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试用期期间只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是不需要付违约金的。一、如果你在试用期期间,没有履行正常的辞职手续,并且给用人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用人单位是可以要求进行一定赔偿的。二、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青岛人才引进补贴政策
青岛人才引进补贴政策有:
1.实施顶尖人才奖补政策。充分发挥人才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人才给予一次性安家补贴;
3、实施人才经济贡献奖励。充分发挥产业人才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按照人才经济贡献给予奖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
第三条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镇人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为户口登记机关。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散居住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居住在军事机关和军人宿舍的非现役军人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农业、渔业、盐业、林业、牧畜业、手工业等生产合作社的户口,由合作社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合作社以外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第十七条户口登记的内容需要变更或者更正的时候,由户主或者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口登记机关审查属实后予以变更或者更正。户口登记机关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向申请人索取有关变更或者更正的证明。
-
签了人才引进合同高额违约金是多少
176人看过
-
必须有损失才能支付违约金吗
198人看过
-
有损失才有违约补偿吗
101人看过
-
高违约金挤进合同能拴住人才吗
454人看过
-
违约金属于直接损失吗
442人看过
-
引进人才条件
333人看过
人才引进指因工作需要,当地的单位录用一个外省、市的在职的,且就业至少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学历高于当地人才引进的最低要求的人才来当地就业。 人才引进是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无法完成人才引进工作,人才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人才引进是人才战略开展... 更多>
-
违约金量与违约金能减少损失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2-05-02《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二十四条买卖合同对付逾期付款违约金期限作出的变更,不影响当事人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的约定,但该违约金的起算点应当随之变更。买卖合同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买受人以出卖人接受价款时未主张逾期付款违约金为由拒绝支付该违约金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买卖合同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但对账单、还款协议等未涉及逾期付款责任,出卖人根据对账单、还款协议等主张欠款时请求买受人依约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的,人
-
人才引进协议书上的违约责任要履行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05人才引进协议书上的违约责任要履行写违约责任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在出资或协议增资方面。要看合伙人是否按时、足额地依协议履行出资义务,企业经营中决定增加出资的,合伙人是否严格按决定执行,然后据此规定对未履行这种义务者如何处理,如果由此造成企业或其他合伙人损失的,是否需要赔偿以及如何进行赔偿等。二、在企业事务执行方面。要看当事人是否履行自己的职责或是否越权执行企业事务,发生不履行职责或越权执行事
-
因违约引发的损失如何赔偿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7-141、首先,甲应该退回你的押金。其次,因为你们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所以你可以主张甲方赔偿你因退租而遭受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1)违约金小于损失,可要求增加。(守约方对损失额负举证责任) (2)违约金阿玉损失(过分高于损失),可要求予以适当减少。(违约方对损失额负举证责任) (3)违约金大于损失(高于但不过分),使用违约金。 所以,约定的违约金要适当的高于违约行为发生时可能造成的损失
-
违约金不足赔偿损失怎么办,违约金能与赔偿损失并用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09一般是在合同中约定具体的违约金,另在后面注明当违约金不足以弥补守约方损失时,以守约方实际遭受损失为准。如果合同中没约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前段的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也就是说,在此种情况下,不能在主张违约金的同时主张损失赔偿,而是只能请求增加违约金。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八条作了明确规定:“当事
-
差价购房会损失多少违约金台湾在线咨询 2023-01-27对于购房差价损失与违约金是不能同时要求的,其中的违约责任应以购房者所受的损失为限。 但现实中有的购房者往往就是同时主张二者,但最后都是不会得到法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