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30 19:12:43 488 人看过

一、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是以下几点:

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民事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4.民事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1.状况有四种: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可撤销。

2.有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要件。

3.无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的规定。

4.可撤销或可变更,指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不完全符合法定有效要件的规定。

5.效力待定,指民事行为有效与否,取决于他人追认,经追认后有效。

三、怎样的民事法律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力需要满足的条件如下:

1.民事行为能力是行为人通过自己行为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对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言,可以从事一切民事法律行为,其行为能力不受限制;对于限制行为能力人而言,只能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等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实施其他行为需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者追认;而无行为能力人由于不具备行为能力,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无效的。

2.意思表示真实。在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情况下,民事法律行为不能具备完全有效的效力。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3日 13:0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民事法律行为相关文章
  •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虽成立生效,但因表示意思不真实,可取行使撤销权;无效民事法律行为是成立但缺乏生效要件。一、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1.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并生效,但因意思表示不真实,可以因行为人撤销权的行使,使其自始不发生效力的民事行为。2.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是欠缺民事行为生效要件的行为。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如下:1.可撤消的民事行为在撤消前已经发生法律效力。无效的民事行为一开始就没有法律效力。2.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撤消,应由撤销权人为之;可撤销民事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销行为为条件。而无效民事行为的无效可由任何人提出。3.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撤销权人对权利的行使拥有选择权,当时人可以撤销其
    2023-08-07
    176人看过
  • 票据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别
    一、票据行为与民事行为的区别票据行为是民事行为的一种,因为它同样是发生在平等的主体之间,涉及到双方或者是多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票据行为应当符合民法上对民事法律行为规定的基本要件,票据行为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还必须符合票据法的特别规定。二者的区别:(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但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票据上签章的,其签章无效,但不影响其他签章的效力。(二)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无效;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该行为也是可以导致票据行为在直接当事人之间无效的无效民事行为。二、关于当事人民事行为能力认定有意见认为,如果审理过程中法官明显感觉一方当事人患有精神疾病,但当事人、利害关系人拒不申请进行民事行为能力鉴定
    2023-06-06
    174人看过
  • 如何区分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在实务中,同一件事实,究竟是应认定为期限,还是应为条件,须基于必成事实抑或偶成事实,在长期的司法实务和学说理论中,积淀了不少区分方法。1.条件是不确定的偶然性事实,期限是确定的必然性事实。(1)时期确定,到来不确定,为条件。例如俟60大寿送电视一台,60岁虽确定,但人之寿命不可测,是否能活到60岁不可知,具有偶发性。(2)时期不确定,到来也不确定,为条件。如司法考试通过之日,能否考得上,已属不确定,至于那一年考得上,则更加不确定,故显然属于条件。2.条件之事实成就与否是不确定的,期限是肯定会到来的。(1)时期确定,事实的发生也确定,如今年9月9日,是期限。(2)时期不确定,到来确定,为期限。例如临终时将物送给你,何时死虽难预料,但人必有一死,死期终会到来。
    2023-06-08
    175人看过
  • 如何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一、如何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理解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方法是:1.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涉及的要素不同。法律行为是人的行为,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而事实行为则是根据当事人的行为结果自然而然地发生法定效果的行为。2.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的依据不同。法律行为的效力主要源于法律的规定,而事实行为的效力则主要源于该具体行为的事实结果。3.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本质不同。法律行为主要是指能引发法律关系变更的行为,而事实行为则主要是指能直接产生法定效果的行为。二、法律行为的特点法律行为的特点主要包括:1.法律性:法律行为是由法律规定、具有法律意义、可以用法律进行评价的人的行为。它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行为,因为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能够引起人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2.社会性:法律行为作为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它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其他社会行为的一种形
    2024-03-18
    266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在法律适用中的异同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事实行为分别包括: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以及侵权行为、违约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等事实行为。受遗赠是法律行为还是事实行为受遗赠是法律行为。遗赠,是指遗嘱人采取遗嘱的形式将其财产权利的一部或全部,无偿赠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于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遗赠虽然是遗赠人生前作出的意思表示,于死亡后才发生法律效力,但一般认为,因遗赠发生的物权变动,同样适用继承的规则,物权不经公示而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五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
    2023-07-17
    258人看过
  • 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和区别
    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是:1、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2、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16周岁以上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有哪些1、民事权利能力自公民出生时就有,而民事行为能力则与公民的年龄和智力状况直接相关,只有达到一定年龄、智力状态正常的公民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法律对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具有统一性,而法律根据不同年龄和智力状态赋予公民不同的民事行为能力。3、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都是资格。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就没有民事行为能力。4、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
    2023-08-14
    320人看过
  • 行为的事实和法律的规范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是指法律事实的一种。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行为)。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是指是否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1.状况有四种: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可撤销。2.有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要件。3.无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的规定。4.可撤销或可变更,指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不完全符合法定有效要件的规定。5.效力待定,指民事行为有效与否,取决于他人追认,经追认后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九条民事权利可以依据民事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四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
    2023-07-05
    231人看过
  • 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区别
    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其中行为还包括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事件和行为的根本区别是当事人有没有意志、意思表示的内容。法律行为(表意行为)是行为人通过意思表示所进行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做某事之前事先进行思考。表意行为包括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可撤销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民事诉讼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1、概念上的比较(1)民事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行为。民事诉讼行为是能民事诉讼法效果的行为。(2)一切法律效力的发生,为法律所赋予。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诉讼行为亦是如此。然而,对法律行为效力的确认,民事法律行为本质上是确认其中的亦是表示内容的效力,也就是说,法律赋予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思设定民法上的权利义务。民事诉讼行为则不同,尽管一些诉讼行为具有依主体意思表示设立、变更和终止双方诉讼权利义务的性质
