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要求赎金20万元涉嫌绑架罪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以勒索财产为目的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造成重伤或者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产为目的盗窃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最新绑架罪既遂量刑标准是怎么样的
1、犯绑架罪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3、情节较轻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根据该规定,犯绑架罪的,按照下列方式处罚:
1、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是指由于在绑架过程中对被绑架人使用暴力或者进行虐待等导致被绑架人死亡,以及被绑架人在绑架过程中自杀身亡的行为。
2、杀害被绑架人,是指在劫持被绑架人后,由于勒索财物或者其他目的没有实现以及其他原因,故意将被绑架人杀害的行为。
绑架他人后,又实施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行为的,被绑架罪所包容,法律规定此种情形不再单独定罪。但是如果实施强奸等行为的,则应实行数罪并罚的方法进行处罚。
因此,绑架犯罪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实际的最轻处罚是不同的,有的是五年有期徒刑,有的是十年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犯前款罪,杀害被绑架人的,或者故意伤害被绑架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
诈骗罪的量刑标准是否会根据涉案金额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16人看过
-
医疗期的规定是否会根据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
279人看过
-
绑架罪既遂的判决是否会根据犯罪动机而有所不同?
498人看过
-
2022年未成年绑架案件的量刑标准
282人看过
-
根据刑法绑架罪从犯量刑吗
349人看过
-
对贩毒罪的量刑标准是否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差别化?
213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根据绑架罪量刑标准,犯绑架罪应当怎么处罚甘肃在线咨询 2022-05-08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犯本罪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司法机关在适用本条规定处罚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是指由于在绑架过程中对被绑架人使用暴力或者进行虐待
-
-
绑架罪如何认定, 绑架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绑架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14一、绑架罪如何认定?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或满足其他不法要求为目的,利用被绑架人的近亲或其他人对被绑架人安危的忧虑,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劫持或以实力控制他人的行为。绑架罪的构成要件是: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因为行为人以暴力,胁迫等手段对他人实施绑架,直接危害被害人的生命健康。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常常以危害被害者相威胁,迫使其家属交付赎金;在绑架过程中,被害人往往受虐待、重任甚至
-
绑架罪的量刑标准是什么,以及故意伤害他人而犯的绑架罪新疆在线咨询 2022-04-13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犯本罪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前款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司法机关在适用本条规定处罚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是指由于在绑架过程中对被绑架人使用暴力或者进行虐待
-
刑事案件中的证词能否作为定案的根据而使用广东在线咨询 2022-02-14首先,该证词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其次,法院有核实证据的权力,也就是说法院在采纳证据前应该核实相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