误,定期向监管机关汇报未成年犯表现等。为解决对未成年缓刑犯监管不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建立缓刑保证金制度,将监护人的道义责任与经济责任结合起来,以有利于增强监护人的责任心。2.建立回访制度,组织未成年犯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缓刑考察机关除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未成年缓刑犯的家庭、单位、学校进行回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外,还应因地制宜地组织未成年缓刑犯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教育。3.细化对未成年犯缓刑考察的内容。(1)明确规定
    2023-06-11
    470人看过
  • 完善对服刑人员的减刑规定
    两会前夕,贾春旺检察长在回答本网记者提问时说:在违法减刑、假释、保外就医专项检查活动中,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机关、监狱管理部门对2002年以来办理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人员逐一清理,发现和依法纠正违法减刑、假释、保外就医16000多件。(详见本网3月2日一版)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江门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赵菊花对服刑人员减刑中暴露出的问题忧心忡忡,她认为,预防司法腐败,需完善对服刑人员的减刑规定。在广东省江门市检察院分管监所检察工作的赵菊花代表介绍说:去年7月中旬,高检院分别对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5个监所部门进行检查,我也参加了这次检查,从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的确不容忽视。当前造成减刑制度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简单、笼统,严重影响了我国刑罚制度的正确执行,也不利于预防和惩治犯罪行为。我国现行刑法只规定了减刑必须组成合议庭,对减刑裁定的具体程序和对材料的真实性未作举证和质
    2023-04-22
    73人看过
  • 执法人员回避定义是什么
    一、执法人员回避定义是什么根据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之规定,要求执法人员在面临与其本人或其家属存在直接利益牵扯时应主动回避。作为一种司法制度,回避这一机制同样也是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以及行政诉讼法所明文规定的内容。该机制主要是借鉴了法律所规定的条件限制,如果执法人员与其所涉训练场相关案件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冲突或可能会干扰公正审判过程的其他因素,他们便应当退出对案件的调查和审理工作。《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应当回避。当事人认为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有权申请回避。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审查,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决定作出之前,不停止调查。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致人死亡承担刑事责任吗该事件中,民警所属单位应承担此类民事赔偿责任;然而在此案件中,罪犯不应承担刑事责任。必须明确的是,公安机
    2024-07-04
    205人看过
  • 关于完善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试行)
    为保障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对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知情权,增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维护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我省法院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一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公开执行案件信息。但下列事项除外:(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二)执行工作秘密。社会公众可以通过人民法院设立的电子触摸屏或互联网站查询有关执行工作的公共信息。第二条人民法院通过以下方式公开执行信息:(一)送达法律文书、通知、发布公告等书面方式;(二)口头告知、电话通知等口头方式;(三)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触摸屏、传真等电子信息方式。已经具备条件的法院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电子信息手段公开执行信息,尚不具备条件的法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执行公开的电子信息化。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为当事人提供有关
    2023-06-06
    50人看过
  • 行政处罚中执法人员回避的规定有什么样的
    一、行政处罚中执法人员回避的规定有什么样的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应当回避。当事人认为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有权申请回避。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审查,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决定作出之前,不停止调查。《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行政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可以采取抽样取证的方法;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二、行政处罚案件中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要求是什么行政处罚
    2024-01-11
    75人看过
  • 行政处罚法关于执法人员回避是如何规定的?
    一、行政处罚法关于执法人员回避是如何规定的《行政处罚法》第37条规定:执法人员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第42条规定: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治安管理处罚法》第81条规定:人民警察在办理治安案件过程中,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被侵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民警察的回避,由其所属的公安机关决定;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由上一级公安机关决定。二、什么是回避原则回避原则又称“回避制度”。中国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中国刑事诉讼法虽然没有规定回避原则,但也以专章规定了回避制度。这一原则要求人民法院审
    2023-08-11
    239人看过
  • 侦查人员在刑事侦查中应当执行回避吗?
    侦查人员在刑事侦查中应当执行回避,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2、本人或者他的近亲属和本案有利害关系的;3、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4、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案件的。一、侦查人员可以出庭作证吗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该条虽没有从文字上直接表述侦查人员可以出庭作证,但其规定的“知道案件情况的人”,无论从文义解释还是从立法精神来理解,均应当包括案发过程中和案发之后了解案件情况的人。侦查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无论是在案发时抓捕嫌犯,还是案发后进行勘查、检验、讯问等侦查活动,均属于“知道案件情况的人”,在必要时均可以出庭作证。公诉人可以提请勘验、检查笔录的制
    2023-06-27
    335人看过
  • 法工委回应“毒驾”未列入刑九:执行手段不完善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臧XX今日在回应毒驾为何未入刑时表示,鉴于各方面还有不同意见,执法手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这次未将毒驾列入刑法修正案(九),但是我们要在今后修改完善刑法的工作中对于这个问题继续追踪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今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关方面负责人就本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法律的有关问题作出回应。臧XX解释说,应当说毒驾是否入刑的问题也是近来社会上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立法工作机构对这个问题做了多次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从调查研究的情况看,首先,各方面有一个一致的认识,就是对毒驾的危害和应当对他进行规范和依法惩治的意见是一致的。对于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手段规范,是否要入刑,目前还有不同意见。我们国家刑法意义上的毒品就是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列入名录的有200多种,这么多种品种,吸食哪一种毒品、有什么后果,如何划分吸毒和治疗,这些罪与
    2023-06-11
    211人看过
  • 人民陪审员的回避,适用审判人员回避的法律规定
    1,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陪审员属于审判人员,其回避由院长决定。2,按照相关立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院长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3,人们陪审员:是各级人民法院设立人民陪审员工作指导小组,指导人民陪审员的管理工作。人民陪审员管理工作包括人民陪审员人事管理工作和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第十一条因审判活动需要,可以通过个人申请和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团体推荐的方式产生人民陪审员候选人,经司法行政机关会同基层人民法院、公安机关进行资格审查,确定人民陪审员人选,由基层人民法院院长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依照前款规定产生的人民陪审员,不得超过人民陪审员名额数的五分之一。
    2024-04-23
    301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行政执法人员回避制度规定什么情形需要回避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2-06
      行政执法人员回避制度规定需要回避的情形包括,办案的人员是案件相对人的的近亲属的情况,办案的人员是和案件有利害关系的人,办案的人员是和案件的当事人有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证审理等。
    • 行政执法人员回避制度怎样规定,如果执法人员不回避要怎样处理?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26
      在审判案件和执行有关任务时,上述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其他关系。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应主动地、自觉地提出回避,当事人也有权申请要求他们回避。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
    • 行政执法人员执法回避办法
      上海在线咨询 2023-03-07
      行政执法人员执法回避有以下规定: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当事人认为审判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有权申请审判人员回避。审判人员认为自己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应当申请回避。 前两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
    • 行政处罚中执法人员回避的规定有哪些?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8-10
      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应当回避。当事人认为执法人员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有权申请回避。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审查,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决定作出之前,不停止调查。
    • 行政执法人员回避由谁做出决定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22
      交通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在3日内决定办案人员是否回避。办案人员的回避,由交通行政执法机关负责人决定。回避决定作出之前,办案人员不得停止对案件的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