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强制执行救济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2-11-15 15:36:38 117 人看过

执行救济是指执行当事人或第三人因执行机构的违法或失当执行而致其程序权利或实体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上给予其救济的制度。

在我国,执行救济主要包括:案外人异议和执行回转。国外的执行救济主要包括: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

(一)我国现行执行救济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与执行救济相关的规定主要是两项,一是第208条规定的执行异议,另一是第214条规定的执行回转。

1.执行异议

执行异议,又称为案外人异议,是指在执行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之全部或一部主张权利,向执行法院提出的异议。执行异议解决的问题是执行标的权利归属问题,属于实体问题而非执行程序问题。执行异议是案外人维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手段或制度,所以执行异议属于执行救济的范畴。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案外人一般应以书面形式提出执行异议,同时应当符合下列主要条件:

(1)提出执行异议的时间应当是在执行过程中,即执行程序开始后至执行结束时。执行程序尚未开始,不可能发生因强制执行而损害案外人权利,而执行程序结束后,允许案外人提出异议已无意义。

(2)有权提出执行异议的主体只限于案外人。案外人是指执行案件当事人以外的因执行行为而认为自己权利受到侵害的第三人。如果执行案件的当事人对执行标的重新主张债权,在我国现行制度中则应按再审程序或其他途径去变更或者撤销执行根据,而不能提出执行异议。

(3)异议的理由应是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之全部或一部拥有所有权或者其他足以排除执行的权利(如典权、质权、抵押权、留置权、地上权等)。这是因为执行异议制度的目的就在于让那些认为因执行行为而致自己实体权益遭受侵害的案外人能够获得司法救济。

执行实务中,执行员审查执行异议的方式一般以书面审查为主,也有以召开听证会的方式进行审查。审查期间,可以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保全措施,但不得进行处分,正在实施的处分措施应当停止。经过审查,认为案外人的异议缺乏事实,法律上的依据,不足以证明其对执行标的享有实体债权,即可以裁定驳回其异议,继续执行。

执行员经审查认为案外人的异议成立的,报经院长批准,停止对该标的物的执行。如果执行的财产是上级法院裁定保全的财产,则需报经上级法院批准。已经采取的执行措施应当裁定立即解除或撤销,并将该标的物交还案外人。

对案外人提出的异议一时难以确定是否成立,案外人已提供确实有效的担保的,可以解除查封、扣押措施。执行债权人提供确实有效的担保的,可以继续执行。因提供担保而解除查封扣押或继续执行有错误,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裁定以担保的财产予以赔偿。

2.执行回转

执行回转是指执行完毕后,因原执行根据被撤销,而由法院采取强制措施,将已被执行的财产交还原执行债务人,恢复到原执行程序开始前状况的一种制度。执行完毕后,原执行根据因确有错误而被依法撤销,从而已进行的执行为无效执行,原债权人依该执行根据所取得的财产便属不当得利。执行回转制度的实质是再执行,其目的在于维护原执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14条规定,执行回转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对原执行根据已执行完毕。既然执行回转是再执行,那就必须是对原执行根据已经执行完毕。

(2)原执行根据被依法撤销。

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一是作为执行根据的法院判决、裁定、调解书依审判监督程序被撤销;

二是作为执行根据的其他法律文书,如公证债权文书等,被原制作机关依法撤销;

三是作为执行根据的仲裁裁决书被法院撤销的(《仲裁法》第五十八条)。

(3)执行回转须有新的执行根据。新的执行根据必须是对原执行根据的明确否定,并就执行当事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重新予以确定。同时,法院应当根据新的执行根据,做出执行回转的裁定。

(4)原执行债权人不主动履行新的执行根据和执行回转的裁定。只有原执行债权人不按照新的执行根据和执行回转的裁定将其依据原执行根据取得的财产及其孳息,主动返还原执行债务人,法院才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进行执行回转。

