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微信”犯罪不要轻信陌生人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02:30:12 263 人看过

微信是一款可通过网络即时群聊的手机软件。据最新公布数据,微信用户已超过5000万,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已成为不法分子的犯罪目标。

用过微信的人都知道,这个工具可以寻找千米之内也在使用微信的人,同时还可以通过漂流瓶和摇一摇这两项功能认识更多的陌生人,这为陌生人间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结识和交流的平台,但同时也给部分用户,特别是女性用户带来烦恼,甚至是对其人身、财产造成威胁。绝大部分用户对此缺少警惕性,很难发现其潜在的犯罪危机。不法分子利用微信作为新型的犯罪工具,搭讪附近陌生人,从中寻找作案对象,再通过网络聊天骗取信任后邀请受害人见面,伺机实施诈骗、抢劫、强奸犯罪。

利用微信犯罪:

1.微信成诈骗、盗窃工具。

2月初,23岁的陈姑娘通过微信聊天,搭识一名自称是萧山人的傅某,2月11日,两人约好在萧山某酒店见面。进房后,傅某趁陈姑娘洗澡时,盗走了一只价值4000元的苹果手机。

2月3日晚,犯罪嫌疑人汪某与17岁的戴姑娘通过微信相识后,两人相约在戴姑娘家楼下见面。那天深夜11点,他们如约见面,并在一楼楼梯口聊天。一直聊到凌晨3点多,汪某趁姑娘不备,偷走了她包里的一部手机后溜走。

2.男子用手机微信搭讪女大学生,犯下6起强奸案。

2011年12月,宁波市鄞州区一个男子通过手机微信搭讪高教园区的女大学生,以散步、看电影、吃饭为由,将女孩骗至公园、停车场等处实施强暴,先后犯下6起强奸案。

3.利用手机微信实施麻醉抢劫。

2011年9月,周某在杭州游玩时别人在微信中加其为好友,双方交流后成为朋友。11月份,好友说他在金华要与周某见面。小周一个人在路边等候对方时,突然有人从后面在她脖子上扎了一针。小周回头看见一年轻男子手上有个针筒走向马路对面,稍候,小周开始头晕。好友来之后让小周上其车。小周要去医院救治,但对方问小周的住处在哪,要送其回住处休息。车辆行驶途中,小周看到一个超市,趁车速较慢时跳下去跑到店里救助,后晕倒在地。第二天,小周给那个微信好友打了电话,询问对方住处的时候,对方支支吾吾的不肯说。

微信犯罪分析:

犯罪人数:多为青壮年,年纪较轻,思想前卫。犯罪对象:选择年轻、单身女性。犯罪手段:利用微信邀请受害人见面,伺机对受害人实施犯罪。犯罪类型:多为侵财类案件,部分为强奸、猥亵案件。犯罪特征:作案成本低。犯罪分子只要有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安装上微信软件即可预谋实施犯罪,易于寻找作案目标。使用他人信息或虚假身份信息注册微信,即可与受害人直接接触,作案后不会留下个人真实身份信息,公安机关也难以查证。

