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孕妇的劳动法规定:除双方协商一致或者孕妇具有重大过错的情形外,单位不能主动辞退孕妇;单位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以及不得安排其加班或者从事夜班劳动等。
《劳动合同法》关于孕妇赔偿标准的规定
1、《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2、《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3、《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女员工在孕期单位不能以任何理由将员工进行劝退或者辞职,即使是三期的期间合同已经自动到期,也必须要在三期结束之后商讨相关的问题。如果执意要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的,必须要按照国家的劳动法对员工进行相应的补偿,如果对于补偿金不满意的,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十二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第六十三条
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
劳动法中一些保护怀孕妇女权益的规定
428人看过
-
孕妇在劳动法中的权益
257人看过
-
法律法规保护孕妇权益
127人看过
-
探讨劳动法中孕妇的权益
357人看过
-
刑事案件中的孕妇权益保护
51人看过
-
如何在刑法中保护孕妇的权益
236人看过
申请劳动仲裁是指将争议提交给争议之外中立的第三方,由其对当事人的纠纷居中调解,并作出裁断的行为。 根据适用对象不同,仲裁可分为民商事仲裁、海事仲裁、国际争端仲裁等。 劳动争议仲裁是仲裁制度中的一种,旨在解决劳动纠纷。劳动争议仲裁既具有仲裁制... 更多>
-
高龄产妇劳动法如何保护孕妇的权益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11产妇享受产假,产假期间按原工资支付,并且哺乳期内每个工作日享受1小时的哺乳假等。劳动者对于高龄产妇没有特别的保护性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晚婚晚育的,具体延长多少天,需要查看你所在城市
-
用人单位要辞退孕期孕妇,该如何保护该孕妇的权益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22按《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辞退怀孕女工,按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支付劳动者赔偿金。经济补偿标准是:每满一年工作支付一个月工资。超过半年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半年的,支付半个月工资。如用人单位收回辞退决定,劳动者认可的,可以不赔偿。
-
如何保护孕妇罪犯的权益,有哪些?辽宁在线咨询 2023-06-11保护怀孕和哺乳期妇女的措施有: 1、在采取强制措施时,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的,可以取保候审。对符合逮捕条件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监视居住。 2、在执行死刑时,发现正在怀孕的罪犯,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3、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4、我国刑法也规
-
如何做好怀孕期间妇女的权益保护重庆在线咨询 2021-11-06孕期女职工权益受到用人单位侵害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维权: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或者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妇女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如何维权青海在线咨询 2022-02-15妇女劳动保护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有权向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或者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提出申诉。受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决定;妇女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对侵害妇女劳动保护权益的单位负责人及其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的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该单位给予被侵害妇女合理的经济补偿;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