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欠债人恶意转移财产的限定
对于界定恶意转移财产,法律上是有所限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即作了规定。该司法解释123条明确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处理:
(一)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造成人民法院无法执行的;
(二)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妨碍或抗拒人民法院执行的;
(三)有履行能力而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和支付令的。
这其中,“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造成人民法院无法执行的”,即属于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
二、欠债人恶意转移财产怎么办
债务人恶意转移财产的,债权人可以行使撤销权。行使撤销权有以下情形:
(1)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2)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或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三、债权人撤销权有哪些行使条件
1、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合法有效的债权
这是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前提条件。
2、债务人作出无偿或明显不合理低价处分财产的行为
这是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客观条件。这里的财产处分行为仅指法律上的处分行为而不涵盖事实上的财产处分行为,主要包括转让财产、抛弃财产、免除债务、在财产上设定抵押等。同时,债务人的财产处分行为必须成立并生效,如果债务人的财产处分行为不成立或无效,债权人则失去行使撤销权的对象。
3、债务人的财产处分行为有害于债权的实现
只有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有害于债权的实现时,债权人才能行使撤销权。所谓有害于债权的实现是指债务人在实施处分财产的行为后,不具有对债权人享有债权的清偿能力。如果债务人即便无偿或以不合理低价处分财产,但其仍具备债权的清偿能力,则不能认定债务人的财产处分行为有害于债权的实现。
4、债权人行使撤销权需以债权为限
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只能以自身享有的债权为基础提起撤销权之诉,撤销的财产处分行为的范围也只能及于债权的范围。
-
借款人在起诉之前恶意转移财产怎么办,恶意转移财产的界定
228人看过
-
债务人恶意将财产转移给他人怎么办
270人看过
-
恶意转移财产属于恶意转移罪吗
164人看过
-
怎样救济恶意转移财产的债务人及其财产
204人看过
-
欠债不还恶意转移财产有什么后果
343人看过
-
欠债转移财产,离婚把财产给另一方属于恶意转移吗
282人看过
债权人是债的主体之一,债的主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是指有权请求对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人。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必须是特定的。债权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更多>
-
债务人恶意转移财产逃避执行行为造成恶意财产转移中的债权人怎么办重庆在线咨询 2022-02-13可以啊第七十四条(12)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第七十五条(9)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
-
债权人转移财产算恶意的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1-12-20不属于恶意转让财产。恶意转让财产是指债务人不愿意偿还债务,恶意转让自己名下的资产,以避免债权人追偿和法律执行。在这种情况下,你既没有故意逃避债务,也没有故意逃避债务,更不用说转让资产了,这不是恶意转让财产了。
-
什么叫恶意转移财产,恶意转移财产构成浙江在线咨询 2021-10-26法律文件发生法律效力后,隐瞒、转移、出售、破坏财产,人民法院无法执行是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对于这种行为,债权人也可以要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拆迁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主行使拆迁权所需费用,由债务人承担。
-
债务人恶意转移财产后失联,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支持恶意转移财产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2-03-071.“在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后隐藏、转移、变卖、毁损财产,造成人民法院无法执行的”,即属于恶意转移资产的行为。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尚不能确认债务人是否是恶意转移财产。2.债务人卖掉所有财产后失联的行为可以认定为逃避债务的一个行为。3.债务人卖掉所有财产逃避债务的行为要具体分析其出售的价格是否明显低于市场价,以及其出售财产的行为会不会使其自身的财产减少到不足以偿还其债务,以及买方是否存在恶意等情况。债务
-
恶意转移财产属于恶意转移罪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1-11-30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范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法律适用,明确了什么是有能力执行,是指根据核实的证据证明,有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义务的人有可执行的财产或者有履行特定行为义务的能力。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有能力拒绝执行,情节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