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婚生子女如何争取抚养费?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27 08:40:49
358 人看过
非婚生子女依法可以获得抚养费,如果不给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为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婚生子女是同等的,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非婚生子女抚养费的标准
非婚生子女抚养费一般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无固定收入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一条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者生母,应当负担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的抚养费。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非婚生子女子女抚养权如何判,非婚生子女子女抚养权该如何分
381人看过
-
非婚生子女抚养费的标准有哪些?非婚生子女如何索要抚养费?
125人看过
-
如何准备争取非婚生子女抚养权所需的材料
128人看过
-
如何争取孩子抚养权,怎样争取子女抚养权
392人看过
-
未成年非婚生子女抚养权怎么判,要怎么争取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权
356人看过
-
非婚生子女不婚生子女抚养费由谁来抚养
103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子女抚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婚生子女
词条
婚生子女,一般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生的子女;而在婚姻关系以外所生的子女为非婚生子女。 在我国,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 更多>
#婚生子女
最新文章
#婚生子女
相关咨询
-
未成年非婚生子女抚养权怎么判,如何争取非婚生子女抚养权贵州在线咨询 2023-08-04未成年非婚生子女如果处于两周岁以下一般会将抚养权判给女方,如孩子超过两周岁了,则根据双方的综合条件,按照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则判决孩子抚养权归谁。 可以通过下列方式争取孩子抚养权: 1.提供医疗机构出具的自己已作绝育手术或丧失生育能力的诊断证明。 2.提供子女长时间随其生活,对子女的生活及教育倾心关注的证明。 3.多与孩子沟通,多关心孩子,因为十周岁以上的孩子判决抚养权时会考虑孩子自己的意愿。
-
非婚生子女抚养权怎么办理,非婚生子女怎么争取抚养权陕西在线咨询 2021-11-25我们可以收集以下证据来争取非婚生子女的监护权:1、证明我们已经绝育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2、证明孩子长期生活,改变生活环境明显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3、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4、对方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5、已经收入稳定,对方收入不稳定,长期离家不回;6、对方有不良习惯,如赌博、酗酒、吸毒等。;已方思想品德良好,对方对离婚有过错。
-
如何解决非婚生子女抚养权争议?台湾在线咨询 2022-09-04根据《》的相关司法解释,父母解除同居关系时,双方所生的,由哪一方,双方协商;协商不成的,人民法院应根据子女的利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现行司法实践中,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应由母方抚养,如父方条件好,母方同意,也可有父方抚养。子女为限制民事行为能人的,应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见。同时,《婚姻法》还规定,“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因此,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有明确规定的,适用其规
-
离婚如何争取子女抚养权, 离婚案件中,如何争取子女抚养权及抚养权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14一、离婚如何争取子女抚养权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离婚案件,60%左右的案件存在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的问题,除了尊重孩子的个人意见外,收集相关有利的证据可以最大可能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对双方的基本条件进行取证,包括但不限于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收入状况、居住条件、文化程度、性格修养等,通过对双方的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突出有利因素。即使夫妻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
-
离婚时,争取子女抚养权时,应该如何取证,争取子女抚养权如何取证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18争取子女抚养权取证问题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双方基本条件的取证。离婚案件中夫妻双方的基本条件,如工资、文化学历等一般差距不大,但这并不表示就没有差距,比如直接抚养方的思想品质,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取得这一方面的证据,是比较重要的。其次,双方父母基本条件的取证。很多时候,孩子特别对于学龄前儿童,不是夫妻一方带,而是一方的父母带。因此,孩子以往的生活环境,以及长期带孩子的父母的意见及身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