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转谣如何处罚和定罪?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4-17 17:47:43 429 人看过

网络转谣应这样处罚和定罪:

1、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或者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会构成诽谤罪

2、一般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1日 14:4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网络造谣罪要如何判?
    法律综合知识
    网络造谣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4-04-20
    381人看过
  • 网络谣言寻衅滋事罪如何定罪
    网络造谣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寻衅滋事罪;对于该类行为的具体定性,需要根据整个案件的事实情况及相关法规规定,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倘若网络造谣行为的内容严重损害他人的名誉权或荣誉感,并且情节极其恶劣,那么便有可能触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二百四十六条之规定,适用于侮辱罪和诽谤罪。另外,若网络造谣行径引起公众场合秩序混乱,或是交通秩序紊乱,并使得这些后果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第二百九十一条之规定,即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然而,在实际发生的各类案件中,我们必须要深入剖析网络谣言的具体内容、扩散的范围、以及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严重性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判断是否满足以上两类犯罪的构成条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一个网络造谣举动同时满足了两种甚至更多种犯罪行为的定义要素,那么可根据案情的实际状况,选定适用其中某一种犯罪规定进行判罚。即便网络造
    2024-08-09
    421人看过
  • 如何打击网络谣言和诽谤?
    对诽谤造谣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微博恶意造谣诽谤诋毁他人规定是什么微博恶意造谣诽谤诋毁他人如果对其他人造成严重伤害或后果的,应当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刑法》264条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2023-07-07
    367人看过
  •  网络谣言如何防止和举报?
    如果当事人发现网络谣言, 他们应该首先收集并固定相关证据, 然后立即拨打110报警, 向公安机关报告此事。法律规定,行为人制造虚假的信息,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当事人发现网络谣言,他们应该首先收集并固定相关证据,然后立即拨打110报警,向公安机关报告此事。法律规定,行为人制造虚假的信息,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处 理 网 络 谣 言 的 方 法 是 什 么 ?散布谣言是一种不良行为,可能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对于散布谣言的行为,我国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相应的处理方式。根据素材2中的内容,如果散布的是损害他人名
    2023-09-24
    298人看过
  • 网络造谣传谣的惩罚有何刑期规定
    一、对于网络造谣传谣的惩罚有何刑期规定网络上散布谣言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故意传播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二、网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可以保释吗网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可以保
    2024-03-26
    372人看过
  • 如何认定网络谣言罪的责任人?
    网络造谣罪的认定标准:1、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次以上,或者已经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2、诽谤信息造成了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其他严重后果;3、行为人在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现在又诽谤别人;4、其余情节严重的情形。网络造谣罪怎么处罚判刑《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二条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制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
    2023-07-04
    390人看过
  • 谣言如何定罪,传播网络谣言的共同犯罪有哪
    一、传播网络谣言如何定罪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还规定:“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但是,如果行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信息网络上发布、转发的,即使对被害人的名誉造成了一定的损害,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也不构成诽谤罪。两高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但这不是共
    2023-02-16
    344人看过
  •  如何举报网络谣言?
    通过拨打110电话,公民可以举报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的行为。110报警服务台接到报警后,根据警情调派警力进行处置。对危及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紧急案(事)件,应当在派警处置的同时,立即向分管负责人报告,并向业务主管部门通报。并按照工作预案和分管负责人的指示,迅速派警处置。通过拨打110电话,公民可以举报在网络上散布谣言的行为。110报警服务台接到报警后,根据警情调派警力进行处置。对危及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紧急案(事)件,应当在派警处置的同时,立即向分管负责人报告,并向业务主管部门通报。并按照工作预案和分管负责人的指示,迅速派警处置。 【 报 警 攻 略 】 网 络 谣 言 怎 么 举 报 ?网络谣言的举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捏造事实、发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将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首先,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
    2023-09-01
    398人看过
  • 转发算网络造谣罪吗2024
    法律综合知识
