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不良行为包括哪些方面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12 09:34:42 68 人看过

(一)旷课、夜不归宿

旷课是指学生无故不请假而缺课。旷课是每个学校都不允许的违反校纪的行为。夜不归宿是指未成年人未经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脱离监护,夜不归家的行为。夜不归宿一方面使得未成年人容易成为堕落者另一方面则因未成年人势单力薄而处于受侵害的境地,容易成为伤害、抢劫等违法活动的受害者。

(二)携带管制刀具

未成年人携带管制刀具可能伤害别人,也可能被伤害,容易导致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者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携带管制刀具,一旦发现,应当予以没收,交公安机关处理。管制刀具的范围包括匕首、三棱刀(包括机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带有自动装置的弹簧刀(跳刀)以及其他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刮刀。只有依法规定的人员才能持有上述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未成年人有较强的好强心理,尤其是男性未成年人,往往通过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来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功的感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会对是非辨别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产生极大的诱惑性和腐蚀性,而其他的未成年人为了不受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欺负,也往往加入打架斗殴的行列,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小群体,通过这个群体,每一个群体中的未成年人有了一种安全感。同时,他们又会依靠这个小团体大胆地实施其他的不良行为,这种欲望的膨胀往往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是指利用轻微暴力、以暴力相威胁或者以其他手段相要挟的方法,迫使财物所有人或者保管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偷窃是指用秘密的方法和手段,将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故意毁坏财物是指出于故意将公私财物损毁或使其失去原有功能。未成年人好攀比,虚荣心强,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当从家庭得不到满足时,有时便产生偷窃的心理,一旦偷窃成功,就满足了一时的虚荣心。因此,预防未成年人偷窃的不良行为首先应从家庭开始,父母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履行好对子女的监护,注意防止孩子不良行为的产生。

我国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容易对子女娇生惯养,孩子也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如果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则情绪低落,则有可能发展成为毁坏自己家的财物,或是毁坏邻居家的财物,或是公共设施等等,以此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毁坏财物的不良行为。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我国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未成年人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会影响学习,荒废学业,并且加大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经济负担,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同时赌输后由于急于翻本的心态,大举赌博,越输越赌,不能自拔,最终诱发严重刑事犯罪活动。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家庭、学校教育缺陷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但是,淫秽物品对未成年人犯罪则起着直接诱发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淫秽物品不仅对人产生消极影响,更能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种毒害对于未成年人尤为明显,因而被称为精神鸦片。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对事物的分辨、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有些公共活动场所刺激性强,未成年人进入就承受不了,影响其身心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我们应当建立不同层次,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并根据公共场所的内容和营运方式实施分类管理,并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要求出发,明确建立场所管理制度,设定相关职责和相关的义务。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共同犯罪的常见情形包括了哪些方面

1、实行行为

实行行为,是指直接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如果共同犯罪中只有一个实行犯,那么该实行犯的实行行为无异于单独犯罪。而在具有两个以上的实行犯的场合,并不一定要求其中每一个人的行为都独立地完全符合犯罪构成的要件,只要其行为结合在一起而符合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即可。

例如,二人犯杀人罪,各对被害人砍三刀。如果孤立起来看,砍三刀未必就能致人死亡。但二人的杀人行为结合起来,砍六刀就足以致人死亡。由此可见,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行为不能完全等同于单独犯罪,具有其特殊性。对此,我们在认定共同犯罪的时候必须加以注意。

2、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犯所实施的指挥、策划、领导犯罪的行为。这些行为不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的实行行为,而是由刑法总则加以规定的。当然,刑法分则中有的条文把某些组织行为直接规定为犯罪。在这一犯罪中,包含组织恐怖活动的行为。这一组织行为就属于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的实行行为。

而在其他犯罪中,例如抢劫集团,其中首要分子有的只在幕后起组织作用,本人不直接实施抢劫行为,其组织行为就不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的实行行为。对这种实施组织行为的首要分子定罪的时候,必须把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与刑法分则关于具体犯罪的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认定。

