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代购成为新型一代的趋势,相关问卷调查到,超过七成买家在海外代购(以下简称“海-代”)被坑后,自认倒霉,觉得无法维权。
在海-代过程中,代购时间过长成买家遇到最多的坑爹行为,占比达到68%,其次“结款时发现邮费超级高”、“完税后加上邮费等其他开支,货品高于国内售价”让大约二成买家无法接受。另外也有小部分买家买到破损商品,甚至假货。
消费金额
调查数据显示,买家平均一个月用于海-代、海-淘的消费金额大多数在100元以下,占比高达59.09%。而消费金额在“100-500元”、“500-1000元”的买家占比则均为18.18%,两者合计占比超过三成。海-代消费千元级别以上的买家则是少数派,占比不到5%。
消费类型
在海-代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化妆品护肤品最受欢迎。这些海-代买家大多数将消费花在了化妆品护肤品,这个比例超过了七成。而电子产品则位居第二,占比为13.64%。此外,婴幼儿产品、服饰鞋类也有少量海-代买家购买。
消费动机
在众多海-代买家看来,选择海-代的最大原因是价格优势。虽然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是骨感的,其实海-代不一定便宜。但有20%的海-代买家拿到商品之后,结款时发现邮费超级高,有些甚至完税后加上邮费等其他开支,货品高于国内售价。
消费陷阱
在诸多海-代“坑爹”行为调查中,“等不起”则是买家心中最多的痛。调查显示,约68%的买家在海-代过程中经历等待的煎熬,商品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收到。此外,也有买家收到货品后发现东西破损或腐坏,更有买家直接买到了假货。针对上述坑爹行为,海-代买家大多选择了沉默,有超过七成被坑买家自认倒霉,觉得无法维权。也有一成左右买家去找卖家协商,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只有少数买家能成功退换货。
根据您提供的情况现回复如下:
1、你与你朋友之间是买卖关系,你朋友以真货的价钱将假货卖给你,交货不符合标准,你有权要回支付的货款,从案件性质分析,胜诉是肯定的。
2、你起诉你的朋友,需要准备你的身份证复印件、民事起诉状及相应的证据。民事起诉状的格式在网上可以找到。需要提供的证据包括:海关的退货单据、鉴定费单据及鉴定报告、你支付代购费的转账记录单及EMS邮费。
3、准备好上述证据,到法院的立案庭去立案,在交纳诉讼费后等待法院开庭即可。如你的朋友不履行判决内容,你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
直播带货遭遇假货怎么维权?
341人看过
-
遭遇网购陷阱如何维权
306人看过
-
在网上购买的假货如何进行维权和赔偿?
54人看过
-
遭遇派出所不公判案,如何进行维权?
421人看过
-
遭遇虚假担保债权人如何维权
239人看过
-
房地产遭遇虚假宣传如何维权
470人看过
-
如何维护遭遇虚假担保安徽在线咨询 2023-11-26法律分析 遭遇虚假担保时,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对于存在欺诈或者重大误解的担保合同,债权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且担保人应当对债权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
如何维权遭遇不实宣传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8-28根据《》的规定,解决的途径有五种:(一)与经营者协商解决;(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协议提请机构仲裁;(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如何维权遭遇员工辞职?河北在线咨询 2022-11-201、员工被迫辞职的,可以通过协商、申请调解、申请劳动仲裁等方式来维权。如果属于依法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需要向其支付补偿金;属于单位违法解约的,员工可以要求继续履约或者支付赔偿金。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
-
如何维权假货北京在线咨询 2022-04-29消费者买到假货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维权: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向有关行政部门(工商局)投诉;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三十九条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调解组织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
-
劳动者遭遇工伤如何维权, 遭遇工伤如何维权, 经济补偿金如何确定?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06一、劳动者遭遇工伤如何维权《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实际生活中,经常有劳动者在工作中遭受人身损害事件的发生。而事情发生后,用人单位和雇佣老板往往逃避自己的法律责任。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劳动者权益,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劳动者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