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殴打他人治安案件撤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1、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五十三条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侮辱、诽谤、诬告陷害、故意损毁财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隐私、非法侵入住宅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调解处理:
(一)亲友、邻里、同事、在校学生之间因琐事发生纠纷引起的;
(二)行为人的侵害行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过错行为引起的;
(三)其他适用调解处理更易化解矛盾的。因此,治安调解必须在以上前提下开展。
2、当公安机关调解不成,法律规定,公安机关调解一般不超过两次,调解不成应当依法处理。
3、那么对加害方,以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规定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对伤害赔偿问题可向当地管辖法院申请民事赔偿。
4、如果对加害方处以治安拘留的处罚,被侵害人可以要求查看办案民警附卷的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以证明加害方被治安拘留、拘留天数及羁押地址。这也是被侵害方的权利。如办案民警不出示,可以向办案单位负责人反映。
二、殴打他人不能撤销的情形有哪些?
1、如果鉴定结果是轻伤,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若公安机关不予立案,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追究打人者的刑事责任。不管是公诉还是自诉,都可以同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对方赔偿医疗等费用。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殴打他人治安案件报案人要求撤案可以吗
78人看过
-
殴打他人治安案件司法解释有什么?
220人看过
-
治安案件结伙殴打他人认定标准
110人看过
-
寻衅滋事殴打他人治安案件怎么处理?
437人看过
-
殴打他人治安管理主体是谁
327人看过
-
打架斗殴治安案件的定性原则是什么
280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治安案件殴打他人是否存在自卫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08为了免受正在进行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违法侵害行为,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但对事先挑拨、故意挑逗他人对自己进行侵害,然后以制止违法侵害为名对他人加以侵害的行为,以及互相斗殴的行为,应当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
殴打他人行政复议案件第三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甘肃在线咨询 2022-07-03(一)行政复议第三人必须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这种利害关系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某村民向镇政府申请建房,虚报多报户口,瞒报少报已有宅基地,镇政府工作人员未认真核查,发给其建房许可证,该村民开始建房,后经县国土局查明,对该村民予以行政处罚要求其退还非法占地,并处以罚款,该村民不服,提起行政复议,这里镇政府就是以第三人名义参加复议,因为镇政府与这一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
-
打架斗殴属于刑事案件还是治安案件山西在线咨询 2022-05-10打架斗殴应当依据具体情节区分是治安案件还是刑事案件,然后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刑法定罪处罚。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打架斗殴是治安案件还是刑事案天津在线咨询 2022-05-09打架斗殴应当依据具体情节区分是治安案件还是刑事案件,然后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者刑法定罪处罚。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殴打他人是刑事案件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3-09-221、通常情况下,殴打他人没有造成轻伤的情况,行为人可以主动与受害人方积极主动的进行调解解决,受害人如不原谅的,一般处以五天以上十天以下的拘留,并处处罚;如果殴打行为造成对方轻伤或者及以上伤害的,则行为人的行为会涉嫌故意伤害罪,经过公安机关侦查完之后毕会移送至检察院进行审查起诉,经侦查确实构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法院一般会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或者管制。 2、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