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冒伪劣商品罪与假冒商标罪区别
没有假冒伪劣商品罪与假冒商标罪,应为假冒注册商标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区别:
1.侵犯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国家的商标管理制度;后者侵犯的是国家队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和广大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犯罪对象不同。前者假冒他人已经注册的商品,与质量好坏无关;后者的犯罪对象是伪劣产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追诉时效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追诉时效是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三、假冒注册商标罪能缓刑吗
犯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人可以适用缓刑,但需要符合下列要件:
1.因犯本罪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有悔罪表现;
3.犯罪情节较轻;
4.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5.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五节 缓刑 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n(一)犯罪情节较轻;\n(二)有悔罪表现;\n(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n(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n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n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
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研究
215人看过
-
假冒专利罪与商标伪权的区别
234人看过
-
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与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区别?
353人看过
-
侵犯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销售假冒伪劣
188人看过
-
假冒伪劣商品的概念
68人看过
-
常见的假冒伪劣商品
169人看过
-
生产假冒注册商标罪和伪劣商品罪中的伪劣商品犯罪区别宁夏在线咨询 2021-07-09前罪侵犯的是国家商标管理制度,实施假冒商标情节严重的行为; 后罪侵犯国家对商品质量的管理制度,实施在产品中掺杂使假、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行为。 对于采用假冒注册商标的手段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且销售数额特别巨大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既触犯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也触犯了假冒商标罪。对于此种情况,应按照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以刑罚较重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定罪量刑。
-
怎么辨别商品假冒伪劣澳门在线咨询 2021-11-121、识别商品商标及其包装、装饰等特殊标志的真伪;2、通过感官评价或其他简单手段进行识别;3、按照国家标准检测商品的理化、卫生等指标;4、利用本部门的专业特长,特别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识别本企业或行业生产或经销的商品。
-
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罪与盗窃罪的对立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06经济罪量刑上不是以犯罪的种类来执行的,主要看造成的社会危害和非法所得来执行量刑标准。一、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罪:以非法牟利为目的,在从事工商业活动中,违反国家产品质量管理法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严重损害用户和消费者利益,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应受
-
公司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是商标侵权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2-08-1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第六十七条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犯罪的,除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假冒伪劣商品的危害山东在线咨询 2023-03-27(一)、对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二)、给消费者造成精神和物质上的损失。(三)、给工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四)、极大地损害名优企业。(五)、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六)、使国家形象严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