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律偕行遏制犯罪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0:14:27 158 人看过

我们有时不是很清楚道德力量发生的微妙机制,但它一旦出现,却可能起到千军万马也起不到的作用。

《新京报》9月10日曾报道,被控制造了北京东城区北新幼儿园命案的付贺功,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抢劫罪、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强奸罪、强制猥亵妇女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去年10月22日凌晨,付贺功潜入北新幼儿园后,进入幼儿睡眠室找钱物,当时睡眠室里有4个孩子、一位值班女老师。听见有响动,女老师刚问了句是谁,付贺功就抡起灭火器将她砸晕并强奸,然后用棉被盖住她面部致其死亡。此时,一个5岁男孩惊醒后吓哭,付贺功又举起灭火器砸死了他。

这是怎样的亵渎,怎样的残忍和怎样的黑暗!我们深切哀悼死者,同时也揪心于幸免的几个孩子,在经历了这样一个可怕的、在他们身边发生的罪案之后,他们的心灵需要非常小心的抚慰。

所幸的是付贺功在不到48小时里就被捉拿归案了,并不久就被送上法庭。我对死刑的效力乃至恰当性一般是持怀疑态度的,但这样一种罪行无疑是人神共愤,天理难容。对于这样的罪犯,法律应当如雷霆闪电,对之进行准确和迅速的打击,以保证刑罚的必定性,防止罪行的蔓延,使人们对社会的秩序与安全建立起稳固的信心。

付贺功从18岁起就以盗窃、抢劫及杀人、强奸罪三进宫,以致他的成年史就像是一部犯罪史。这次宣判他总共有17桩罪背负在身。他第二次入狱被判7年徒刑,但在2001年提前两年释放,而在去年又杀死了两人。这样一来,如何掌握法律的宽严程度,保证法律的严格一贯,以及如何防止刑满释放人员再次犯案,又如何从政策和观念上帮助刑满释,,,。放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正常一员,都还是社会和法律需要继续考虑和解决的严峻问题。

对于像付贺功这样的罪犯,我们的确需要尽快将其绳之以法,但我们是否只是将他移交法律了事?是否只是将其杀死了事?在道德方面是否还有可为?法律与道德的规范有重合的部分,像不可杀人、强奸、盗窃这样核心的、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法律规范。法律调节的行为范围虽比道德要窄,但它可以使用强力的手段,在法律的后面是毫不含糊的警察、法庭和监狱,而道德一般只能依靠社会的舆论和内心的信念。法律起作用无需通过被惩罚者的意愿,而道德要起作用却常常需要通过当事人的内心。

对待犯罪,我们当然要首先考虑法律的惩治手段,但道德的考量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甚至对像付贺功这样穷凶极恶的罪犯也是如此。被抓获后,付贺功对自己的罪行并没有表现出悔意,但还是有两件事值得注意,一是在幼儿园命案中,付贺功在杀死那个孩子后,曾试图掐死另一名醒过来的孩子,但在中途却停手了,付贺功在法庭上拒绝对此作出解释,但后来回答媒体说:我当时心软了。

另一件事是当他被记者问:判你死刑你怎么看?他答:杀人偿命这很正常。记者又问:你怎么弥补罪过?

他说:我用命来补偿。当记者再问你的一条命能抵五条命吗?时,他沉默了。这是否说明,他耳濡目染的某种道德原则还是起了某种作用?至少这使他一时语塞。而一个如此罪大恶极且麻木不仁的罪犯,看来也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认可杀人偿命的准则,甚至也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拥有恻隐之心——虽然那是极其微弱和短暂的,但这短暂的一刻还是救了一个甚至更多的孩子。

而如果的确如此,如果连这样一个罪犯也有这样的可能,那就表明,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某种让我们不致对人性绝望的东西。无论如何,在那个可怕的黑夜里,在法律之剑还没有可能触及罪犯的时刻,在第二个孩子遭到暴力、命若游丝悬于一个罪犯之手的时候,他毕竟住手了。我们不知道这是他以前感受过的道德教育,还是内心的道德本能起了某种作用,但毕竟在这一刻,在这千钧一发的一刻,出现了一种极其短暂但却能够救人一命的心软。

当然,这样的时刻在付贺功那里极其微弱和短暂,但如果在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里,在这样一个凶残的罪犯那里,也偶尔会有这样的瞬间,我们对道德的力量就还是可以抱有信心。叙述这一事实并不是要为罪犯辩护,这个罪犯虽然放过了这个孩子,却还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自然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叙述这一事实是要促使人们更加重视道德的力量,为加强道德教育提供理由、根据和信心。我们有时不是很清楚道德力量发生的微妙机制,但它一旦出现,却可能起到千军万马也起不到的作用。而且,并不是完全没有这样的可能,如果付贺功较早接触到恰当的道德熏陶,如果他幸运地碰到了一些能对他有影响力的好人,他也有可能不会走上这条犯罪之路。