执行回转应重新立案,其具体程序适用执行程序的有关规定。不过,在执行回转中,执行债权人是原执行债务人,执行债务人则是原执行债权人。执行回转时,已执行的标的物系特定物的,应当退还原物,不能退还原物的,可以折价抵偿。如果需返还的财产有孳息的,应一并返还。

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执行根据因法定原因(如再审)而丧失效力的,若该执行根据的执行程序已经终结,则无从撤销已为的执行处分。非另有执行根据,不能恢复到执行前原状。原债务人若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只得提起给付返还或损害赔偿之诉以获得执行根据。这种做法在程序上虽较为严谨,但使原债务人增加了讼累,而我国执行回转则可减轻执行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二)西方国家执行救济制度

西方国家的民事强制执行法中,存在着两种执行救济方式:一是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其方法有提出执行异议等;二是实体上的执行救济,其方法有提出异议之诉等。对于一些特殊事件中的执行异议和异议之诉,比如参与分配中的对分配表的异议和参与分配异议之诉等,已在上文有所阐释。在此就程序上和实体上执行救济方式的一般原理予以介绍。

1.程序上的执行救济

程序上的执行救济,主要包括执行异议,是指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机构的执行行为在程序上违法,在执行程序终止前,提请执行法院纠正其违法或者不当的执行行为。

提出执行异议的主体有二:

(1)执行当事人,包括执行债权人和执行债务人;

(2)执行当事人以外的利害关系人,即执行当事人以外的因违法执行行为而受到侵害的人,比如误将第三人的财产查封、扣押时,该第三人即为利害关系人。但是仅有事实上的利害关系的人,不包括在内,如企业被依法拍卖,其职员不得以失业为由提出执行异议。有观点认为,对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有代位权的债权人的也可为异议主体,但是日本学术界和实务上的通说持否定观点。

笔者认为,执行机构的执行行为在程序上违法,将造成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财产减少而可能危及其债权人债权的实现,在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不提出执行异议时,其债权人可行使代位权提出执行异议。

提出执行异议的具体事由主要有:以无民事强制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进行执行的;未遵守法定执行时间的;执行管辖错误的;执行机构应适时发出执行命令而没适时发出的;依法公告而没有公告的;实施违法或错误的执行措施或方法的;无法定原因而裁定执行中止或暂缓执行的;对执行根据效力不及的人实施强制执行的;超过执行根据的范围而进行执行的;卖得价金已足以满足债权及支付执行费用而执行机关仍不停止拍卖的;拍卖不动产,买受人已缴足价金而执行法院迟延发给债权移转证书及其他书据的;等。总之,凡执行机构违反法定执行程序规定而实施执行的,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均可提出执行异议。请求执行法院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也可以请求执行法院变更或撤销其违法的执行行为。

提起执行异议应当在强制执行程序终结之前。若执行异议针对的是整体执行程序,比如针对“以无民事强制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进行执行”,则须在整体执行程序终结之前提起异议。若执行异议针对的是个别具体的执行程序,比如针对“执行法院查封某项财产违反程序”,则须在该查封程序终结之前提起异议。

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提出执行异议,仅表明他们对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在程序上的异议。因此,执行异议应由执行法院来处理(属于专属管辖),并且不适用争讼程序。执行法院认为异议合法的,裁定对原执行行为予以更正;认为异议不合法的,裁定驳回异议。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驳回异议的裁定不服的,可提出抗告。抗告人不限于提起执行异议的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于裁定有法律利害关系的相对人也可提出抗告。

2.实体上的执行救济

实体上的执行救济,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案外人)对于执行根据所确定的实体债权债务或者执行标的物存有争议,在执行程序终止前,请求执行法院解决该争议。其主要救济方式是提起执行异议之诉,可分为债务人异议之诉和第三人异议之诉。由于实体上的执行救济本质上属于民事债权债务的争议,所以对该争议的解决必须通过争讼程序予以解决。

