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介绍卖淫是指犯罪分子为嫖客和卖淫人员促成卖淫嫖娼事实的牵线搭桥的行为,介绍卖淫行为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为卖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便利,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构成介绍卖淫罪,将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介绍卖淫量刑
介绍卖淫量刑:
1、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2、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引诱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卖淫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1、引诱五人以上或者引诱、容留、介绍十人以上卖淫的;
2、引诱三人以上的未成年人、孕妇、智障人员、患有严重性病的人卖淫,或者引诱、容留、介绍五人以上该类人员卖淫的;
3、非法获利人民币五万元以上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引诱、容留、介绍二人次以上卖淫的;
2、引诱、容留、介绍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卖淫的;
3、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的人患有艾滋病或者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
4、其他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定罪处罚:
1、引诱他人卖淫的;
2、容留、介绍二人以上卖淫的;
3、容留、介绍未成年人、孕妇、智障人员、患有严重性病的人卖淫的;
4、一年内曾因引诱、容留、介绍卖淫行为被行政处罚,又实施容留、介绍卖淫行为的;
5、非法获利人民币一万元以上的。
旅馆业、饮食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出租汽车业等单位的人员,利用本单位的条件,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定罪处罚。
以上所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犯相关罪行的,从重处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八条
【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协助组织卖淫罪】组织、强迫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组织、强迫未成年人卖淫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犯前两款罪,并有杀害、伤害、强奸、绑架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为组织卖淫的人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组织他人卖淫行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条规定: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引诱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卖淫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连带债务的真正含义与不真正含义
62人看过
-
逮捕令的真正含义
371人看过
-
揭秘代理的真正含义
436人看过
-
债务免除的真正含义
292人看过
-
“买卖不破租赁”的真正含义,你知道吗
305人看过
-
最重要法律的真正含义
152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含义是什么?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28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多个债务人就各自立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自独立地对债权人负全部履行的义务,并因债务人的履行而因其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归于消灭的债务。
-
什么是容留卖淫罪及其含义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081、容留卖淫罪:指为他人卖淫提供场所的行为,容留卖淫罪中的容留是一种单纯地为他人提供场所,容留者与卖淫者没有控制与调度的关系,对于卖淫活动的具体事项,比如价格,等等均与行为人无关。 2、组织卖淫罪:说的是有些犯罪分子通过纠集、控制一些卖淫妇女进行卖淫,或者以雇佣、招募、容留等手段,组织他人卖淫,从中牟利的行为。
-
房屋转卖的真正含义是哪些?转卖和出售有哪些区别?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09房屋转让就是房地产转让。房地产转让(realestatetransfer)是指合法拥有土地使用权及土地上建筑物、附(引)着物所有权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买卖、交换、赠与将房地产转移给他人的法律行为。
-
程序正义是什么?程序不正义,结果能否真正正义?广西在线咨询 2022-10-30程序正义是指处理事情的经过必须要合理合法,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程序不正义,结果可能正义,但是结果不正义的概率则是大大地增加了。
-
不真正义务是指的什么意思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151、不真正义务一般指的是减轻损害的义务,违反此种义务,仅使权利人蒙受不利益,而不发生损害赔偿问题。 2、对不真正义务的违反,从本质上说是权利人对自己利益的疏忽或者放弃,相对方没有过错,因而不可归责于相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