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追讨一般要提供债务债权关系存在的证据,如当事人签订的借条、欠条、合同等,原告已经履行了义务但是对方违约的证据等,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于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由其自己提供相应的证据。
一、医疗纠纷的举证责任如何确认
医疗纠纷举证责任:一、医疗纠纷举证责任:患者的初步证明责任:我国的医疗事故纠纷诉讼以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倒置的证明责任为核心,但并不是说患方就不负有任何举证责任。在医疗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中,患者应当对其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成立,负有初步的举证责任。即原告(患者)首先要证明其与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接受过被告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并因此受到损害的事实。损害包括病员生命和健康的损害,患者本人及其亲属的财产损害和经神损害等。接受医疗的事实可以通过挂号、交费等诊疗手续来证明。如果原告(患者)不能对上述问题提供证据予以证明,则其赔偿请求权无法得到法院的支持,则原告将承担败诉的责任。二、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医疗机构承担的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从2002年4月1日起,在我国因医疗行为侵权的诉讼中,开始实行举证方式上的重大改革。患者不再承担对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以及医疗行为有无过错的举证责任,而改由医疗机构来承担。这一转变来源于2001年12月21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该规定为:“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与《民事诉讼法》中“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正好相反,即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主张而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这就是通常被称为的“举证责任倒置”。(一)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依据关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在医疗纠纷诉讼中,确定“举证责任倒置”主要是基于从医患双方的举证能力等因素考虑,由于医患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与信息不对等,导致患方存在举证上的障碍,因而以举证责任倒置平衡双方的利益关系,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它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理由:首先:患者的医学知识非常有限,而医疗服务具有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特点,患方往往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其对医学知识的匮乏以及对诊疗手段,诊疗方案等的有限了解很难提出证据证明医疗机构存在医疗过失行为。其次:诊疗护理虽然都有病历记载,但这些病历都在医师或医院的实际控制和支配之中,患者无法接近或获取。即使《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患者有权复制病历,也仅局限于门诊病历、住院志、医嘱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客观病历。而对于主观病历则患者很难取得,更谈不上举证,而按照举证责任的实质分配标准,举证责任应当由距离证据最近或者控制证据的一方当事人负担,医疗机构则是距离证据最近、控制证据的一方,应由医疗机构负担举证责任。再次:在有些特殊情况下,患者对医疗行为有无过失不可能认知、分辩。如患者处于植物人状态等情况,而医疗机构则是完全可以控制、提供证据的。最后:对因果关系和医疗过失的认定,涉及医学领域中的专门问题,一般都要通过鉴定才能认定,而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要做的不过是申请鉴定,启动鉴定程序,并非加重医疗机构的举证负担。(二)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范围关于医疗纠纷举证责任,首先:举证责任倒置仅适用于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医患类纠纷案件可以依民事责任法律性质分为医疗服务合同的违约纠纷诉讼和医患间的侵权诉讼,而医患间的侵权诉讼又可分为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和因非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明确将举证责任倒置仅限于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就意味着因非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和因医疗服务合同违约的诉讼均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原则。其次:举证责任倒置仅适用于因果关系和过错是否存在的范围,医疗机构按照该规定的责任分配,是负责举证说明自己的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以解决医患之间争议的医疗行为是否恰当,是否是这种医疗行为给患者造成了损害的事实问题,而对于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中的其他问题,仍应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再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审判实践中出现的滥用举证责任倒置的现象从法律上予以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从患者方举证责任分配的内容来说,需要通过举证证明自己是适格的原告,所受侵害的权利是法律予以保护的,包括当事人自己的身份、与医疗机构医疗关系的存在、损害结果的存在和程度等内容;从医疗机构来说,举证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的行为与原告方的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以及不存在过错等,包括医疗机构的资格、医疗关系是否存在、损害结果是否存在、医疗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医疗行为有无过错、患者是否存在过错等内容。