债务人异议之诉和第三人异议之诉都是为了保护债务人和第三人自己的合法实体权益。但是两者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前者是以排除执行根据的执行力为目的,即债务人主张有足以排除执行的原因而请求不予执行或撤销已执行部分,而后者系以排除特定执行标的物的执行为目的,即第三人主张就执行标的物有排除执行的权利,请求不执行该标的物或回复该标的物的原状。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提起异议之诉首先应当具备起诉的一般要件,若要获得本案判决除了应当具备一般诉讼要件之外,还得具备一些特殊诉讼要件。这些特殊诉讼要件主要有:

(1)必须符合执行异议之诉的适用范围。债务人对以财产和行为为执行客体的执行根据均可提起异议之诉,但是第三人仅能对以财产为执行客体的执行根据提起异议之诉。债务人对于假执行的执行根据仅能以上诉方式声明不服而不得提起异议之诉;债务人对于假扣押和假处分的执行根据,可以利用本案诉讼驳回假扣押和假处分的申请、在假扣押和假处分的原因消灭时可请求撤销之,所以无须提起异议之诉。但是,由于第三人并不存在于本案诉讼中,对于假执行、假扣押和假处分没有债务人的救济方式和机会,所以允许第三人对假执行、假扣押和假处分提出执行异议之诉。

(2)当事人适格。债务人异议之诉和第三人异议之诉的当事人也包括实质的正当当事人和形式的正当当事人。债务人异议之诉是债务人对债权人提起之诉,因而其原告应当是执行债务人,被告应当是执行债权人。第三人异议之诉的原告是执行当事人以外的就执行标的物有足以排除执行的债权的第三人,即执行根据效力所不及的人,除第三人本人外,还包括法律规定为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的其他人(即为形式的正当当事人),被告是执行根据所载的债权人或其实体债权债务继受人,还包括参与分配的债权人。若执行债务人否认第三人的债权的,也可作为被告,但是仅以执行债务人为被告的则不是第三人异议之诉。

(3)具备法定的事由。提起债务人异议之诉,须有消灭或妨碍执行债权人请求权的事由,比如债务人对债权人债权的全部或一部已清偿、提存、抵销、和解;债务人对债权人债权行使撤销权或解除权的;债权人债权请求权的诉讼时效届满;债务人对债权人债权合法延期清偿;债务人拥有同时履行抗辩权;债务人对债权人的请求标的物行使留置权;等。提起第三人异议之诉,须是第三人对执行标的物有足以排除执行的权利,例如第三人对执行标的物拥有所有权(包括共有权)或者其他足以阻止执行的权利(如在执行标的物上,第三人拥有典权、质权、抵押权、留置权、地上权等)。债务人提起异议之诉的事由须发生在执行根据成立之后,这是因为执行根据成立前,若异议的事由存在,则债务人可通过上诉或其他方法阻止执行根据成立,从而获得救济。但是,第三人提起异议之诉的事由,在时间上无此限制。

(4)须在执行程序终结之前提起。执行异议之诉是以通过撤销或变更执行根据达到维护实体权益为目的,因此,执行异议之诉须在执行程序终结之前提起,方可达到执行异议之诉的目的。此处执行程序终结是指针对执行根据的执行程序全部终结。

债务人或第三人是否必须在执行开始之后才可提起异议之诉呢?笔者赞同通说,即在执行根据成立后,就可提起,无须待到执行开始之后。

债务人和第三人提起异议之诉,基于维护执行债权人的考虑,原则上不停止执行。然而,法院认为必要的(比如,继续执行将导致若债务人或第三人胜诉将不能或难以回复执行等),或者债务人和第三人提供相当的担保,可裁定中止执行。异议之诉因不合法或无理由而被驳回的,执行程序应继续进行。异议之诉有理由的判决确定后,应停止执行并撤销或变更已为的执行。若已为的执行程序已经终结,债务人和第三人则需提起给付返还或损害赔偿之诉以获得另外执行根据,再以此执行根据,请求法院恢复到执行前原状。

执行异议和异议之诉虽都是执行救济方法,但差异亦显明:

(1)异议之诉是一种诉,系就实体法律关系有所主张;执行异议不是诉,仅表明对执行机构的执行行为提出程序上的异议。

(2)异议之诉应由审判庭适用通常的争讼程序来解决;执行异议则由执行机构来处理,不得适用通常的争讼程序。

(3)异议之诉是由债务人或第三人提起;执行异议除债务人、利害关系人(第三人)外,还可由债权人提起。

3.其他救济方式

在执行当事人和第三人无法通过上述执行异议和异议之诉请求救济,而实需救济时则需另辟救济方式或途径。在此,仅择要者介绍如下:

(1)优先受偿之诉。对于执行标的物拥有法定优先权(比如担保物权等)的债权人,在执行法院对执行标的物进行执行时,可以利用参与分配程序,主张优先受偿。如果其他执行债权人或债务人对此法定优先权有不同意见,拥有法定优先权的债权人就可提起优先受偿之诉。比如,《德国民事诉讼法》第805条中规定,未占有物的第三人不得根据质权或优先权对该物的扣押提出异议,但该第三人可以用诉讼的方式,不问其债权到期与否,提起就卖得的价金优先受偿的请求。此项诉讼应向执行法院提起,如诉讼标的不属初级法院管辖时,向管辖执行法院所在地区的州法院提起。此项诉讼如以债权人与债务人为被告时,债权人与债务人视为共同被告。请求经释明后,法院应命令将卖得的价金提存。

(2)损害赔偿或返还不当得利之诉。执行债权人故意或过失利用强制执行加害执行债务人或第三人,或者从执行债务人或第三人处摄取不当利益,即以合法手段实现非法目的,比如执行债权人明知其执行根据中的实体请求权已经消灭而仍然请求法院强制执行的、执行债权人故意蒙骗法院而就第三人的财产请求强制执行,执行债务人或第三人未能及时提起异议之诉而执行程序已经终结的,执行债务人或第三人有权对执行债权人提起损害赔偿或返还不当得利之诉。

(3)请求国家损害赔偿。如果执行法院及其职务人员故意或过失违法执行,给执行当事人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害的,有权依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请求国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当然,受害者获得的国家赔偿和民事赔偿不得超出其损失。

三、我国执行救济制度完善

我国现行执行救济制度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有:首先,没有规定程序上的执行救济制度,以致于一方面对于程序上违法或不当的执行无从规制,另一方面不能保护执行当事人及第三人在执行中的合法权益;其次,对于债务人的实体上执行救济没作丝毫规定;再次,在实体上的执行救济制度方面,纵有案外人异议制度,其本身也存在着重大局限。

实际上,我国的案外人异议制度是以裁定解决实体法争议。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的规定,提出执行异议的事由必须是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之全部或一部主张实体权利。对此异议,执行员可依法裁定驳回,也可裁定中止执行。

以裁定解决实体债权的作法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首先执行机构的任务是执行法律文书,执行员只能就案外人对于执行程序事项的异议做出裁定,无权就案外人的实体主张做出裁判。其次,以裁定解决实体债权无异于剥夺了案外人的诉权,案外人无法通过辩论程序请求法院做出利己判决。实际上,是以一裁代替了一审、二审和再审。以裁定解决实体债权并不是简化程序的有效途径。程序的简化须以不损害案外人利益为前提。总之,案外人异议制度存在着严重缺陷,不能给案外人提供充足的救济。

