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积金能跨城市买房吗
关于公积金是否可以在不同城市用于购房这一问题,我们要明确指出,答案为肯定。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每一个地区对于公积金的使用规定有所出入,因此若您有意通过公积金贷款来购买异地房产,在此之前务必同当地的房地产顾问充分进行交流协商,或者直接致电该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进行详细咨询予以确认。
值得一提的是,住房公积金属于国家机关以及其事业单位,国有公司,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外国投资企业,城市私人企业以及其它城市相关各类企业及其在职员工对等缴纳的长期住房储蓄。
其具备广泛普及性,严格强制性,实质性福利待遇以及可退回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九条
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在住房公积金管理方面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和调整住房公积金的具体管理措施,并监督实施;
(二)本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拟订住房公积金的具体缴存比例;
(三)确定住房公积金的最高贷款额度;
(四)审批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计划;
(五)审议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分配方案;
(六)审批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二、住房公积金怎么买房
住房公积买房如下:
1、职工首先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2、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15日内作出准予贷款或不准予贷款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贷款的,由受委托的银行办理贷款手续;
3、申请人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应当提供担保。《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
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在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时,可以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准予贷款或者不准贷款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准予贷款的,由受委托银行办理贷款手续。
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风险,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承担。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2019修订):第三章 缴 存 第十八条 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具体缴存比例由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拟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
跨市购房能否提取公积金?
102人看过
-
公积金在跨省买房能否使用?
119人看过
-
公积金贷款买房必须是本城市吗
296人看过
-
查不到房贷记录不能跨市提公积金
369人看过
-
广州公积金可以在哪些城市买房
479人看过
-
上海公积金是否能够在其他城市买房使用?
320人看过
-
夫妻跨省买公务员能买公积金吗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24另外,养老保险最低交纳年限为180个月即15年:需要到户口所在地社保局申请户口在外地的只能通过工作单位购买。一般以最低档居多,医疗保险两种;交纳多少是根据当地去年社平工资进行计算的,医疗保险至少需要交纳25/30年,达到退休年龄就可以申请享受养老金待遇和医疗报销(只要续费平时也是可以的)。社保办理方式:个人名义交纳。且只能办理养老,且每年都不是一样的,保费,申请书等即可,其手续包括,近期免冠一寸照
-
如果在两个城市同时交住房公积金永买房城市公积金可以吗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20只有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才有资格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没有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职工就不能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借款人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需要向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提出书面申请,填写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表并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建议可以到当地租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咨询以获得更多详细的解答。
-
公积金贷款买房必须是本城市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2-05-27不是的。异地买房子可以使用本地住房公积金贷款。主要流程如下:首先,职工本人或其委托人向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提出申请,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出具《异地贷款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证明》。然后,贷款城市公积金中心核实《异地贷款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证明》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最后,缴存职工在异地贷款还贷期间,如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转移,原缴存城市公积金中心应及时告知贷款城市公积金中心和转入城市公积金中心。
-
住房公积金能实现跨省转移吗山西在线咨询 2023-06-13住房公积金一般只能在本市转移,目前大部分的地方法规没有规定住房公积金可以跨省转移,所以如果职工想要跨省就业,最好在与原单位终止劳动合同之后,携带相关材料证明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将住房公积金全部提取出来并销户,然后到新的就业单位去重新办理住房公积金。
-
公积金贷款能够跨省购房么山西在线咨询 2021-09-29公积金是可以跨省贷款买房的,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 (一)购买自住住房的,提供购房合同、协议或者其他证明; (二)购买自住住房的,提供建设、土地等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三)翻建、大修自住住房的,提供规划行政等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四)退休的,提供退休证明; (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并与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的,提供完全丧失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