这样两件事也昭示了道德作用力的两条主要途径,这就是道德理性的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即一方面道德有努力申明和论证诸如不可杀人这类最基本的规范的必要——向所有人申明和论证,包括向理论上怀疑或行动上否定的人们申明和论证;另一方面,也还可以期望几乎所有人心中存在的恻隐之情能够成为人们履行这种规范的动力——虽然这些原则和感情在少数人那里可能极其微弱和晦暗不明。

孟子认为,作为善之端的恻隐之心是在所有人那里都存在的,但它也很容易放逸散失,所以我们要努力求其放心。这种求其放心或找回良心的工作也就是道德的工作。若能使这种恻隐之心充溢,且经受理性的洗礼,与康德所说的对道德律的敬重之心结合起来,就能为人们履行义务和遏制不义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对于遏制犯罪来说,道德的手段的确不像法律的手段那样迅速、明确和有外在的强制力,但是,法律一般只能惩罚罪行于既后,而道德却可以防范罪行于之前。法律是刚性的,道德还可柔化人的内心。

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自然也不是万能的,我们必须使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可以依靠法律的强力手段准确、迅速并严格一贯地打击已发生的犯罪,我们也可以依靠道德给法律提供正当性的根据和自律的力量来努力防患于未然。

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27日 09:4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死刑相关文章
  • 乔新生:道德标准法律化与法律责任道德化
    自从发生有毒奶粉事件之后,有关企业道德的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假如生产工艺出现问题,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经营者畏罪自杀,那么,说明经营者还有羞耻之心。可是,现在经营者居然在食品中添加有毒化工原料。当问题暴露之后,经营者不是采取断然措施,召回所有的产品,而是装出痛心疾首的样子,表示要承担道德责任。这是一种完全不能原谅的犯罪行为。当我们用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制裁;当我们用道德标准来评判经营者不法行为的时候,我们已经放弃了正确的立场,我们的法律底线已经全面失守。——立法时将道德标准法律化,在执法中将法律责任道德化,这是中国非常独特的法律现象。道德标准法律化说明我国试图通过刚性的法律规范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而法律责任的道德化则说明法律沦落为不具有任何强制力的行为准则。我们要不断地把公众的道德判断写入国家的法律,并且用国家的强制力保证这些规范得以实施。假如经营者缺乏道德意识,那么,司法机关应惩治犯罪行为
    2023-06-05
    82人看过
  • 遏制犯罪“根”在哪
    最近一起重大刑事团伙案件,这个案件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犯罪成员多,20多人,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二是罪行多,证据上能够认定的近50起,还涉及命案;三是由于连续作案、集中作案,甚至光天化日作案,给区域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恶劣影响。在嗟叹其累累罪行之时,我们更为感慨的是,为什么这么一伙刚成年的人会成为如此恶性案件的元凶?在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特点?这群孩子就像社会上的“浮萍”,飘在社会上,没有一个“根”能够让他们好好地扎下来。这种“根”可能来源于和睦的家庭、稳固的职业、较好的教育、良善的朋友圈,等等。要是有这么几个“根”,哪怕只有其中一个“根”,就可以牢牢地牵住他们,结果不至于如此。一是和睦家庭之“根”。一个和睦的家庭对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走向犯罪道路的孩子很多都缺乏和睦家庭的温暖。提审时,很多孩子抱怨,自己进入看守所后,父母从没来看过,也不知道父母在哪里,有的甚至从小没见过父母,期
    2023-05-01
    263人看过
  • 道德败坏与法律制裁:未成年人强奸罪与强奸重罪
    奸淫幼女,是指行为人与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犯罪情节一般的,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幅度内从重处罚。犯罪情节严重恶劣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按照司法解释,该罪名已经并入强奸罪。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或者故意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强奸(又叫性暴力、性侵犯或强制性交),是一种违背被害人的意愿,使用暴力、威胁或伤害等手段,强迫被害人进行性行为的一种行为。在所有的国家,强奸行为都属于犯罪行为。强奸罪的概念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交的行为,或者故意与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强奸(又叫性暴力、性侵犯或强制性交),是一种违背被害人的意愿,使用暴力、威胁或伤害等手段,强迫被害人进行性行为的一种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以暴力
    2023-07-07
    151人看过
  • 生育道德与法律规范
    是否构成犯罪,看年龄和女方是否自愿:一、双方都是十四周岁以下,不构成犯罪;、二、女方不满十四,男十四到十六,没有造成损害的,不构成犯罪,有严重影响的,涉嫌强奸罪,此不论女方是否愿意;三、女方十四以上,愿意的,不构成罪;女方不愿意,年十四以上的,强奸罪,十四以下的,无罪;十四周岁以下为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对任何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女不满十四为幼女,只要男十四以上,不管女方是否愿意,都构成犯罪。女朋友未成年怀孕了男朋友不管犯法吗犯法的,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可以凭证据,起诉对方支付孩子生下的抚养费或者流产的营养费、医疗费。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
    2023-07-07
    87人看过
  • 道德与法律不能混淆
    道德的问题交给道德,法律的问题交给法律,混淆法律与道德会造成审判活动的不确定性。遗嘱人有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并不说鼓励他“包二奶”。对于“包二奶”的行为,在道德上可以去谴责,但是不可拿法律去干预他合法处理自己私有财产的权利,也不能剥夺“二奶”受赠的权利。混淆法律与道德会造成审判活动的不确定性,将法官个人的意志变成法律。法律原则可以朝符合道德规范的方面去解释,适用基本原则的法院是有级别的限制,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做这种解释,但是作为基层法官,无权做这种解释。赠遗并未侵犯社会公共利益,为维护社会公德适用公序良俗原则的说法不可取。虽然法律原则可以依据个案适用原则在案件审理中进行适用,但适用是有严格限制的。社会公德,顾名思义是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婚外同居是违背了公序良俗,但赠遗并没有侵犯了社会利益,只是触犯了其配偶的利益。法官基于维护社会公德的考虑,弃用遗嘱法的规定而适用公序良俗原
    2023-05-01
    339人看过
  • 道德与法律界限辨析
    法律与道德的交叉与渗透,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立法选择:道德与法律边界上的进退两难法律与道德的边界难以说清,却又泾渭分明。本着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不处罚的原则,骗取社会福利的行为至今仍游走于道德与法律边界。同时,法学界的学者们对骗取社会福利入罪的提议,各持不同态度。尽管没有一致的观点,毕竟对于此类社会异化行为的关注已然展开,越是社会陷入制度缺陷与
    2023-07-08
    218人看过
  • 法律与道德的不同点
    一、法律与道德的不同点法律与道德的不同点是:1.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内容则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于人们的言行上。3.体系结构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道德虽然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样的严谨的结构体系。4.推行的力量不同。法律当然主要是靠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道德则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维护。5.制裁的方式不同。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硬约束;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二、法律的渊源法律的渊源包括:以宪法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经济特区的
    2023-04-25
    332人看过
  • 剽窃行为的道德教育与法制建设