因此,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应当赋予执行当事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充分的救济手段。我国必须借鉴国外的合理作法,建立健全程序上和实体上的执行救济制度。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1日 03:4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强制执行期间能否申请破产救济
    一、强制执行期间能否申请破产救济强制执行期间可以申请破产。法人企业出现破产的情形时,就可以申请破产。如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第七条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情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依法负有清算责任的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二、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利息如何计算具体情况要根据判决书上说明,利息还需要加上同期贷款基准率一同计算,具体计算
    2023-06-01
    156人看过
  • 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民事强制执行中的运用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自美国法院首创以来,已为西方许多国吸纳并运用于司法实践。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司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因此,许多带有规律性的“公司问题”随之出现且愈演愈烈,特别是利用公司人格独立一有限责任制度规避法律、逃避执行的现象尤为突出,成为当前“执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拟就民事强制执行中借鉴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解决利用公司人格独立逃避债务问题进行探讨,与同行商榷。?一、对公司人格独立基础上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一般考察。?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基于滥用公司人格行为而产生的。所谓公司人格,是指公司作为法人所具有的类似于自然人的独立主体资格。其制度价值主要是通过有限责任制度的积极意义体现出来。它意味着公司责任的不可转换性、股东责任的受限制性、而不是清偿债务的公司财产的有限性和特定性。亦即有限责任制度的“有限”只是针对股东而言的。?公司人格具有
    2023-06-12
    381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中的先予执行救济
    当事人对该裁定先予执行不服的,可以在5日内申请复议一次(向作出裁定的法院申请复议),人民法院应当在10日内审查,复议不停止原裁定的执行需要先予执行的,还应当满足下列条件:第一,当事人之间事实基本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生产经营的。即当事人之间谁享有权利谁负有义务是明确的。先予执行是预先实现权利人的权利,如果当事人之间谁享有权利谁承担义务不明确,也就无所谓预先实现权利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要求案件的基本事实是清楚的,人民法院根据案情能够判断出谁是权利人以及权利人享有什么性质的权利。就被申请人承担的义务的性质而言,通常是属于给付、返还或赔偿义务的性质。第二,申请人有实现权利的迫切需要。即如果申请人不预先实现有关的权利,则其生活或生产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第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了申请,案件的诉讼请求属于给付之诉。当事人是否因生活或生产的急需而要立即实现有关的权利
    2023-06-14
    455人看过
  • 论行政不作为违法的救济制度
    “行政不作为”是一个在法律等规范性文件中,未有明确文字表示的概念,但在理论界和行政实践中却普遍存在并被认可。本文是对其违法的救济制度所作的论述,以期与读者共鸣,仰或对立法的完善有所帮助。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行政不作为的概述”。在此段落中,笔者简要介绍了行政不作为的定义,并给出国内不同学者对此的不同见解。接着,笔者指出,行政不作为一旦成立,必将形成违法,行政主体就要对其违法侵权的后果承担责任,而与责任相对应的必将是法律的制度。在中国,对行政不作为违法的救济制度有三:(一)行政复议制度(二)司法审查制度(三)行政赔偿制度。第二部分题为“针对行政不作为的行政复议”。首先介绍了行政复议的定义及其重要地位和特点。其次,简要的阐述了国外法律对行政不作为进行行政复议的有关规定。再次,详细的论述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及如何监督实施的。最后,指出现有制度的缺陷,并相应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第三
    2023-06-13
    215人看过
  • 法律规定没申请强制执行如何救济?
    一、法律规定没申请强制执行如何救济?没申请强制执行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够申请救济的,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申请人未在申请期限内申请强制执行的,只能与被执行协商履行法院判决书,向法院申请执行是不受理的。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前款规定的期间,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规定分期履行的,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法律文书未规定履行期间的,从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二、申请强制执行应提供的材料是什么?申请人申请强制执行应提供的材料有:1、强制执行申请书一份。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加盖公章;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由本人在强制执行申请书上签名或捺手印。强制执行申请书不得使用圆珠笔书写,不得使用复印件。2、证明申请人主体资格的材料一份,受委托代为申请强制执行的,一并提供委托代理资料。申请人申请
    2024-01-23
    279人看过
  • 民事强制执行法的执行问题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民法院的民事强制执行工作日趋繁重,涉及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协助执行人、第三人和案外人随权利本位理念的升华而频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主张,亟需相应的公权力予以支持,而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篇(以下简称执行篇)对执行机构的立法授权极其有限,导致执行程序中行使执行权的执行行为常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当前,中国的司法界和法学界强烈要求制定一部民事强制执行法,呼声日高,笔者亦愿意为此效力。强制执行法应明确的权利当今社会的基本概念是公权力,立法的重要功能在于给国家机关授权。笔者认为,体现中国国情的民事强制执行权有六项权能,需要立法予以确立:其一,执行保全查封财产权。为防止债务人在债权人申请执行前转移可执行的财产,参照外国设立判决抵押权的立法例,最高人民法院于2005年5月1日实施的法释(2004)15号《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以下简称《查封