在此,警方提醒广大微信用户,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往往使得信息不透明,现在网络个人用户注册仍以非实名制为主。网友在网上交友务必要保持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同时,与陌生人、网友约会见面,要有防范意识。不要单独前往,对于对方提出来的借手机、借钱这些条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如果遇到不法侵害,要及时报警。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0日 10:1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实名制相关文章
  • 警惕街头扫码送礼品,不要轻易泄露身份信息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达,隐私越加容易被泄露,大家一定要小心注意自己个人信息的使用。现在社会上有几伙骗子,让60岁以下,18岁以上拿着身份证,手机号,在录个点头的视频,就可以领奶,矿泉水,就可以领一壶油或者一个充电宝,其实这是有可能是一种诈骗方式。普法教育:最近河南多地出现诈骗案件,一群人在商场门前,要求你手持身份证和手机号码,录一段点头视频,然后送你一箱牛奶或者其他一百元左右东西,说是他们搞活动。其实是借机窃取了的支付宝、淘宝、微信、QQ等信息,用你的身份证、头像等实施不发行为。温馨提示:近期有青年男女摆摊,扫码送什么东西啊,那是XXX宝搞得活动,目的是套取你的个人信息【通过扫码得到你的个人信息,然后做人头贷。用你的信息抵押贷款,但如果发生不良贷款记录将产生在你的名下,他不受任何影响】,请不要贪便宜泄露自己的个人银行信息,以免摊上债务纠纷。应该在市区其他地也设有摊点,提醒大家请别上当哦。律师提
    2023-04-27
    463人看过
  • 1万多万元个人信息被盗用,警惕侵犯罪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侵犯个人信息罪的标准侵犯个人信息罪的标准:1、客体要件,侵犯个人信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2、客观要件,侵犯个人信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窃取、收买等方法大肆收集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3、主体要件,侵犯个人信息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要件,侵犯个人信息罪在主观上为故意。侵犯个人信息罪的量刑标准,具体如下: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2023-07-18
    280人看过
  • 收陌生人的钱算犯罪吗
    不犯罪,但是是不当得利要返还。一、不当得利的刑事责任是什么不当得利不涉及刑事责任。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不当得利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就在不当得利人与利益所有人(受害人)之间产生了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即利益所有人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不应得的利益,不当得利者有义务返还。二、退款成功货不退犯法吗退款成功货不退不犯法,属于不当得利,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依据,有损于他人而取得利益。不当得利的法律事实发生以后,就在不当得利人与利益所有人(受害人)之间产生了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即利益所有人有权请求不当得利人返还不应得的利益,不当得利者有义务返还。三、捡到东西不还构成什么行为,是犯罪吗1、构成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有返还的义务,如果不当得利人拒不返还不当得利,且数额较大时有可能构成侵占罪。如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2、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
    2023-03-22
    283人看过
  • 要陌生人发钱犯法吗
    一、要陌生人发钱犯法吗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应当立案。诈骗罪是数额犯,行为人采用诈骗的方式骗取公私财物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才能构成诈骗罪,予以立案追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诈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2)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3)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
    2023-03-23
    454人看过
  • 保护个人信息警惕身边洗钱陷阱不要轻易出借身份证
    出借身份证或银行卡给他人,就可能为犯罪分子洗钱提供帮助。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提醒,当前各类洗钱活动屡见不鲜,广大公众要增强反洗钱意识,防止被犯罪分子利用,警惕身边的洗钱陷阱。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洗钱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方法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犯罪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提醒,以下几类行为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洗钱活动:租借身份证、出售出租账户和银行卡、帮他人转账取现、帮助他人处理犯罪所得等。个人身份证应妥善保管很多洗钱案件侦破后,警方都发现洗钱犯罪分子利用亲属、朋友或其他人的身份证开立很多银行账户或银行卡,完成复杂的转账、汇款或提现,达到掩饰隐瞒犯罪收益的目的。为成他人之美或贪图小利而出租出借自己的身份证件,很可能产生以下后果:协助他人完成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他人借用你的名义从事犯罪活动;成为他人金融诈骗活动的替罪羊;自己诚信状况
    2023-04-24
    163人看过
  • 电信诈骗不分国界,国外也要警惕!
    国外的电信诈骗回国了就没事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国外的电信诈骗仍然会按照诈骗罪处罚。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任何违法行为,只要被公安机关查到,都会按照法律处罚,不要有侥幸心理。电信诈骗犯押回国如何处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
    2023-07-04
    412人看过
  • 发生车祸轻微刮蹭需不需要报警?
    车辆发生轻微刮蹭是否报交警看双方意愿。双方可以私下协商处理,如果协商不妥,双方都不满意,可以选择报警处理,轻微的刮蹭面积不大,可以直接让对方根据刮蹭的面积赔偿,不需要报警走保险处理。如果双方协商不和谐,而且还出现了很大的分歧,那么还是建议大家报警处理,交警到现场划分责任,该是谁的责任谁就走保险,报警处理有个好处就是交警根据实际情况判定谁的责任,双方都是认可的,该怎么处理按照流程来就可以。出现刮蹭事故,只要人员无伤亡的情况下,是可以根据事故双方相互协商处理。轻微损伤的交通事故报交警吗交通事故中车辆轻微损伤但是对交通事故责任有争议的话也需要报警,除非双方对交通事故的责任没有任何的争议,可以在撤离现场之后自行协商解决,一般有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不管对交通事故的责任有没有争议都应该报警。出现下列情形的交通事故必须马上报警:1、机动车无号牌、无检验合格标志、无保险标志的;2、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
    2023-07-05
    497人看过
  • 微信骂人犯法吗可以报警吗
    微信骂人是否犯法以及能否报警,要依据骂人的情节而定,如果情节严重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公安机管可以立案。我国法律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微信骂人派出所受理吗微信骂人,如果达到治安管理处罚标准的或是涉嫌犯罪的,派出所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相关法律具体如下:1、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2、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3、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4、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2023-08-01
    318人看过
  • 轻伤致人轻微伤这样算不算犯罪?
    故意伤害致人轻微伤,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三个轻微伤构成刑事责任吗三个轻微伤不构成刑事责任,一般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多次殴打、伤害他人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二、轻微伤可以报故意伤害罪吗被打成轻微伤一般不可以起诉故意伤害罪,因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一般要导致他人轻伤以上后果。但打人致人轻微伤的,可以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三、故意伤害致人轻微伤处罚什么标准故意伤害致人轻微伤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根据《刑法
