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同有可撤销的情形下,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可以在一年之内行使撤销权。应该从当事人知道可撤销事由起算。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一、被骗签了合同怎么办
被骗签订的协议是可撤销的,受欺诈方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欺诈事实后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申请撤销。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二、撤销权行使主体怎么规定
撤销权行使的主体是可撤销合同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当事人。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三、导致合同可撤销的原因有哪些
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撤销。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撤销的合同是否是能够被撤销
224人看过
-
民法典中无效婚姻几年内能够撤销
313人看过
-
没行使合同撤销权能够吗
200人看过
-
合同金额有误能够撤销吗?
343人看过
-
是否能够撤销未生效合同
310人看过
-
合同生效日期签的合同能撤销吗
245人看过
仲裁机构是依法设立,独立于行政机关,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机构。它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依据仲裁协议进行仲裁,对纠纷进行公正、公平、合理的解决。 仲裁机构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和高效性,能够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更多>
-
撤销合同中谁能够行使撤销权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07可撤销合同双方不一定都有撤销权,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而订立的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有权请求变更或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违背对方真实意愿而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享有撤销权,而欺诈方,胁迫方或者乘人之危者无权请求变更或撤销。
-
谁能够行使可撤销合同的撤销权?河南在线咨询 2022-11-29可撤销合同双方不一定都有撤销权,重大误解、显失公平而订立的合同,合同双方当事人均有权请求变更或撤销;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违背对方真实意愿而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享有撤销权,而欺诈方,胁迫方或者乘人之危者无权请求变更或撤销。
-
能够被撤销的合同类型西藏在线咨询 2024-12-0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以下情形下可以请求撤销民事法律行为: 1. 基于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 2. 一方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 3. 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订立的合同; 4. 一方以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 5. 显失公平的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如果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
-
合同几日内可以撤销,法律有哪些规定四川在线咨询 2023-08-181.一般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2.因重大误解而行使撤销权的当事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行使撤销权。 3.如果当事人受胁迫的,应当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 4.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5.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
能够导致合同撤销的情况云南在线咨询 2024-11-071. 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品种、质量、规格等的错误认识,导致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重大损失。 2. 显失公平指一方在紧迫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与他人订立的明显对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对于利益受损方来说,这并非自愿接受。显失公平的主要特征在于一方利用对方缺乏经验和紧迫的机会,趁人之危。判断合同的公平与否,应综合考虑当事人之间的物质利益是否均衡。只有将主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