    2023-07-16
    79人看过
  • 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以及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
    一、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如下:1.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联系:(1)二者都是当事人的表示行为;(2)二者都需要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且只有做出表示才具有法律后果。2.准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律上的效果是由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准民事法律行为的效果则依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当然发生。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如下:1.财产返还由于民事行为无效,当事人从民事行为中取得的财产就失去了合法根据,所以,当事人应将其从该民事行为中取得的财产返还给对方,财产返还分为单方返还和双方返还,前者是有过错的一方将其从无效民事行为中所得财产返还给对方,而对方所得财产则不予以返还,依法另行处理。后者则是双方各自将其从无效民事行为中所得财产分别返还给对方。2.赔偿损失无效民事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还相应地产生损失
    2023-06-20
    171人看过
  • 法人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一、法人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一)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成立时产生,至终止时消灭。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必须具备一定的年龄和精神状态才能取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除精神病患者外,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十周岁以上,十八周岁以下的公民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满十周岁的公民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二)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总是一致的。也就是法人必须在法律、法令规定的或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承担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如果法人的民事行为超出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该行为无效,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对比之下,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并不是同其民事权利能力同时产生,其范围也可能不相一致。(三)由于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组织本身不可能实施民事行为,所以,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通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代理人的行为来实现的。自
    2023-06-13
    499人看过
  • 可撤销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区别
    一、可撤销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有哪些区别这两种行为的形成背景与条件皆有所差异。首先,无效民事行为是指,该行为并不满足或仅仅部分地满足了民事法律行为所应具备的有效性条件,因此无法带来行为人所期盼的民事法律后果。从根本上来讲,它实际上是一种在法律层面被认定为必然无效且明确规定其不可产生效力的行为。其次,可撤销民事行为则源于行为存在法定的严重缺陷,需要通过撤销来解决问题的民事行为。《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第一百五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二、可撤销和无效合同有什么区别1、合同无效是指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无效的情形致使合同至始不产生法律效力,而撤销合同是指合同符合法律规定合同可被撤销的情形。2、无效合同的无效是绝对的、当然的、自始的无效,无效合同的原因有:订立合同主体不合格、订立合同内容不合法、意思表示不真
    2024-04-19
    210人看过
  •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什么行为
    一、民事违法行为是指什么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民事法律规定,损害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的构成主要有两点:侵犯他人受到民事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行为具有违法性,即违反民事法律的规定。民事违法行为种类多种多样,仅合同违约行为就有许多种,侵权行为包括环境侵权等多种,民事违法行为大致可以分为违反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两大类。前者指合同当事人没有合法事由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后者指合同以外的,非法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二、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有哪些民事责任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类:1.根据民事责任发生的原因,民事责任可分为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与侵权的民事责任。债务不履行的民事责任,是指因债务人不履行已存在的债务而发生的民事责任。侵权的民事责任,是指因实施侵权行为而发生的民事责任。2.根据民事责任的内容,民事责任可分为履行责任、返还责任和赔偿责任。履行责任,是指责任人须履行自己原负担
    2023-06-09
    170人看过
  • 行政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区别有哪些
    行政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区别:1.简单说,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国家及其下属部门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行政违法要受处罚或罚金,一般体现的是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具有公权性质。民事违法责任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等。这里一般体现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私法性质。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法法律规定的行为,包括商法,经济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以上即是行政违法行为与民事违法行为区别。《行政处罚法》第三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2024-04-28
    188人看过
  • 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的区别有哪些,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吗
    一、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的区别有哪些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的区别有:1.归责原则不同。侵权责任通常以过错责任为基本原则,而仅对极少的特殊侵权行为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违约责任采用严格责任原则。2.举证责任不同。在一般侵权责任中,受害人有义务对加害人的过错举证,在特殊侵权责任中,由加害人反证自己没有过错。违约责任中,违约方应当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3.责任构成要件不同。侵权责任中,损害事实是侵权责任的前提,无损害事实便无侵权赔偿;在违约责任中,行为人只要实施了违约行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辩事由,就应承担违约责任,并不以造成损害为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的前提。4.责任承担方式不同。侵权损害赔偿包括财产损害赔偿、人身伤害赔偿及精神损害赔偿,损害赔偿范围、方式不能由当事人事先约定;违约责任包括损害赔偿、违约金、定金、实际履行等责任形式,但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赔偿方式范围可由当事人事先约定。二、侵
    2023-06-07
    308人看过
换一批
#民法典总则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类型,是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法律事实的最基本形式。... 更多>

    #民事法律行为
    相关咨询
    • 事实行为与法律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12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 法律行为与法律事实区别
      新疆在线咨询 2021-11-12
      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包括事实行为和法律行为。事件和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当事人是否有意志和意思。法律行为(表意行为是行为人通过意思表达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做某事之前要提前思考。表意行为包括民事行为,可以改变和撤销民事行为,效力待定民事行为,撤销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与联系与区别与联系
      云南在线咨询 2022-01-11
      民事法律行为的严格称谓是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包括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包括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民事行为以及效力未定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并非成立时即生效;民事行为如果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条件,就发生法
    • 民事欺诈行为和诈骗行为有什么区别?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9-29
      两者的目的,法律关系,法律后果等都不一样。比如诈骗罪的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而民事欺诈行为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和对方签合同。构成诈骗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民事欺诈行为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 什么是民事行为和准民事行为
      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15
      一、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民事行为又称为法律行为。这种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二、准民事行为 准民事行为是表意行为之一种,但其效力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民事行为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发生民法上效力的表意行为。准民事行为可分为催告、通知以及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