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罪中的经济损失如何认定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3 09:50:30 203 人看过

作为渎职罪立案标准之一的“经济损失”包括两类: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直接经济损失引起和牵连的其他损失,包括失去的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利益和为恢复正常的管理活动或者挽回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

渎职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渎职罪是惩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职责行为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构成此类犯罪,其他人员不能构成。

2、此类犯罪在实践中都是具体表现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国家权力或者不履行、不认真履行国家权力的违反自己职责的行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27日 03:39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渎职犯罪经济损失怎么认定
    渎职犯罪或者与渎职犯罪相关联的犯罪立案时已经实际造成的财产损失认定为渎职犯罪经济损失;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一、渎职侵权犯罪构成要件1、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2、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3、犯罪主体限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4、主观方面大多数出于故意,少数出于过失。二、渎职枉法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渎职罪徇私枉法罪构成要件是:主体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前者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后者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前者客观方面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后者客观方面为在刑事诉讼中徇私、徇情枉
    2023-04-10
    396人看过
  • 渎职罪的损失如何认定
    一、2022渎职罪的损失如何认定一)重大损失是否应包含非物质性损失的问题根据此次司法解释的内容来看,第一条中已经就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造成的物质性损失有了详细的规定,即所谓的财与物的损毁、人员的伤亡等有形的损失,可以量化成金额的损失,所以作为第一条立案标准的兜底条款,这里的重大损失应当包括非物质性损失。比如说在事故型渎职犯罪中,所造成的损失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财产的损失、人员伤亡、环境受到污染、群体性事件、企业亏损、停产等,另外还包括了很多不能预见的各种其他形式的利益,至今无司法解释给予规定。如果仅因为不能以货币形式来衡量这些非物质性损失,而使一些渎职犯罪得不到追究,则违背了法律的本来目的。二)关于非物质性损失的重大损失如何认定的问题非物质性损失不可量化,表现形式多样,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定非物质性损失的重大损失。一是是否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比如是否损害我国国家机关的信誉和形象。
    2023-04-14
    465人看过
  • 渎职罪中重大经济损失是多少
    渎职罪中经济损失是,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符合“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一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规定的“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一)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或者轻伤9人以上,或者重伤2人、轻伤3人以上,或者重伤1人、轻伤6人以上的;(二)造成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四)其他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
    2023-04-22
    334人看过
  • 玩忽职守罪的经济损失如何认定
    玩忽职守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以下标准的,即可立案:1、造成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以上;2、造成公共财产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财产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3、虽未达到1、2两项数额标准,但1、2两项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一、虚假广告罪要怎么判刑1、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2、给单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或者给多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二十万元以上的;3、假借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名义,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致使多人上当受骗,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4、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两年内因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5、造成人身伤残的;6、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二、骗取票据承兑违法案件是什么情况?在以下标准下,骗取票据承兑罪可以立案:1、以欺骗手段取得票据承兑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2023-02-04
    421人看过
  • 渎职犯罪中所讲的经济损失是指什么
    渎职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指渎职犯罪或者与渎职犯罪相关联的犯罪立案时已经实际造成的财产损失,包括为挽回渎职犯罪所造成损失而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立案后至提起公诉前持续发生的经济损失,应一并计入渎职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债务人经法定程序被宣告破产,债务人潜逃、去向不明,或者因行为人的责任超过诉讼时效等,致使债权已经无法实现的,无法实现的债权部分应当认定为渎职犯罪的经济损失。渎职犯罪或者与渎职犯罪相关联的犯罪立案后,犯罪分子及其亲友自行挽回的经济损失,司法机关或者犯罪分子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挽回的经济损失,或者因客观原因减少的经济损失,不予扣减,但可以作为酌定从轻处罚的情节。一、对渎职罪应如何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刑?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行为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在我国刑法中的剥夺政治权利,是以剥夺政治权利这种资格为内容的资格刑,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我国刑法对渎职犯罪没有直接
    2023-03-07
    396人看过
  • 如何认定行贿罪中造成经济损失
    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损失的认定方法。出于不同犯罪目的、采用不同犯罪手段的行贿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类型不同其认定方法也不同。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区分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从而采用不同的认定方法。1.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方法。比如为进行走私、偷税、骗税、骗汇、套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犯罪活动,向海关、工商、税务、外汇管理等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行贿的,可以按照其实施走私、偷税、骗税、骗汇、套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犯罪活动获得的利益来认定,具体来说就是走私等的赢利额、偷逃的税款额;为非法办理金融、证券业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证券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行贿的,可以从非法办理的金融、证券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引发的后果来认定,比如贷款、担保或承兑造成的银行或证券经营公司资金的损失等,这些多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往往有相关的账目可查,比较容易认定。为了申报项目或骗取专项资金向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行
    2023-02-24
    404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渎职犯罪经济损失如何认定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5-17
      1、“经济损失”,是指渎职犯罪或者与渎职犯罪相关联的犯罪立案时已经实际造成的财产损失,包括为挽回渎职犯罪所造成损失而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 2、立案后至提起公诉前持续发生的经济损失,应一并计入渎职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
    • 如何认定渎职犯罪经济损失
      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14
      1、“经济损失”,是指渎职犯罪或者与渎职犯罪相关联的犯罪立案时已经实际造成的财产损失,包括为挽回渎职犯罪所造成损失而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 2、立案后至提起公诉前持续发生的经济损失,应一并计入渎职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
    • 渎职犯罪的经济损失如何认定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6-03
      渎职犯罪的“经济损失”包括两类: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直接经济损失引起和牵连的其他损失,包括失去的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利益和为恢复正常的管理活动或者挽回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
    • 2022年渎职犯罪的经济损失如何认定
      天津在线咨询 2022-11-21
      渎职犯罪的“经济损失”包括两类: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 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直接经济损失引起和牵连的其他损失,包括失去的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利益和为恢复正常的管理活动或者挽回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
    • 渎职犯罪的直接经济损失如何认定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4-28
      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直接财产损失包括两类: 第一类为物理性,即结构性灭失,损害后无法恢复,或损害后性能降低; 第二类是法律性损失,即指通过一些看似合法的法律手段,使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转移,又被称为“无法实现的债权或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