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政诉讼时效期间的种类划分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6 11:42:52 281 人看过

一、普通诉讼时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为3个月。《行政诉讼法》第39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经复议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为15日。《行政诉讼法》第38条第二款规定: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特殊诉讼时效:

1、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特殊诉讼时效,其中有15日(邮政法、统计法、水污染防治法、药品管理法等)、30日(渔业法、森林法、土管法等)。

2、经复议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特殊诉讼时效,其中有5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30日(海关法)、3个月(专利法)。

三、最长诉讼时效:由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期限很短,不利于行政相对人顺利地行使权利,所以,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年3月10日施行的《若干解释》中,将行政诉讼最长时效分为两种:

一是行政相对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但未被告知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为2年。即第41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的,适用前款规定。

二是行政相对人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涉及不动产的为20年,其他的5年。即第42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这里的2年、20年和5年是对行政相对人起诉权的最长保护期限。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5日 21:0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诉讼时效相关文章
  • 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分类,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一、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分类行政诉讼的诉讼时效分类是根据案由的特殊性与否来进行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普通诉讼时效(1)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为6个月。(2)经复议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为15日。2.特殊诉讼时效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特殊诉讼时效,比如30日(森林法)。3.最长诉讼时效(1)是行政相对人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但未被告知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为2年。(2)是行政相对人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涉及不动产的为20年,其他的5年。二、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如下:1.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产等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认为法律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4.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5.申请行政机关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
    2023-06-06
    197人看过
  • 浅谈行政非诉讼保全措施
    一、行政非诉讼保全措施的概念行政非诉讼保全措施,是人民法院根据行政机关的提请或申请,对行政机关在具体行政行为中的相对人或相关人员、单位的物品、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提存等措施,以提存,不必进行实质性审查。对不符合条件的提请,应当裁定驳回。对符合条件的提请,应在受理后的48小时之内作出保全裁定,并立即实施保全措施。保全措施可以是查封、扣押、冻结、提存等。紧急情况下,也可由人民法院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提存等措施,然后再送达裁定书。4、保全措施的撤销和终结。人民法院作出保全裁定后,由于作出保全的原因和条件等情况发生变化以后,如提请的行政机关在人民法院作出保全措施后,发现保全的物品和财产是与其具体行政行为无关的物品和财产,或被提请人、第三人对保全措施提出异议,经查确系行政机关提请错误的等。经提请人或被提请人、第三人申请,人民法院应及时裁定撤销保全措施。人民法院在采取保全措施后,行政机关应依
    2023-06-06
    107人看过
  • 浅谈辉瑞专利行政诉讼案
    作者:谢*星2006年6月2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简称“一中院”)对专利号为ZL94192386.X的发明专利(简称“该专利”)无效宣告行政诉讼案作出一审判决:撤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简称“复审委”)所作出的审查决定,同时要求其重新就该专利作出审查决定。这标志着专利权人**公司在行政诉讼的一审中胜出。复审委认定该专利说明书公开不充分,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决定撤销其专利权。而一中院则认为复审委认定该专利不符合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有误,决定撤销复审委的决定。笔者认为,两者产生分歧的原因实质上在于:在将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运用到具体的医药技术领域时,两者对充分公开的标准存在着不同的理解。1.专利内容该专利说明书中涉及符合某一通式(简称式(I))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者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这些物质数量十分庞大,依据式(I)中取代基的不同,优选程度分为五
    2023-05-05
    203人看过
  •  行政处分的种类——诫勉谈话
    谈话诫勉属于行政处分中的警告。警告是申诫处分,用于提醒注意、不致再犯的轻微行政违法行为。警告可以是口头的或书面的,由处分机关选择适用。在行政处分中,警告是最轻的一种。谈话诫勉属于行政处分中的警告。行政处分的种类有六种,从轻到重依次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其中警告,有提醒注意、不致再犯的意思,属于申诫处分。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由处分机关选择适用。警告一般适用于轻微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行政处分中最轻的—种。 行政处分:从轻到重,哪些行为会被罚款?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所采取的惩戒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分从轻到重,以下行为会被罚款:1. 警告:指对违法失职行为予以口头警告,要求行为人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改正错误。2. 记过:指对违法失职行为予以书面记录,要求行为人在一定期限内改正错误,不再重犯。3. 记大过:指对违法
