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才进行财产公证有效,公证的效力是一直有效的。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一、房产继承公证书有效几年
房产继承公证书的有效期是永久的,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推翻它。只要经过公证机关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才没有相反的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因此房产继承的公证书,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证明该公证书是错误的,该公证书的有效期就是永远的,不会发生过期的问题。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公证书的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公证机构应当撤销该公证书并予以公告,该公证书自始无效;公证书有其他错误的,公证机构应当予以更正。
二、房屋买卖合同是否要公证
房屋买卖合同不强制公证。但房屋买卖合同公证后能更好地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更强的证据力。办理公证需要携带身份证明、房屋所有权证明、买卖合同等相关材料到公证机关公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公证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申请公证。申请涉及房地产的公证,应当向房地产所在地公证机构提出;申请涉及房地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可以适用前面的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件,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的除外。
三、公证处公证房产有用吗?
公证处公证房产一般是具有法律作用的。因为公证处是国家承认的具有法律权证的单位,经当事人公正、平等的情况下公证的所有条款都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即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一般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
-
公证处是否进行婚内财产公证
169人看过
-
在立案前进行财产冻结是否有效?
200人看过
-
结婚证公证认证后才有效吗
68人看过
-
婚前财产公证结婚如何才算生效?
149人看过
-
婚内可否进行财产公证
127人看过
-
领结婚证要不要进行财产公证
389人看过
财产公证是指就当事人自己名下的全部、部分或者某一特定财产进行公证,证明财产所有权人是自己。 财产公证常见于夫妻双方婚前做财产公证,以防止一旦离婚可能引发的夫妻共同财产确定的争议。 做财产公证需要到财产所在地的公证处进行,并且要携带本人的身份... 更多>
-
公证处是否进行婚内财产公证广东在线咨询 2022-11-27公证处能对婚内财产进行公证的。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婚内财产协议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公证处可以办理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 第十一条,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公证机构办理下列公证事项: (一)合同; (二)继承; (三)委托、声明、赠与、遗嘱; (四)财产分割; (五)招标投标、拍卖; (六)
-
承诺书是否必须进行公证才有效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23承诺书是否必须进行公证才有效可以不经过公证,只要双方出于自愿签署。 承诺书是承诺人对要约人的要约完全同意的意思,表示以书面形式。通常是要求以书面订立的合同,其承诺也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公证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预防纠纷、维护法制、巩固法律秩序的一种司法手
-
结婚后财产分割怎样进行才合理天津在线咨询 2023-06-05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具体如下: (1)夫妻共同财产,一般应均等分割。也就是说,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均等分割;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财产的来源等情况,具体处理时也可以有所差别。属于个人专用的物品,一般归个人所有。 (2)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共同财产,分割时各归管理、使用方所有;相差悬殊的差额部分,由多得财产的一方以与差额相当的财产抵偿另一方。 (3)已登记结婚尚未共同生活,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
-
可以进行财产公证的婚后财产贵州在线咨询 2021-01-17婚后财产是指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任何一方所得的各种财产。婚后财产并不完全等同于夫妻共同财产。婚后财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取决于夫妻间的约定及法律的规定。婚姻法规定的夫妻共同财产与夫妻个人财产均可以进行公证。
-
爸妈现在才把财产进行分割。那么离婚后财产协议是否有效期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23是有校期的。 1、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在办理离婚登记后,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2、男女双方协议离婚后一年内就财产分割问题反悔,请求变更或者撤销财产分割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3、人民法院审理后,未发现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应当依法驳回当事人的诉讼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