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罪的量刑标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盗窃罪不能判缓刑的情形:
(一)扒窃或者跨县、市流窜作案的;
(二)惯犯;
(三)未全部退赃的;
(四)未主动接受财产刑处罚的。
一、敲诈勒索与盗窃罪性质上区别包括什么
敲诈勒索罪和盗窃罪的区别在于:
1、客观方面不同,盗窃罪是以平和的手段秘密窃取;而敲诈勒索罪是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
2、客体不同,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财产权,而敲诈勒索罪侵犯的客体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偷电车怎么定罪
偷电动车的处罚如下:主要是考虑是否构成盗窃罪。电动车的价格一般在二千以上,根据我国刑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已经达到了盗窃罪的量刑标准,因此,可能构成盗窃罪,可能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若有其他情节,可能会加重处罚。《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盗窃亲属的怎样处理,盗窃不能判缓刑的情形
446人看过
-
不是缓刑能判盗窃罪吗
207人看过
-
盗窃罪适用缓刑的情形有几种
315人看过
-
盗窃不作犯罪处理情形是怎样的?
306人看过
-
构成盗窃罪缓刑是哪些情形
488人看过
-
盗窃判刑后怎样缓刑是正确的?
325人看过
缓刑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 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更多>
-
盗窃罪能判缓刑么,,规定缓刑的情形有什么?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04一、多次盗窃缓刑可以吗 我国法律规定,犯盗窃罪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适用缓刑: 1、实施盗窃行为5次以下,盗窃数额累计不超过1万元,退赃并积极缴纳罚金的; 2、实施盗窃行为3次以下,盗窃数额累计不超过两万,具有法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依法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退赃并积极缴纳罚金的; 3、初犯、偶犯,盗窃数额不超过3万元,同时具有法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情节,依法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退赃并积
-
盗窃罪判刑后还可以缓刑吗?盗窃罪怎么判缓刑?盗窃罪能不能判缓刑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05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人,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如果暂缓执行刑法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就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刑罚的执行;在考验期内,如果遵守一定的条件,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一项制度。 根据刑法规定,适用缓刑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其一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二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 其三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
不是盗窃罪的情形都能构成盗窃罪吗?甘肃在线咨询 2023-02-04不以占有为目的不构成盗窃罪。构成盗窃罪需要行为人已满十六周岁,主观上是故意,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并且实施了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入户盗窃等行为。
-
盗窃不能判缓刑的情形,法律上有哪些规定河北在线咨询 2023-08-11盗窃不能判缓刑的情形有:未主动接受财产刑处罚的;未全部退赃的;以破坏性手段盗窃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扒窃或者跨县、市流窜作案的。
-
亲属的怎样处理,盗窃不能判的情形海南在线咨询 2022-10-26一、盗窃亲属的怎样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窃自己家里的财物或者近亲属的财物,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对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在处理时也应同在社会上作案有所区别。”如何理解“确有必要”追究刑事责任要从盗窃数额、盗窃次数、主观恶性以及亲属的态度等方面综合分析判断。其中,家庭成员或亲属的态度是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家庭成员及亲属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