    2023-08-30
    164人看过
  • 浅谈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良性互动
    内容提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行政法上两个基本的救济制度和纠纷解决机制,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在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许多当事人舍弃复议、诉讼的法律途径,而采用信访的形式进行权益的救济。庞大的信访人群,成为当今一个影响稳定的社会问题。本文尝试对这两种救济制度在实际执法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后提出几点完善的粗疏建议。一、现状《行政诉讼法》第37条规定:对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行政案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这是我国现阶段有关行政复议与行政诉
    2023-06-06
    436人看过
  • 浅谈行政诉讼适用简易程序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地发展起来,行政机关为规范市场经济和加强经济管理,不得不加快了行政行为速度而应合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但矛盾激化和纠纷增加也随之而来。行政诉讼在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平息社会矛盾、增强公民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逐渐觉得1990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制约着诉讼效率的提高,不再能应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诸如一起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某商店的行政处罚案,本案案情就是因某商店出售的几样电器没有经过国家强制规定的3C认证被处罚3000元,某商店认为出售的是小件电器无须认证而诉至法院。该案案情简单至极,国家3C认证已详细列表公示,应否认证一查便知,但按《行政诉讼法》规定只能适用普通程序,仍须组成合议庭,让三个法官对着这1+1般算术题浪费着时间和精力,耗费着司法资源。故此,笔者试设想在行政诉
    2023-06-06
    492人看过
  • 浅谈行政复议期限
    行政复议期限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九条,对行政复议申请的期限作了明确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该条款规定复议申请期限最低为六十日。这为保障行政处罚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正确行使处罚权力产生积极作用,但申请复议期限过长,对某些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带来弊端。某业主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许可在某河上游掏金,严重影响该河下游两岸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百姓遂集体向县政府部门反映,县政府经审查该行政部门发证违法,责令该部门撤销,该部门遂作出了撤销其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但该业主对此置之不理,该行政部门无强制执行权遂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
    2023-04-24
    288人看过
  • 浅谈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特殊性
    我国民事、刑事和行政三大诉讼证据制度具有共同规则,如证据的范围、属性等,但由于三种诉讼解决争端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在证据制度方面除了共性之外还有个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刑事中,原告所承担的则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即原告除证明其遭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或损害的事实外,还必须证明行政机关的行为与其所遭受的侵害或损害之间具有相当的因果关系。四、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具有特殊性。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相比,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具有如下特点:1、灵活性。行政诉讼证明标准应当与行政案件涉及的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成正比。如在一些关系到公民人自身自由或重大财产的行政行为引发的行政诉讼中,法院应对被告的举证责任提出较高的证明标准,如“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标准。2、中间性。在讨论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这一特点时,可以把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和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看成两个极端(前者的要求最高,后者的要求最低),而行政诉讼的证
    2023-06-06
    310人看过
  • 浅谈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是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为核心的诉讼,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有明显的区别,在行政诉讼中,主要是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理所当然行政机关要向人民法院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对此也特别有所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该法条蕴含了行政诉讼的举证规则,突出了行政诉讼的特点。那么,在行政诉讼中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原告是否还要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又如何提供证据;提供哪些证据呢?如果提供不出,将承担何种法律后果呢?本文拟从行政诉讼过程中原告的举证责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审判实践,对在行政诉讼中原告举证若干问题进行研究,达到以增强在行政诉讼中处于弱势主体的举证能力,同时也引导其如何举证。举证责任既不是权利,也不是义务,而是法律预先设定的一种法律后果。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一定事实是否存在难于查明而法院又不能以此为由
    2023-05-22
    226人看过
  • 浅谈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
