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杀人罪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13 17:40:34 423 人看过

一、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概念简述

实施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属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所谓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过失犯罪的主观心理态度。

二、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第一,区别的关键在于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心理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发生这种结果,而且是完全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相信是可以避免的,发生这种结果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出乎其意料之外的。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既不希望也不反对,既不追求,也不防止,发生与否均不违背其主观意愿。

第二,促使和支配行为人实施行为的主观认识因素也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虽在一开始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曾有预见,但真正促使实施行为时,其认识上却是相信可以避免的,认为不会发生这种结果,而不再是认为仍有可能发生,而在间接故意情况下,行为人无论在行为前,还是在行为过程中,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一直处于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不肯定的状态之中。

第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具有一定主客观条件为依据的,只是对这些条件的作用作了轻率的、过高的估计,误认为凭这些条件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危害结果。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4日 16:0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如何辨别间接故意与过失
    间接故意与过失区别在于:1、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是放任的态度,而过失主观上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2、量刑也会有所不同。对间接故意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对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的结果,因疏忽而不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从而导致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规定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怎样区分抢劫与抢夺区分抢劫与抢夺:1、抢劫罪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而抢夺罪表现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数额较大的财物,使他人来不及反抗;2、抢劫罪不但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还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而抢夺罪则只侵犯了财产权利;3、抢劫罪对财物的数额没有要求,而构成抢夺罪要求抢夺的财物数额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
    2023-07-04
    491人看过
  • 怎样分辨过于自信的失误和间接故意
    概念:1、概念:(1)间接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放任其发生的心理状态。(2)过于自信的过失: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从而产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2、区别:(1)意志因素不同:一般来说,过于自信的过失排斥会导致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不排斥危害社会的结果。(2)不同的同:就过于自信的过失而言,行为人虽然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但可能不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认为,由于主客观条件较好,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很小;就间接故意而言,行为人通常不预测哪种可能性更大。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因素,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为预防措施,以及客观条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
    2023-07-07
    261人看过
  •  过失与间接故意的梳理
    本文介绍了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其区别。间接故意是指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对此持放任态度,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不关心;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是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两者在主观上都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则轻信可以避免。两者都预见到了潜在的危害结果。不过,它们的区别在于,间接故意是指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对此持放任态度,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不关心,认为即使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态度,就是间接故意,而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是预见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轻信可以避免。在主观上,它们都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预见危害结果与轻信避免的区别预见危害结果与轻信避免的区别在于,预见危害结果是指已经预先认识到可能出现的危害结果,而轻信避免则是指轻视或忽视可能出现的危害结果。这两种行为在法律上有着不同的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
    2023-11-12
    304人看过
  • 过于自信的恶果与间接故意的后果的辨析
    (一)概念:1、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状态。(二)区别:1、意志因素不同:一般而言,过于自信的过失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不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认识因素不同:就过于自信的过失而言,虽然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认为由于主客观条件比较好,因而在其看来,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非常小;就间接故意而言,行为人对哪一种可能性较大通常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就行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说,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同时又怀着某种侥幸心理,轻信这种结
    2023-07-10
    130人看过
  • 疏忽过失和过于自信的区别?
    当事人所产生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比较: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疏忽大意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的一种心理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2024-04-19
    120人看过
  • 故意杀人、过失杀人、无意杀人有什么区别
    没有无意杀人的说法,过失杀人准确的表达是过失致人死亡罪。区别如下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是中国刑法中少数性质最恶劣的犯罪行为之一。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罪是行为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就构成故意杀人罪。由于生命权利是公民人身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实际被杀,不管杀人行为处于故意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哪个阶段,都构成犯罪,应当立案追究。一、过失杀人罪又自首量刑标准是什么?过失杀人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有自首情节的可以从轻减轻处罚。过失致人死亡还是有可能判
    2023-03-23
    258人看过
  • 间接杀人属不属于过失杀人
    间接杀人不属于过失杀人,区分间接故意杀人和过失杀人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区分好间接故意和过失之间的区别。1.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行为人只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而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但是最终危害结果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2.间接故意的行为人尽管能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是行为人并没有任何组织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努力的表现;而过失的行为人是努力组织危害结果发生的第一,区别的关键在于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心理态度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发生这种结果,而且是完全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相信是可以避免的,发生这种结果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出乎其意料之外的。而间接故意,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既不希望也不反对,既不追求,也不防止,发生与否均不违背其主观意愿。第二,促使和支配行为人实施行为的主观认识因素也不同。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虽在一开始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曾有预
    2023-06-03
    275人看过
  • 过于自信是不是过失杀人的主观意思
    一、什么是过失杀人过失杀人是指非故意或预谋的杀人、由于疏忽造成的杀人、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利。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只有发生了过失致人死亡的结果才构成本罪。主观方面,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主体是已满16周岁的自然人。对过失重伤进而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应直接定过失致人死亡罪,不能定过失致人重伤罪,即使过失致人重伤中不包括致人死亡的情况。二、过于自信是过失杀人的主观意思吗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不仅不希望发生这种结果,而且是完全反对这种结果的发生,相信是可以避免的,发生这种结果是违背其主观意愿的,出乎其意料之外的。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具有一定主客观条件为依据的,只是对这些条件的作用作了轻率的、过高的估计,误认为凭这些条件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危害结果。三、过失杀人罪的构成1、过失犯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
