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敲诈勒索罪的司法解释
敲诈勒索罪的最新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敲诈勒索罪的数额认定有了明确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二、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构成有哪些
敲诈勒索罪的犯罪构成有: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三、敲诈勒索罪的管辖怎么确定
本罪归公安机关管辖;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犯罪地包括行为地和结果地。
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章 管 辖 第十五条 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n法律、司法解释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对有关犯罪案件的管辖作出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
敲诈勒索罪常用司法解释包括什么内容
82人看过
-
剖析敲诈勒索罪与索赔罪在司法解释中的界定
161人看过
-
如何解释敲诈勒索罪行为
89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的起刑点的《刑法司法解释》的规定
409人看过
-
2023年关于敲诈勒索案件司法解释
412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和绑架罪司法解释的内容有哪些
277人看过
-
敲诈勒索罪怎么判刑?司法解释是什么?湖南在线咨询 2022-04-27敲诈勒索罪怎么判?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解释: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现对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规定如下: 一、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为起点; 二、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一万元至三万元为起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
-
敲诈勒索罪立案后由谁来定罪量刑, 涉嫌敲诈勒索罪的司法解释是什么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7【法律意见】现在是涉嫌犯罪,定罪量刑要由法院来做的。鉴于刑事诉讼过程中,只有律师能够会见和帮助在押嫌疑人(被告),因此,涉嫌犯罪的当事人近亲属应为当事人聘请专业刑事辩护律师,会见当事人了解案情、调阅案卷了解公检机关掌握的证据,制定辩护方案,争取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
-
敲诈勒索罪在司法实践中是怎么解释的香港在线咨询 2022-06-17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敲诈勒索罪是一种重要的侵犯财产罪,其犯罪对象是
-
敲诈勒索罪司法解释是怎样的, 敲诈勒索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又是怎样的北京在线咨询 2022-03-1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
-
敲诈勒索罪的法条及司法解释的内容的内容是什么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31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75次会议、2013年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