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违法事实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吗
当劳动者因触碰法律而遭受司法机构的刑事追责时,用人单位能否依据法律合法地行使其单方面终止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合同的权利呢?答案是肯定的。
此外,除了上述情况外,若劳动者存在以下任何一种行为,用人单位同样有权单方面解除与其签订的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被证实无法满足岗位要求;严重渎职、徇私枉法,对用人单位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或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有违法前科能取保候审吗
对于具有犯罪记录者而言,能否申请取保候审须依照以下法律条款予以评估:即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公安机关针对具备以下具体情况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才可批准实施取保候审措施:
首先是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能够独立适用附加刑罚等较轻刑罚的犯罪分子;
其次是预计将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重型刑罚,但通过取保候审方式不会导致其产生社会危害性或危险性的犯罪分子;
再者是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是正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性犯罪分子,同样在取保候审后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最后是在羁押期限届满时,案件仍未得到妥善处理,需要继续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以确保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犯罪分子。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
解除事实劳动关系和终止事实劳动关系
486人看过
-
解除劳动关系无事实依据属违法
455人看过
-
事实劳动关系如何认定,事实劳动关系的解除要违约金吗
158人看过
-
劳动关系的事实解除如何解除?
148人看过
-
事实劳动关系解除需要理由吗
436人看过
-
劳动关系解除法律规定与实务有关吗
52人看过
-
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事实劳动关系可以解除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19劳动合同制度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发生劳动争议处理起来没有合同依据,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针对这个问题,劳动合同法作了相应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对超过1个月还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法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
-
事实劳动关系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解读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7-01事实劳动关系是指无书面合同或无有效书面合同形成的劳动雇佣关系以及口头协议达成的劳动雇佣关系事实劳动关系的确认需存在雇佣劳动的事实存在。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
-
劳动关系的事实解除如何解除?北京在线咨询 2023-06-141、用工双方合意解除劳动关系。 2、过失性辞退和非过失辞退导致劳动关系的解除。 3、经济性裁员和企业富余职工辞职导致劳动关系解除。 4、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导致劳动关系的解除。 5、劳动合同终止导致劳动关系的自然解除
-
违反劳动法吗?或者劳动法哪条说可以解除劳动关系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10-08负刑事责任可以依第三十九条解除,拘留得看拘留时有没有旷工,公司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里有旷工多少天就开除的条款,那么就可以依第三十九条解除。依第三十九条解除的,没有补偿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
-
可以解除事实婚姻关系吗湖南在线咨询 2022-10-14解除事实婚姻关系时能调解。 未依据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九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提起诉讼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