    2023-05-04
    390人看过
  • 自信失误与间接故意的区分要点
    一、自信失误与间接故意的区分要点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不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但在其看来,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非常小;就间接故意而言,行为人对哪一种可能性较大通常没有预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的区别:1.从认识因素上看,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必然发生或可能发生。而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可能发生。2.从意志因素上看,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明知结果的必然发生而持放任态度时,也应属于间接故意。这两
    2023-10-24
    374人看过
  • 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是如何区别
    间接故意是在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采取的态度是放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漠然,认为发生危害结果也无所谓,采取这种放任的态度,漠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是间接故意,而过失犯罪是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但是轻信可以避免。在主观上,不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主观上对危害结果的态度不同。由于这种态度的不同,对社会的危害就不同,所以,在量刑上过失犯罪就比间接故意轻一些。《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2023-06-03
    293人看过
  • 故意杀人的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有何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间接故意是放任结果发生,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结果发生或明知道必然发生的情况下放任结果发生。(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故意杀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和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如报复、图财、奸情、拒捕、义愤、气愤、失恋、流氓动机等。动机可以反映杀人者主观恶性的不同程度,对正确量刑有重要意义。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一、东莞故意伤害案致1死1伤,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2021年5月17日17时55分许,企石镇
    2023-04-01
    126人看过
  • 间接故意杀人罪怎么量刑?间接故意杀人罪既遂与未遂的区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因此那些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无疑是非常恶劣的,应当受到法律的严惩。故意伤人罪也分为直接故意杀人和间接故意杀人,间接故意杀人实施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属间接故意。一、间接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标准刑法中第二百三十二条犯故意杀人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免以刑罚。不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都属于故意杀人罪,因此间接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人罪的量刑标准是一样的。上述内容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情节严重的故意杀人罪,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1)出于图财、奸淫、对正义行为进行报复、毁灭罪证、嫁祸他人、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等卑劣动机而杀人;(2)利用烈火焚烧、长期冻饿、逐渐肢解等极端残酷的手段杀人;(3)杀害特定对象如与之朝夕相处的亲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知名人
    2023-06-11
    406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该怎么认定,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是?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的界限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意外致死事件,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他人死亡结果,但这种死亡结果的造成并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其本质上是缺乏预见而又不能预见。两者的共同点在于:1)客观上行为人的行为都引起了他人死亡的结果;2)主观上行为人都没有预见这种结果的发生。两者的区分:要正确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在于要查明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预见,如果应当预见,但是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没有预见,则属于过失致人死亡。如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而引起死亡的,就是刑法上的意外事件,行为人对此不应负刑事责任。(二)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的界限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2023-02-26
    314人看过
  •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差异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差异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虽然在结果上都是导致了一定的危害后果,但两者在主观心态上却存在微妙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行为人对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是否有认识上。1.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已经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导致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过于自信,相信凭借某些条件可以避免,结果却未能如愿。2.疏忽大意的过失,则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根本没有预见到其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因此,过于自信的过失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而疏忽大意的过失则被称为“无认识的过失”。二、判断行为人是否有预见判断行为人是否有预见,是区分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关键。1.过于自信的判断,除了看行为人是否预见到可能的结果外,还要看他是否有依据来支持这种自信。2.这种依据可能是过去的经验、专业知识,或者其他可靠的信息。3.如果行为人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或者盲目自信,而
    2024-03-16
    94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有哪些规定
      上海在线咨询 2023-08-20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间接故意不排斥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但在其看来,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非常小;就间接故意而言,行为人对哪一种可能性较大通常没有预见。
    • 过失犯罪中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怎么区分
      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06
      罪过形式主要由认识因素+意志因素构成。认识因素可能有: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应该认识到而没有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意志因素可能有:希望结果发生、放任结果发生、轻信结果不会发生、疏忽大意。不同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组合可以得到: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四种罪过形式。直接故意: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认识
    • 怎样区别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不同
      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28
      一、什么是间接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是指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没有希望、积极地追求,但也没有阻止、反对,而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任凭、同意它的发生。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一)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二)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三)在突发性案件
    •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与间接故意杀人罪的界限简述一下点如何判断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2-15
      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因素,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为预防措施,以及客观条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轻信他人死亡的结果不会发生,以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最终发生了。 间接故意杀人,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对这种结果的发生采取听之任之、有意放
    • 因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区别有哪些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5-13
      1、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主要包括:间接故意中,行为人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的;而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刑法》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