    2023-06-11
    230人看过
  • 民事执行法中拍卖制度之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执行案件数量的急剧增加,执行难问题一直困扰着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制定单独的强制执行法已迫在眉睫。我国对于强制拍卖制度的研究还很不够,这与拍卖在强制执行法中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本文以强制拍卖的性质为基础,对拍卖的法律关系、拍卖的效果、善意第三人的救济等作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对此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关于强制拍卖性质的各种学说及其比较关于强制执行法上拍卖的性质,学界观点不一,众说纷纭,可分为私法说、公法说以及折衷说三种。三种学说对拍卖的法律关系、拍卖的法律效果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一)私法说。私法说的观点在早期民事诉讼法学占统治地位。早期民事诉讼法学,由于大部分依赖于私法范畴,具有浓厚的私法色彩。作为强制执行行为之拍卖在性质上自属私法行为,属于民法中买卖的一种。德国在1913年以前,即视强制执行行为为私法行为,执行吏为债权人之代理人,执行拍卖为私法行为。日本在民法买卖一节
    2023-04-24
    63人看过
  • 浅谈民事强制措施与民事强制执行的区别
    民事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有民事诉讼行为的人所采取的一种司法强制手段。而民事强制执行则是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依照法定的程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及其他法律文书的规定,强制拒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履行所负义务的诉讼活动。二者的共同点都是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所采取的带有强制性的措施,都起着维护正常诉讼秩序,维护法制的权威和尊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制裁违法行为、教育公民遵纪守法的作用。然而,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其适用范围也不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有:一是适用的时间不同。强制措施适用于整个民事诉讼的全过程,既包括审理阶段,也包括执行阶段。而强制执行则适用于法律文书生效以后的民事诉讼的最后阶段,即执行阶段。二是适用的条件不同。适用强制措施,必须是诉讼参与人与其他人实施了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有关妨害民事诉讼程序的行为。适用强制执行则必须有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及
    2023-06-06
    403人看过
  • 民事强制执行法是如何规定强制执行程序的
    (1)审查立案。人民法院在接到申请执行书及有关法律文书后,应审查该申请执行是否合法适当,有关法律文书是否齐备,内容是否明确,被执行人是否有执行能力等等。(2)通知履行。人民法院决定对义务人强制执行时,应当先行通知义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自动履行法定义务,否则将强制执行。(3)准备强制执行。填写行政强制执行证;确定强制执行的计划和方案;需要协助执行的,应书面通知有义务协助的单位和个人。(4)实行强制执行。应当表明身份,出示执法证件和执行根据;执行结束后,应将执行情况书面通知申请执行的机关。一、强制执行一般需要多长时间(1)法院强制执行时一般是生效判决后6个月内结束,但中止执行的期间应当扣除。确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有本院院长批准。法院会采取多种方法执行被申请人的财产,如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2)在判决生效后的两年内你都可申请强制执行,一旦
    2023-06-26
    139人看过
  • 设立刑事附带民事执行案件司法救济金制度探讨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以下简称刑附民)诉讼制度的设置,旨在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合并审理,既保证刑事案件审理的紧凑与集中,又兼顾附带民事诉讼的简便与快捷,以避免人民法院分别裁判间的矛盾,提高诉讼的效率与效益。其设置并经司法实践证明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由于我国法律对此制度的规定条文甚少,且相关司法解释又有许多缺憾,致使刑附民诉讼与诉讼程序公正化之要求尚有差距,亟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本文所提出的命题,旨在探索和寻求刑附民诉讼案件作出判决之后,如何保证刑事被害人因犯罪人的侵害所遭受的损失赔偿不能的情况下,获取救济的途径。一、刑附民执行案件的现状分析笔者不甚了解全国各地法院刑附民执行案件的基本现状,但在与外地法院分管执行工作领导的交流中,普遍反映刑附民案件执行到位率很低,“司法实践中,能够通过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赔偿的被害人极少”,(1)我院刑附民案件的执行亦是如此。据统计,2002年以来
    2023-06-11
    213人看过
  • 行政强制执行与民事强制执行的区别具体是什么
    行政强制执行与民事强制执行的区别是:1、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在一般情况下为人民法院或有权的行政机关,民事强制执行是司法机关;2、行政强制执行的依据是行政处理决定,民事强制执行的依据是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或调解等法律文书;3、行政强制执行不存在执行和解,民事强制执行则可以执行和解。民事强制执行是什么意思民事执行,又称为民事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运用国家的强制力量,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义务时,强制其履行义务,从而实现生效法律文书内容的一种诉讼活动。申请人向第一审人民法院或者与第一审人民法院同级的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
    2023-08-09
    205人看过
  • 行政机关超期申请强制执行的救济办法有吗
    超过了申请的时效一般法院是不会再进行受理的,从而当事人也失去了胜诉的权利,如果要起诉都需要有合法的理由才可以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56条规定:“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5条规定:“行政机关根据《行政诉讼法》第97条的规定申请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2)具体行政行为已经生效并具有可执行内容;(3)申请人是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4)被申请人是该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人;(5)被申请人在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期限内或者行政机关另行指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6)