    剽窃他人作品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权利,剽窃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的行为。需要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没收违法所得,根据侵权行为的具体情况处以罚款,侵犯著作权情节严重的,将要被追究刑事责任。什么情况下构成抄袭和剽窃著作权法所称抄袭、剽窃,是同一概念,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抄袭侵权与其他侵权行为一样,需具备四个要件:第一,行为具有违法性;第二,有损害的客观事实存在;第三,和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第四,行为人有过错。由于抄袭物需发表才产生侵权后果,即有损害的客观事实,所以通常在认定抄袭时都指已经发表的抄袭物。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应是,抄袭指将他人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窃为己有发表。《著作权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二
    2023-07-06
    52人看过
  • 遏制舌尖上的犯罪
    导语: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2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的解释。其中,关于刑法第341条、第312条的解释规定,知道或应当知道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为食用或其他目的而非法购买的,属非法收购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副主任介绍,关于这条立法解释有个背景,即党的十八大专门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非常突出的地位,但事实上一些地方食用野生动物,尤其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现象还比较猖獗,这既是一种社会陋习,同时又是违法猎杀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一个推手。所以根据这种形势,也根据刑法的规定,有必要明确对其中的一些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社会行为起到引领和规范作用。他指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从法律解释的角度讲,刑法规定了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犯罪,明知是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而买来吃或者买来用的,在性质上与非法收购是相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此次
    2023-06-11
    205人看过
  • 加强法制教育遏制西部毒品犯罪
    2004年6月26日是第17个国际禁毒日,“抵制毒品,参与禁毒”是今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由于毒品的蔓延不仅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而且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禁毒工作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专属行为,而且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毒品问题,支持禁毒事业。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分析了一年多来审理的涉毒案件特点,提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使西部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尽快脱贫,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法制宣传有效遏制毒品犯罪的观点。综观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近年来审理的涉毒案件,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涉案毒品数量大,案犯逐利动机明显,犯罪获利惊人。近年来北京一中院审理的涉毒案件中,共涉毒品海洛因21576.38克,甲基安非他明31.17克,可待因490克。最为典型的是,甘肃籍女子马秀琴、张尕娘贩卖毒品案,涉案毒品高达13300克,是建国以来京城最大的贩毒案。32岁的马秀琴负责一个特大
    2023-06-11
    448人看过
  •  防卫与避险:法律与道德的权衡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有以下区别:正当防卫的防卫行为与避险行为在法律上的责任不同,正当防卫中危害的来源是行为人所实施的不法侵害行为,紧急避险中危害的来源还可以是自然原因;行为指向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身,紧急避险是针对第三者的利益。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有以下区别:1.引起危害的原因不同。2.防卫行为与避险行为在法律上的责任不同。正当防卫中危害的来源是行为人所实施的不法侵害行为,紧急避险中危害的来源还可以是自然原因;2、行为指向的对象不同。正当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身,紧急避险是针对第三者的利益。 正 当 防 卫 与 紧 急 避 险 区 别 : 行 为 指 向 的 对 象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是两个法律概念,它们在行为指向的对象上存在区别。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而紧急避险
    2023-09-03
    463人看过
  • 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底线的规则与道德的底线;
    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是正确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
    2023-07-13
    367人看过
  • 替考判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组织替考要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组织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比如高考,司法考试,教师职业资格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构成犯罪的,一般为三年一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三到七年;一种是组织非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构成违法。如雅思,托福考试,小学生初中考试,可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替考判刑吗代替国家考试的,成立代替考试罪,是否判刑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确定。代替考试罪是行为犯。即,只要实施了代替国家考试的行为,就成立代替考试罪。对于何为国家考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了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该解释第七条规定了可不起诉或者免于刑事处罚、宣告缓刑、不以犯罪论处的情况。因此,大家绝对不可以代替考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
    2023-07-01
    299人看过
  • "小三行为如何定性——兼议法律与道德"
    小三破坏别人家庭,没有对破坏的家庭中一方进行人身伤害或其他触犯法律的行为,法律是不会追究。在我国法律中没有明确提出做小三破坏别人家庭犯法的规定。只有道德上的谴责。如果小三不是犯重婚罪,拥有两个结婚证,在法律中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小三”等5主因引家庭暴力应建施暴者训诫机构去年,我省(陕西)各级妇联接到家庭暴力投诉达到了1495件次,平均每天都能接到超过4起的投诉。昨日,省妇联在“三八维权周”活动上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去年家庭暴力投诉近1500件数据:据省妇联昨日公布信访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妇联系统共受理各类投诉9053件次。其中婚姻家庭类的投诉达到了5305件次,占信访总量的58.6%,而家庭暴力投诉达到了1495件次,占婚姻家庭权益类投诉的28.2%。而且恶性家庭暴力案件对妇女造成的伤害、伤残甚至死亡案件的投诉有所上升,令人触目惊心。在西安市,去年家庭暴力投诉的数量在各类投诉
    2023-07-08
    35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死刑
    词条

