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合同期满赔偿标准是什么?
劳动合同期满的赔偿标准要根据实际而定,员工不续签是不存在补偿的,用人单位不续签的需要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义务
第一,从经济补偿金的给付、收受主体的恒定性及资金从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方向的流动等方面看,经济补偿金的给付具有单方性。
第二,经济补偿金的给付并不是依据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约定,而是根据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直接适用的。其在主体的适用上具有平等性和强制性,只要双方确立了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的给付就存在潜在的可能性。
第三,经济补偿金给付是用人单位的法定附随义务而非责任。有学者将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行为性质定位于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显属不当。法律义务是行为主体依照法律规则而必为或不为的带有应当性的行为,法律责任则是行为主体因违反法律义务而必须承担的带有应当性的不利后果。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是对用人单位行使预告解除权时附加设定的一种法律义务,不存在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
劳动合同期满后,要根据实际来续签或者办理解除合同,如果未及时办理就是需要支付补偿的,一般情况下经济补偿金是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情况来进行处理和认定的,但如果是员工自己要求辞职或者离职的,那么就不存在支付经济补偿的说法。
-
劳动法赔偿标准2024是什么
301人看过
-
2024签劳动合同工伤以什么标准赔偿
423人看过
-
劳动合同过期赔偿标准是什么,法律上的标准是什么
228人看过
-
劳动合同到期赔偿标准2024,具体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150人看过
-
孕期非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是什么标准
145人看过
-
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问题——不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是什么?
229人看过
-
医疗期满解除劳动合同怎么赔偿, 医疗期满解除劳动合同的标准是什么福建在线咨询 2022-03-04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30天书面通知,或者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可以解除合同,但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标准为本单位连续工作年限每年一个月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
-
劳动合同期限不满解除劳动合同补偿标准是什么样的,有什么补偿标准甘肃在线咨询 2022-02-061、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期限为三年,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3、劳动者有上1)、2)、3)种情形,用人单位是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须提前30日通知或另行支付1个月工资,并要给予经济补偿,补偿标准为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
-
未签劳动合同赔偿标准有哪,2024最新规定是什么青海在线咨询 2024-09-26未签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是每月支付给劳动者双倍的工资。如果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月未与劳动者签约的,就需要按该标准来支付给劳动者赔偿,但是赔偿双倍工资的期限以十一个月为最高限制。
-
劳动法赔偿金标准2024做满十二年赔多少浙江在线咨询 2024-08-22符合劳动合同法第46.47条规定,补偿金按离职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做补偿标准,每工作满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
-
劳动合同违约赔偿标准是什么?劳动者未到合同期满解除合同如何处理西藏在线咨询 2022-01-07《劳动合同法》规定,除培训费和敬业限制两种违约金外,不得约定其他违约金,劳动者未到合同期满即要求解除合同,单位因此受到损失如何处理,如何保证单位利益? 答:劳动合同法第22条和第23条对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法做了规定,其中关于违约金的支付,以单位提供的培训费为限。一般情况下,劳动者未接受培训的,应当来去自由,并不应受到限制。但对劳动者提供特殊待遇的,应当不受上述第22条和23条规定的约束,应当允许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