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劳动仲裁适用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关于劳动关系的纠纷。工程款纠纷应当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是工人因为发包方拖欠工程款而无法从用工方领到工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以发放工资的用工单位,转包方和发包方作为共同被告,发包方在欠付部分承担清偿义务。
工程款被承包人卷走了怎么办
工程款被卷走的处理方法如下:
1、首先有挂靠协议证明这些钱款所有权属于实际施工人;
2、如果属于大额欠款,案情重大可以联系律师结合证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解决方案;
3、经侦报案最好找个熟人,否则他们会说是经济纠纷;
4、尽快向法院起诉还款。一旦超过三年诉讼时效,胜诉权就会丧失。二是在胜诉后,对方在履行期间未履行法院判决的,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接受强制执行后,将依法以债务人名义查询房地产、车辆、证券、存款等情况。被执行人未履行有效法律文件规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将其列入依法执行的违法行为人名单,依法予以信用处分,限制其高消费和出入境,甚至为了正义而拘留他。如果他们有拒绝执行的能力,他们也会被怀疑拒绝执行判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十八条建筑工程造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在合同中约定。公开招标发包的,其造价的约定,须遵守招标投标法律的规定。发包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项。
-
劳务争议可以通过仲裁解决纠纷吗
283人看过
-
辞职后能否通过劳动纠纷仲裁解决争端
124人看过
-
劳动争议能否通过仲裁解决?裁决是否具有终局性?
170人看过
-
哪些劳动纠纷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机构调解解决
63人看过
-
劳动仲裁是不是可以先通过调解解决
240人看过
-
劳动争议无仲裁可以否决
493人看过
仲裁,是指将争议提交给争议之外中立的第三方,由其对当事人的纠纷居中调解,并作出裁断的行为。根据适用对象不同,仲裁可分为民商事仲裁、海事仲裁、国际争端仲裁等。劳动争议仲裁是仲裁制度中的一种,旨在解决劳动纠纷。劳动争议仲裁既具有仲裁制度共有的某... 更多>
-
公司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可以通过仲裁维权吗?需要申请劳动仲裁四川在线咨询 2022-01-24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受理劳动争议案件、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一)聘任、解聘专职或者兼职仲裁员;(二)受理劳动争议案件;(三)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劳动争议案件;(四)对仲裁活动进行监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当事人对仲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
-
土地纷争是否必须通过仲裁解决?湖南在线咨询 2024-11-25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权引发的争议,并不是必须首先通过仲裁来解决,同样也可以运用协商、调解乃至诉讼等多种方式加以解决。在此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对当地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决定表示不满,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通知书之日起30天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未得到妥善解决之前,任何一方都无权擅自改变土地的利用状态。
-
劳动仲裁是否可以通过缺席判决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13可以。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此规定调整为,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同时还规定,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裁决。
-
工伤劳动仲裁能否解决工伤争议?甘肃在线咨询 2023-07-02工伤劳动仲裁争议有期限,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
-
工地受工伤索赔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解决吗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21工地受工伤索赔,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解决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