3、教唆行为

教唆行为,是指能够引起他人实行犯罪的意图的行为。教唆行为不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的实行行为,因此,只有把教唆行为和实行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教唆犯的定罪问题。

教唆行为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例如劝说、请求、挑拨、刺激、利诱、威胁等。教唆既可以用口头表达,也可以用书面表达,还可以用打手势、使眼神等人体动作表达。

4、帮助行为

帮助行为,是指为其他共同犯罪人实行犯罪创造便利条件,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行为。帮助行为不是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的实行行为,因此,只有把帮助行为和实行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帮助犯的定罪问题。在共同犯罪中,帮助行为可能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

从帮助行为的性质来分,可以分为狭义帮助和隐匿帮助。前者指通过提供犯罪工具、指示犯罪目标或清除犯罪障碍等方法帮助他人实施犯罪。后者指事前通谋,事后隐匿罪犯、罪证或湮灭罪迹等帮助行为。

从帮助行为的形式来分,可以分为物质性帮助和精神性的帮助。前者指物质上体力上的帮助,例如提供犯罪工具、窥测被害人行踪、排除犯罪障碍等,在刑法理论上又称为有形帮助。后者指精神上、心理上的支持,例如帮助实行犯出主意、想办法、撑腰打气、坚定其决心等,在刑法理论上又称为无形帮助。

