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出轨不算出轨,具体如下:
1、法律上对所谓的精神出轨不进行处罚。一般精神出轨不是法律语言且无法举证,所以在法院裁判的环节来说的话,比较不容易被认定为明显的过错方。精神出轨是指对伴侣以外的人产生了感情,但肉体还未出轨;
2、所谓的出轨,通常是指重婚或者婚外同居行为。对此情形属于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起诉离婚的,法院通常会判决离婚。如果男方精神出轨并不存在民法典的规定当中,但是女方可以以此为由,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夫妻双方之间的感情确已破裂,请求判令其离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什么属于精神出轨,法律有规定精神出轨吗
中国的法律没有对精神出轨的规定,也没有标准界定一个人的精神是不是出轨了。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诉讼离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
精神出轨是否算背叛婚姻
153人看过
-
聊天暧昧算是精神出轨吗
325人看过
-
出轨精神赔偿金计算方法
362人看过
-
精神损失费如何计算婚内出轨?
163人看过
-
2024什么属于精神出轨,法律有规定精神出轨吗
231人看过
-
重婚算不算出轨?
451人看过
婚姻自由是我国《民法典》的一项基本原则,包括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和不结婚的自由。 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构成了婚姻自由原则完整含义,结婚自由是实现婚姻自由的先决条件,离婚自由是结婚自由的重要补充,没有离婚自由,就不可能有完全的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 更多>
-
出轨是精神出轨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3-02-081、中国的法律没有对精神出轨的规定,也没有标准界定一个人的精神是不是出轨了。 2、《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规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
-
精神出轨算过错方的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3-10-181、精神出轨在法律上不属于过错方,只属于出轨的一种类型。精神出轨通常表现为双方以语言、书信、网络交流等,双方对自己心仪的对象或者是对自己有好感的异性之间发生超过普通人之间的交往度。法律上对过错方的判定并未包括精神出轨,精神出轨相对于肉体出轨更不容易获取证据。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 (二)与他人同居
-
离婚需要出轨或精神出轨吗海南在线咨询 2022-06-09离婚没有精神出轨这一理由。离婚方式有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协议离婚需要当事人之间协商一致,签订离婚协议书并进行离婚登记;诉讼离婚中,能确定夫妻感情破裂的,可以向法院起诉离婚,法院审理后,确认感情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
丈夫出轨精神出轨给小三的财物算走私财产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14小三如能证明被赠与财产为赠与人个人财产而不是夫妻共同,则赠与有效。法律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
出轨离婚后精神损失费如何算贵州在线咨询 2022-05-25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数额确定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