    2023-03-16
    489人看过
  • 经济争议的强制执行
    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执结;非诉执行案件一般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执结。但中止执行的期间应当扣除。有特殊情况须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报请本院院长或副院长批准。申请延长执行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五日内提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一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责令执行法院限期执行或者变更执行法院:债权人申请执行时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对该财产未执行完结的;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法院自发现财产之日起超过六个月对该财产未执行完结的;对法律文书确定的行为义务的执行,执行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依法采取相应执行措施的;其它有条件执行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如超过六月未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可以责成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
    2023-07-07
    309人看过
  • 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
    【内容提要】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又称为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部分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赋予那些已经达到一定年龄但尚未成年和虽已成年但精神不健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后果的公民所享有的可以从事与自己的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的能力。本文从民法规定民事行为能力划分出发阐述了什么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如何界定自然人的限制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内容是什么以及我国法律规定的在何情况下把未成年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问题,最后简要阐明了我国现行民法关于自然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规定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司法建议。民法主要按照自然人的不同年龄智力发育的不同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同时辅之以社会因素的影响,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三种。民法在把民事主体中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区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时,所体现的是自然
    2023-06-08
    199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方法有哪些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1-04-13
      传统行政法理论上曾认为,行政强制执行只是为了实现具体行政行为目的而采取的一种辅助性的措施,没有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作出新的处分,即使行政相对人不满,也只能对作为执行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或行政诉讼,而对不会发生对执行行为提起复议或诉讼。现在当我们重新审视这种观点时,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问题的。虽然强制执行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但在执行手段的选择上是否合法?是否符合比例要求?在执行范围上有没有
    • 强制执行已过申请时效怎样救济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五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您可以找相关的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情形,延续时效。
    • 复审初审后强制执行的救济措施有哪些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18
      原则上再审裁判结果不能再直接通过司法程序得到救济,可以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申请的;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意见或抗诉。
    • 强制执行没钱能补救吗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19
      因为欠钱经法院判决后进入强制执行,但是自己没有钱还,会不会被判刑呢强制执行的法律概念是怎样的呢强制执行的执行主体是谁强制执行会在什么条件下执行呢法院强制执行时,如果被执行人确实没有履行能力,可以向法院提出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据,这种情况下,法院不会拘留,更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但是,这里的“确实没有能力”,是指完全没有能力履行。如果有部分履行能力,也应当部分履行、分期履行。否则,法院可以采取拘留的司法强
    • 强制执行强制执行对二审民事会有什么影响
      西藏在线咨询 2022-10-23
      没有影响,法院还会强制执行。强制执行的流程(1)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2)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3)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4)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5)强制被申请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者单据。(6)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7)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8)强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