    一、转发算网络造谣罪吗1、我国法律暂无造谣罪一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二、网络造谣罪怎么举报1.拿着相关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等证据向公安机关举报就可以。2.公安机关对于公民举报、报案的,都应当立即接受,问明情况,并制作笔录。经审
    2024-03-29
    472人看过
  • 如何辨别网络谣言
    法律综合知识
    1、要核实信息来源。在看到某篇特别耸人听闻的信息时,不要着急相信,先注意一下消息来源是否权威可靠,发消息人能否为所发的消息负责,如果来源仅仅是来自个人的博文或QQ群里的传播,而非主流媒体,其作为谣言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2、要多做冷静分析。针对某个事件仔细推敲其的可行性和可信度,用理智去看待问题。3、要增强责任感。网络谣言固然可怕,但每一名网民都是网络构成的主体,都应该有责任意识。为自己在网上所说的每一句话,传播的每一条消息负责,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关系到整个互联网大环境的纯净,网络谣言也会随之减少。4、要有一定的科学、法律、社会常识,提高“免疫力”。比如,传言说吃“转基因”食物会被“转基因”。运用高中生物学知识可知,我们食入的食物,最终被消化为氨基酸等小分子才能被吸收,之后在体内重组成构成人体的肌肉等物质,所以不能吸收“转基因”。5、对网上疯狂煽情、口水四溅,感叹号密集的,有“是某某人
    2022-02-19
    167人看过
  • 在网络上造谣如何认定为诽谤罪
    在网络环境中所发生的诽谤行为被定义为诽谤罪时,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性的判断标准:被告人刻意捏造不实之辞,并利用网络这一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从而对受害人的名声和社会评价产生了负面影响,并且情节恶劣。例如,此类不实言论所涉及到的虚假信息被大量网民点击、阅读、分享,甚至可能引发受害者精神失常、自我伤害乃至自杀等严重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7-23
    292人看过
  • 多名网络传谣者被处罚
    近日,多名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发布不当言论的男子被警方依法治安处罚和教育处理。青奥会期间,在丹阳、扬中工作的杨某和林某在他们加入的某个社交媒体发布杀掉xxx、搞个炸弹或机枪等过激言论。经查,两人交代为引起关注而发布谣言,警方依法分别予以治安处罚和教育处理。8月19日13时许,丹阳警方发现一网民先后两次在丹阳翼网论坛造谣发帖称:丹阳火车站爆炸了;恐怖分子就在你我身边。现场伤亡惨重,火势无法控制。民警立刻开展调查。经查,发帖人徐某交代为引起网民关注,于当日下午先后两次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在丹阳翼网发帖。现徐某已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市公安局网安支队负责人介绍,此前警方也发现有网民利用互联网,特别是互联网上的社交软件扬言、编造、散布或转发各种谣言。经查证,均依法予以了处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的发展,为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新的平台。同时,这些
    2023-06-06
    236人看过
  • 网络造谣处罚最新规定是什么?
    一、网络造谣处罚最新规定是什么?网络造谣处罚最新规定,是根据《刑法》规定,在网络随意造谣的,根据制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二、造谣诽谤的认定条件(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
    2024-02-02
    283人看过
  • 如何认定网络转载侵权,网络转载侵权如何处理
    一、如何认定网络转载侵权认定网络转载侵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章禁止转载的肯定侵权,未禁止转载但未支付报酬的也算侵权。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已在报刊上刊登或者网络上传播的作品,除著作权人声明或者报刊、期刊社、网络服务提供者受著作权人委托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以外,在网络进行转载、摘编并按有关规定支付报酬、注明出处的,不构成侵权。但转载、摘编作品超过有关报刊转载作品范围的,应当认定为侵权。你,在网上发表文章时作出了不准转载的声明,其他网站转载是一种侵权行为;或者,虽然没有作出不准转载的声明,但其他网站转载时没有支付报酬,也应该是一种侵权行为。二、网络转载侵权如何处理网络转载侵权处理方式,可以要求侵权者承担停止侵权、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
    2022-07-18
    148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网络转谣事件受到的处罚如何处罚
      安徽在线咨询 2021-11-15
      1、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实际点击同一诽谤信息,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以构成诽谤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式公开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按照扰乱公共秩序的处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
    • 如何处罚网络散播谣言
      安徽在线咨询 2021-11-26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体(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传播的谣言。)没有具有攻击性和目的性的事实依据。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和政治人物 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二条,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制造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
    • 如何认定网络谣言和故意造谣?
      广东在线咨询 2021-11-17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犯罪: (一诽谤信息实际上被点击,浏览次数超过5000次,或转发次数超过500次; 造成受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障碍、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两年内因诽谤受到行政处罚,诽谤他人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 网络造谣罪受哪种处罚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3-05
      网络造谣一般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的处罚。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
    • 如何举报网络造谣罪
      广东在线咨询 2021-06-11
      公民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举报,也可以通过打报警电话的方式向公安机关举报,如果谣言是诽谤行为的,并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构成诽谤罪,可直接向法院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包括: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