    死刑也称为极刑、处决、生命刑。指行刑者基于法律所赋予的权力,结束一个犯人的生命,执行死刑的方式采用枪决和注射等方法执行。 采用枪决方法执行死刑,人民法院有条件执行的,应交付司法警察执行;没有条件执行的;可交付武装警察执行。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 更多>

    #死刑
    相关咨询
    • 从严遏制非法拒禁犯罪会判几年刑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16
      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非法拘禁人数、次数、拘禁时间、致人伤害的后果等其他影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增加相应的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1)非法拘禁时间满二十四小时的,可以增加一个月至二个月刑期;每增加十二小时,可以增加一个月至二个月刑期; (2)被害人每增加一人,可以增加三个月至六个月刑期。
    •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湖南在线咨询 2021-10-28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1、社会条件不同。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无论是成文法还是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道德内容主要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在人们的言行中。3、系统结构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阶级和效力。道德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区别,但没有法律那样严格的结构体系。
    • 遏制减少行政复议措施
      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02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 (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二)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三)扣押财物; (四)冻结存款、汇款; (五)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 为什么要立法进行道德和法律制定?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16
      道德与法律个人认为:立法规定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一种意义是:当某一种美德、道德、良知、秩序成为社会民众呼吁上升为公众遵守的规则秩序时,立法把这种道德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让大家遵守。另一种意义是:当某一种道德底线被越来越多的人漠视、忽视、突破、践踏的时候,为了保障这种道德底线的继续存在,立法进行明确某底线不可逾越。子女孝顺父母、常回家看看,是每个家庭子女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工作状况、个人感情来决定的
    • 道德与道德的关系, 合理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2-25
      伦理是我们自身与外界各方面关系的应有状态和规范。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维系并发生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且由法院适用,并由国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不是法律,但法律却可以说是道德规范。道德与法律都具有时代特征,现今的法律就是对道德的进一步规范,也就是说现在的法律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广义性与狭义性的关系。伦理主要是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