从帮助的时间来分,可以分为事前帮助、事中帮助和事后帮助。事前帮助主要指事前为实行犯实行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例如,仓库看守与盗窃犯合谋,首先打开仓库的大门,为盗窃创造有利条件,就是事前帮助行为。事后帮助主要是指事后的隐匿行为,但它以事前通谋为前提,否则不构成共同犯罪。事中帮助是指实施犯罪的过程中进行帮助。例如某甲把少女乙骗到家中,欲行强奸,其妻丙发现后不但不加制止,反而当场帮助按住少女乙的身体,使某甲强奸得以顺利进行。丙应视为帮助犯,是事中帮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5日 04:1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未成年犯罪相关文章
  • 社会不良记录都包括哪些方面?
    社会不良记录包括以下几点:1、违反国家、省、市有关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城建档案、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或者工程建设标准的行为;2、违反公平竞争、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3、妨碍或干扰监督管理的行为;4、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不良行为。并明确了认定和记录部门,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执法机构是建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的认定和记录部门。还要求记录部门按照本办法,对各自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的不良行为,采用下列文书予以认定和记录。背调的社会不良记录指什么这个要看是哪家背调公司做的。目前市面上的背调公司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老人力资源公司,他们一般对接的官方数据源,查询精准度高。但是出于法律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他们能提供给企业的只能是有没有负面。另一类是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互联网大数据背调公司。这类公司大都是靠技术手段抓取得缓存数据,查询准确
    2023-07-03
    475人看过
  • 哪些行为属于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
    一、哪些行为属于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二、如何矫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有严重不良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工读学校对就读的未成年人应当严格管理和教育,针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
    2023-04-15
    262人看过
  • 未成年犯罪因素包括哪些?
    一、未成年犯罪因素包括哪些?(一)自身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二)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
    2023-05-22
    168人看过
  • 犯罪行为包括犯罪预备吗
    是犯罪行为,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形态。犯罪预备行为同样具有可罚性。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是犯罪预备行为由于尚未着手实行犯罪,没有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因此《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一、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犯罪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有危害性、违法性、侵害性和惩罚性。首先,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其次,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最后,犯罪是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即具有惩罚性。二、犯罪行为的特征:(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根据我国刑法,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一)犯
    2023-02-24
    258人看过
  • 侮辱罪行为表现包括哪些方面
    侮辱罪行为表现如下:1.采用暴力侮辱他人。2.采用言语进行侮辱。3.文字侮辱。即以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漫画、信件、书刊或者其他公开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隐私,诋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刑法》第246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5-03
    54人看过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有哪些责任?
    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学校有如下责任:一、学校负有主要教育责任。学校除了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因此学校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首先要担负起重要的教育责任。1、学校应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且落实,做到防患于未然。2、可以采取教育形式要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例如我们学校聘请了派出所副所长为学校的兼职法制副校长,每月都安排1次法制讲座。以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天放学后,派出所都会派来巡逻车到学校附近巡逻。建立了治安联合机制。十几年来学校都没有发生违法犯罪行为。3、成立家长学校。经常与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要求他们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采取措施,密切配合学校工作。二、学校要担负起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责任。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为:1、旷课逃课。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2023-06-06
    491人看过
  • 裁判员违法行为包括哪些方面?
    枉法裁判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枉法裁判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故意伪造、搜集证据材料;有的是引诱、贿买甚至胁迫他人提供伪证;有的是篡改、毁灭证据材料;有的是故意歪曲理解法律甚至无视法律规定;有的是违反诉讼程序,压制甚或剥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等等。枉法裁判们必须发生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民事枉法裁判罪由哪些构成1、民事枉法裁判罪的构成要件主要有: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审判机关的正常活动。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民事审判活动中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行为。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仅限于司法工作人员。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违背了事实和法律属枉法裁判但仍然决意为之。2、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3-08-09
    385人看过
  • 公序良俗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一、公序良俗原则包括哪些方面公序,即社会一般利益,包括国家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良俗,即一般道德观念或良好道德风尚,包括社会公德、商业道德和社会良好风尚。二、公序良俗原则的体现是什么公序良俗原则体现在民事活动的多个方面:1.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2.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也不得违反法律的强行性或禁止性规定。3.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尊重社会公德,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公共利益。4.如果民事活动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就会受到法律的禁止或制裁。总之,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应当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不得违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三、公序良俗原则的功能是什么1.完善法律内容的功能。(1)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解释上的功能。一般来说,法律规范极为抽象,因为它具有概括性、普遍性
    2023-11-26
    377人看过
  • 什么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一、什么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1.要加强法制宣传,扩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辐射力。走进学校和社区、对未成年进行法律宣传,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指派相关人员做法制辅导员到各中小学讲法制课,用生动的案例让他们得到警示,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2.完善组织网络,与社会各方协调,努力形成帮助失足青少年的网络合力。引导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基层组织、学校、社区、妇联、共青团、工会等选派专门人员共同参与到关心、帮教、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中来,让他们担当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调解员。呼吁全社会共同来关心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向他们伸出爱心之手,深入到学校、村街和社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经济有困难的青少年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特别是要充分关注留守青少年及单亲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形成网络合力。3.案件延伸服务,加大教育和引导力度,有效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