    一、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的特点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具有以下特点:1、执行机关是人民法院,而非行政机关。虽然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对象是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申请人也为行政机关,但非诉行政案件强制执行权的享有者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人民法院。2、执行根据应该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进入行政诉讼,没有经过人民法院的裁判,而且已经发生法律效力。3、执行申请人是行政机关或行政裁定确定的权利人。被执行人只能是公民、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孙浩
    2023-06-06
    461人看过
  • 浅谈欠据和借据诉讼时效的确认
    长期以来,对欠据和借据诉讼时效认识不一,也没有明晰欠据和借据概念。一般意义上认为欠据和借据均是一种债权债务的凭证,但他们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借据代表的是一种借款合同关系: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出借人同意并给付款项,双方达成了要约和承诺,由借款人出具借据,出借借款或给付借款之日就是借款合同成立并生效之日。这与一般的货物买卖合同的诉讼时效没有任何区别:约定了给付货款的时间,时效从约定的时间开始起两年;没有约定给付货款时间的,应从买方收到货物之日起两年。所以对于借款而言,诉讼时效期间实际上不应也不宜用债权人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的方式表达,否则,对于没有约定还款日期的借款合同和没有约定给付货款日期的货款买卖合同中而言,债权人可以一直找债务人索要借款或者货款,主张权利,直到进了10年乃至19年后,均可以以不知道债务人会不会履行债务,而不知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合同纠纷之诉,而不超过
    2023-06-13
    469人看过
  • 行政申诉期限是多长时间,行政诉讼证据有什么种类
    一、行政申诉期限是多长时间行政申诉的期限,依据申诉的情形而定,如果申请行政复议的,复议期限是60日。如果提起行政诉讼的,经复议后起诉期限是15日,直接起诉期限是6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九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不动
    2024-01-12
    430人看过
  • 民事诉讼时效为一年的情况,诉讼时效期间的划分
    一、民事诉讼时效为一年的情况民事诉讼时效一般为三年,但下列情形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比如发生交通事故引起的人身损害民事赔偿得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一年内提起民事诉讼(一般从发生交通事故时起算),逾期提起的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二、诉讼时效期间的划分诉讼时效期间的划分:1.普通诉讼时效:即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期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通常为3年;2.短期诉讼时效:下列诉讼时效时间为1年;身体受到伤害赔偿的;延付或拒绝租金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3.短期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不是民法规定的,而是由特别法规定的诉讼时效;4.权利的最长保护期限。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超过20
    2023-06-27
    202人看过
  • 诉讼时效的计算和种类分析
    审判实践中,一些当事人因片面理解诉讼时效内涵及时效中断的事由,丧失许多主张权利的机会,吃时间差哑巴亏的现象屡见不鲜。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的权利,即丧失胜诉权。诉讼时效期间分为三种: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特别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特别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为20年。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诉讼不仅包括普通的民事诉讼,而且与起诉性质类似的请求有关机关保护的行为,也可以中断诉讼时效。比如申请支付令、申请宣告破产、申请强制执行、申请
    2023-06-07
    374人看过
换一批
#民法典总则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诉讼时效,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法律事实,又称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请求利益的时效制度。设立诉讼时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法律关系安定,及时结束权利义务关系的不确定状态,稳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诉讼时效
    相关咨询
    • 浅谈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涉他性是什么?
      山东在线咨询 2023-09-22
      浅谈诉讼时效中断效力的涉他性是对连带债权人一人发生时效中断对其他人也产生这样效力。发生民间债务纠纷,债务人如果有连带代表人,债权人选择起诉,这会导致诉讼时效中断,等法院判决后,时效开始连续计算,满三年后时效到期。
    • 行政强制执行的划分种类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1-16
      行政强制执行中强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执法,同时也是为了维护执行过程中相对任的合法权益,如果没有一套好的制度来规范,行政强制执行就违背了该项权力设置的初宗。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 行政处罚的种类怎么划分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23
      1、声誉罚 例如警告、通报批评;财产罚,例如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2、能力罚 例如暂扣许可证件、降低资质等级等;以及对人身自由的处罚,例如行政拘留等。
    • 浅谈幼儿的工伤保险等级划分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8-18
      工伤保险等级划分详细的标准是1.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1.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 2022浅谈行政侵权赔偿的范围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6-17
      行政侵权损害与民事损害一样,依损害内容分为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而依据损害的性质可以分为积极损害和消极损害,消极损害又包括可得利益损害与预期利益损害两类。国家对以上几种类型的损害是否均承担赔偿责任呢各国做法不完全一致,均依照特别法和判例,在对损害事实加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我国对此尚无明确规定,实践做法也不 一,理论上还存在一此争议。但总的方向是:不过分增加国家财政负担,充分全面保护受害人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