    2023-03-16
    316人看过
  • 微信上的威胁犯罪是否需要警方介入?
    微信上的威胁只是一般的恐吓威胁的,不构成犯罪,但是可以报警,威胁的不法分子必须接受治安管理处罚。微信上的威胁属于发送恐吓信息的一种,恐吓时索要财物,有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威胁信息还可能触犯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微信被骗了咋报警微信被骗可以拨打110报警,也可以直接去公安机关报警。如果被骗金额达到3000元以上,就构成诈骗罪,应当立案追诉。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1、《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1)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2)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3)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4)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
    2023-07-05
    450人看过
  •  见死不救的陌生人是否犯法?
    近日发生了一起见死不救引发的争议。有人认为见死不救不犯法,因为没有间接关系,所以没有义务必须施救。然而,法律不会对此置评。但是,如果当班的医生或警察在职务上或业务上有特定义务对陷入危难中的公民的人身安全有救助的义务,拒绝进行救助导致死亡,则有可能构成故意杀人。因此,我们应该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要勇敢地伸出援手。见死不救不犯法,看到陌生人落水没有施救,因为两者之间没有间接关系,所以没有义务必须施救,也不会获罪。对于个别人只看热闹不施救,法律不会惩罚,但应该受到道德谴责。有这样一种情况也会被判间接故意杀人,例如在当班的医生和警察,本该对陷入危难中的公民的人身安全有救助的义务。但如果医生或者警察拒绝进行救助,见死不救造成死亡,也有可能构成故意杀人,“当班的警察、医生,就是法律所规定的,‘在职务上或业务上,有特定义务的人员’。”如果死者与见死不救者有关系,此人就有义务对对方进行
    2023-11-14
    419人看过
  •  警惕未成年人消费犯罪风险
    该内容表明未成年人消费诱导不构成违法行为,但若诱导未成年人消费数额巨大,则属于违法行为。教唆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因此,未成年人消费诱导存在一定的风险,家长和商家需要谨慎对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未成年人消费诱导一般不构成违法行为,只要商品或服务是在未成年人承受范围内且符合合理需求,例如引导未成年人购买文具、书籍或适度低价的玩具等商品,就不属于违法行为。但如果诱导未成年人消费数额巨大的,则属于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行为人作为教唆犯,需要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未 成 年 人 消 费 诱 导 是 否 违 法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其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法律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根据该法规定,未成年人不得从事一些特定的民事活动,其中包括购买烟、酒、彩票等投奖活动。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也对未成年人消费诱导行为进行了规范。该法
    2023-09-08
    104人看过
  • 微信上的威胁犯罪构成报警吗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微信是被别人威胁;情节严重可能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相关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六十六条公安机关对于公民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的;都应当立即接受;问明情况;并制作笔录;经核对无误后;由扭送人、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自动投案人签名、捺指印。必要时;应当录音或者录像。第一百六十七条公安机关对扭送人、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自动投案人提供的有关证据材料等应当登记;制作接受证据材料清单;并由扭送人、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自动投案人签名。必要时;应当拍照或者录音、录像;并妥善保管。第一百七十五条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
    2023-06-12
    248人看过
  • 警惕“人大代表”成为罪犯保护伞
    众所周知,人大代表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制下具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权。因此,一些违法犯罪者也将当选人大代表当作逃避法律制裁的保护伞,并且已屡见不鲜:今年3月10日,在审议两高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林学院环境科技学院教授徐秋芳将山东东营垦利县的李新发偷盗鑫富药业商业秘密一案,抖搂到两会上来。据徐秋芳介绍,2005年12月,李新发派人到浙江临安,结识了鑫富药业几名员工,在利益诱导下,这几名员工利用上班机会,多次将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设备分布图、工艺流程图等核心技术秘密,采用直接交与、邮寄等方式,提供给山东方,从中收取好处费26万余元。2007年10月24日,嫌犯李新发被上公安部网追逃,没想到11月18日,他却被补选为山东垦利县人大代表。一个月后,又被增选为东营市人大代表。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原任沈阳嘉阳集团董事长、黑社会团伙头目刘涌,该团伙以打、砸、砍、杀等暴力手段滥伤无辜,暴敛钱财,作案47起
    2023-04-24
    482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实名制
    相关咨询
    • 微信转给陌生人钱不还会怎么样
      福建在线咨询 2023-06-17
      如有对方身份证及地址信息的,可以起诉,要求对方返还,借款纠纷一般可以在原告的经常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进行起诉,主张对方返还欠款
    • 微信被别人冒充和陌生人聊天算犯法吗
      天津在线咨询 2023-07-24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微信冒充他人后,如果冒充人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的,被冒充人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 预防警惕疫情发生怎么认定是虚假信息类犯罪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9-01
      行为人编造虚假信息以后向特定对象散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虚假信息罪;行为人编造虚假信息以后向不特定对象散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 被陌生人微信恶意诽谤怎么办?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07
      一、微信诽谤法律职责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限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侵害名誉权在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对他人进行侮辱和诽谤。侮辱主要是指用话语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做法,如在公开场合对他人辱骂、嘲讽、使他人蒙受耻辱等;诽谤主要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捏造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做法,如毫无根据地捏造、
    • 被陌生人强制殴打致轻微伤要不要告对方赔偿
      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24
      1、如果构成轻伤或轻伤以上,打人者就涉嫌故意伤害罪,依法应被追究刑事责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2、如果伤情鉴定为轻微伤,只能要求民事赔偿,受害者可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人身损害赔偿;同时可以要求给予行政处罚。3、公安机关立案后,受害者还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当然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要求人身损害赔偿。4、人身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