    2023-11-30
    245人看过
  •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有什么建议
    一、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有什么建议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的建议如下:1.要加强法制宣传,扩大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辐射力。走进学校和社区、对未成年进行法律宣传,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指派相关人员做法制辅导员到各中小学讲法制课,用生动的案例让他们得到警示,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2.完善组织网络,与社会各方协调,努力形成帮助失足青少年的网络合力。引导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基层组织、学校、社区、妇联、共青团、工会等选派专门人员共同参与到关心、帮教、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中来,让他们担当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调解。3.案件延伸服务,加大教育和引导力度,有效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二、未成年犯罪记录可以消除吗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不可以消除,但是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封存。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
    2023-06-14
    332人看过
  •  预备犯的刑事责任包括哪些方面?
    本文介绍了犯罪预备的定义及其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预备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虽然预备犯的犯罪行为尚未实行,但已经构成了犯罪预备,因此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对于预备犯,其承担的刑事责任可以参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规定。显然,预备犯应当负刑事责任。但由于预备犯还没有着手实行犯罪,没有造成犯罪结果,其社会危害性通常小于“既遂犯”的社会危害性,故对于预备犯,可以从宽处罚。犯罪预备亦称预备犯。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预备的特点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然而,犯罪预备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1. 目的的非法性:犯罪预备的目的是为了犯罪,而非为了正当的目的。其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性,对社会造成了潜在的威胁。2. 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犯罪预备通
    2024-03-13
    152人看过
  • 贷款诈骗罪的行为包括哪些方面?
    构成贷款诈骗罪的行为如下:1、知道没有归还能力而骗取大量资金的;2、非法取得资金后逃跑的;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4、利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返还资金的;6、隐匿、销毁账户、搞假破产、假破产、逃避返还资金的;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贷款诈骗罪与贷款欺诈行为的界限在实践中,贷款人基于某种原因而采取虚构事实的方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属民事意义上的贷款欺诈行为。这种行为可以依据民法典的有关规定确认合同无效,或由贷款人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区分贷款诈骗罪与贷款欺诈行为,其根本仍在于二者主观目的的不同,如果行为人意在非法占有,则应以贷款诈骗罪论处。值得注意的是,实践中并非所有使用欺诈手段获得贷款的行为都构成贷款诈骗罪,尤其是对于以下几种行为,不宜作为犯罪处理:(1)以虚假手段取得贷款已经主动归还贷款本息的;(2)以虚假手段取得贷款
    2023-08-04
    302人看过
  • 2021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2条有哪些新规定?
    预防未成年犯罪法规定是:未成年人发现相关法律规定的任何人不得对自己或者其他未成年人实施的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可以通过学校、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也可以自行向上述机关报告。受理报告的机关应当及时依法查处。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积极配合矫治教育措施的实施,不允许妨碍阻挠或者放任不管。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犯罪法于什么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制定的法律。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修订通过,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二条公安机关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治教育时,可以根据需要邀请学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
    2023-07-11
    224人看过
  • 未成年犯罪应该如何预防
    1、如何预防一是实体网络。全区建成“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村—组”四级工作网络。由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分管书记为副组长,成立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以党群局和关工委牵头,联合综治办、妇联、民政、教育、工会等部门成立办公室,领导和工作。二是无形网络。运用现代化手段和新兴媒体对未成年人实现信息化管理。分别建立关工委、老干部、妇联、团委、学校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QQ群、微信工作群,实现工作布置高效、动态收集迅速、经验交流及时,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千里眼、顺风耳。三建立“重点防范”机制,铺就未成年人阔步前行的“康庄大道”四是创建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之家”,关爱留守儿童。五是推行“代理妈妈”模式,精心呵护特困、孤残儿童。对单亲、孤残、特困等弱势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以“代理妈妈”形式,组织有爱心的自愿者与他们一对一结对帮扶。六是打造流动“谈心室”“爱心小屋”,帮教重点未成年人。七是建立“四工联动”机制,拓
    2023-03-01
    400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首先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矫正其犯罪心理,纠正其错误行为,以防误入歧途。 预防未成年犯罪,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唯有凝聚全社会力量,完善教育机制、加强心理干预、守牢法律底... 更多>

    #未成年犯罪
    相关咨询
    • 对未成年人的严重不良行为,制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包括哪些?
      台湾在线咨询 2022-01-27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三十五条对未成年人实
    • 预防未成年不良行为的规定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11
      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
    •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有哪些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法律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30
      参考法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等。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第三十五条对未
    •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包括什么
      湖北在线咨询 2024-05-09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包括:1、旷课、夜不归宿旷课是指学生无故不请假而缺课;2、携带管制刀具,未成年人携带管制刀具可能伤害别人,也可能被伤害,容易导致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是指利用轻微暴力、以暴力相威胁或者以其他手段相要挟的方法,迫使财物所有人。
    • 预防未成年人受到不良出版物的消极影响,有哪些规定预防未成年犯罪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15
      出版物(包括书籍、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是大众传播媒体,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有直接影响。特别是未成年人因其是非辨别力、行为控制力、心理承受力都较成人弱,出版物对他们的影响就更大。为了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不良出版物的消极影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下列出版物不能观看、收听: 1.含有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内容的; 2.含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内容的; 3.淫秽的。 随着通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