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三种关于本罪罪过形式的观点,即故意、过失和可能是故意或过失。其中,第二种观点认为本罪罪过形式是过失,理由是行为人对严重后果的发生是出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心理态度;第三种观点认为本罪罪过形式既可以是过失,也可能是间接故意,理由是行为人对严重后果的发生不仅可以出于过失的心理态度,而且可以出于放任的心理态度。
有三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是故意,因为行为人对于丢失枪支的行为主观上是明知故意的;二是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因为行为人对于丢失枪支的行为主观上可能没有意识到其危险性;三是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具体要根据案件事实和司法解释进行判断。其二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是过失,理由是行为人对严重后果的发生是出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的心理态度。其三认为本罪的罪过形式既可以是过失,也可能是间接故意,理由是行为人对严重后果的发生不仅可以出于过失的心理态度,而且可以出于放任的心理态度。
丢 失 枪 支 不 报 罪 主 观 方 面 是 什 么 ?
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该罪的主体、客观方面在学界已几近共识,但主观罪过形式的讨论却从未止息过。这不仅对刑法理论研究的统一性不利,也对司法实践的操作性以及对行为人的人权保障等方面非常有不利影响。
本文讨论了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观罪过形式问题,三种主要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具体罪过形式的判断需要根据案件事实和司法解释进行,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枪支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对个人或者单位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警告或者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枪支被盗、被抢或者丢失,不及时报告的。
-
未报告丢失枪支罪的构成特点有哪些?
331人看过
-
未经报告丢失枪支的罪犯是谁?
159人看过
-
枪支丢失不报告的结果
62人看过
-
有了丢失枪支不报罪起诉状如何认定丢失枪支不报罪
258人看过
-
警察丢失枪支不报告罪行的法律量刑指南
361人看过
-
在哪些标准下,丢失枪支不报告才被视为犯罪?
217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丢失枪支不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指的是什么,丢失枪支不报罪如何处罚广西在线咨询 2022-03-05丢失枪支不报罪,是指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规定,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一)丢失枪支不报罪的客体要件 丢失枪支不报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枪支县有较大的杀伤力,一旦丢失,对社会即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公务用枪的安全,《枪支管理法》对公务用枪的日常管理有严格的规定,要求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必须妥善保管枪支,确保枪支的安全,严防发生枪支被盗、被抢、丢
-
请问哪些属于丢失枪支不报罪的呢?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7-27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枪支县有较大的杀伤力,一旦丢失,对社会即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确保公务用枪的安全,《枪支管理法》对公务用枪的日常管理有严格的规定,要求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必须妥善保管枪支,确保枪支的安全,严防发生枪支被盗、被抢、丢失或者其他事故。
-
丢失枪支不报罪立案的相关法律有哪些青海在线咨询 2022-08-18第四十六条本法所沐枪支,是指以火药或者压缩气体等为动力,利用管状器具发射金属弹丸或者其他物质,足以致人伤亡或者丧失知觉的各种枪支第一百二十九条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要情形包括哪些?江苏在线咨询 2021-05-22(一)犯罪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的管理制度。丢失枪支不报,是严重违反法律规定、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二)犯罪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丢失枪支后不及时报告,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这里的丢失,既包括因行为人保管不善而遗失,也包括枪支被盗、被抢、被骗或其他丧失对枪支控制的情况。(三)犯罪主体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四)犯罪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
是不是只是丢失枪支不报罪处罚是如何的?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08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丢失的枪支被他人使用造成人员轻伤以上伤亡事故的; (二)丢失的枪支被他人利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三)其他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