二、诉讼中原告有什么权利
诉讼中原告的权利:
1、起诉权;
2、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
3、提供证据和申请证据保全的权利;
4、申请回避权;
5、补充变更诉讼请求权;
6、申请财产保全和先于执行的权利;
7、申请强制执行权;
8、申请撤诉权;
9、上诉权;
10、申请查阅补正庭审笔录权。
民事诉讼中原告败诉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主体不适应。原告不具备诉讼的主体资格,其所诉讼事项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
2、告错了对象。如原被告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是被告的职务行为,而起诉被告个人等;
3、超过诉讼时效。原告不在诉讼时效之内行使诉讼权,却又不依法主张权利,未有诉讼时效中断、中止情形;
4、管辖错误。如把行政案件当作民事案件诉讼等;
5、举证不能。原告不能举证或所举证据不合法或存在重大瑕疵不被法院采信;
6、索赔过高。一些侵权案件,原告索赔金额过高明显超出实际损失,损失大量诉讼费用;
7、合同无效。因签订的合同无效,原告自身有过错,应承担民事责任。
三、交通事故举证责任由谁承担
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交通事故的举证责任一般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承担,如果是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一般是由提出主张的当事人承担。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
-
追讨债务提供哪些证据和资料
291人看过
-
应提供什么债务追讨证据
54人看过
-
应提供什么证据追讨债务
414人看过
-
追讨债务怎么打官司,打官司讨债时要提供哪些证据
204人看过
-
债务追讨期限是多长时间?需要提供哪些证据?
247人看过
-
债务追讨时间是多久应该提供哪些证据
366人看过
我国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可以是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代理时候,又有两种授权状态,分别是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代理人可对涉及你的重大权益的事项作主,一般授权就是当... 更多>
-
债务追讨需要哪些证据,债务追讨需要哪些证据澳门在线咨询 2021-10-26债务追究应提供以下证据:(1)原告(债权人)应提供1、可证明与被告之间存在债权的证据资料。合同、借书、收据、不合理等2、自己履行义务,被告过期不履行义务的证据。如果钱什么时候交给被告,被告过期也不还,最好提供与债权无关的证明人3、如果有保证人或介绍人,必须提供保证人或介绍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家庭地址、公司保证,必须提供公司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等4、提供被告不履行义务的原因的证据。(二
-
追讨债务诉讼如何举证,哪些是主要证据追讨债务应当向法院提供证据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06追讨债务诉讼如何举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的规定,你在起诉或应诉时应向法院提交必要的证据,否则你的主张有可能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将承担败诉的后果。以下是你应向法院提供的主要证据: 1、提供能够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的借据、欠条或借贷合同等书面证据。没有书证的,应提供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时间、地点、金额,并提供无利害关系的证人证言或证据
-
债务追讨的诉讼时效是多长,债务追讨中应提供哪些证据河南在线咨询 2022-10-05债务追讨的失效,有以下几种: 1、借条上著名还款日期的,还款日到期后二年之内,可以向法院起诉; 2、借条上未注明还款时间的,自债权人要求还款之日起,二年内可以向法院起诉; 3、借条上未注明时间,超过二十年后,法院不会受理。借贷行为应当以诚信为本,如果原告对超过期限没有提出异议,法院也可以判决。债务追讨,应当有借钱或者相关协议。
-
讨债要求提供证据的有用证据有哪些西藏在线咨询 2023-01-07上法庭很难解决,就说没钱也没办法,并且还涉及到许多证据、程序问题。其实讨债有“三字经”:一磨二挤三黑。磨,需要功夫。常去,并带着笑脸。绝不是死缠烂打,要油滑一些,灵活一些。挤,针对一般的小公司欠债,可以让对方分期偿还,并且许诺给办事人一点甜头。黑,针对不同情况,要敢于放黑话,找出对方的弱点,让他产生恐惧感。不过,这是对那些确实有钱而不讲义气的对象而言,轻易不用。
-
债务追讨时间是多久,应该提供哪些证据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11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债务追讨中应提供的证据: 1、能证明与被告之间存在债权的证据材料。 2、自己已履行义务而被告逾期不履行义务的证据。 3、如有担保人或介绍人,必须要提供担保人或介绍人信息。 4、提供有关被告不履行义务的原因的证据。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