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巧立名目黑中介
张某过完年早早回到了上海。因为原先的老板不愿意加薪,张某和老乡今年想试试别的工作。在市郊某处拆迁房的门口,张某和老乡被挂出来的招工启事吸引住了。启事上写着松江某公司高薪招聘操作工,工资比起以前来说增加不少。张某他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走了进去。
刚进门,他们就发现这个所谓的职介所非常简陋,两张桌子几部电话就是所有的家当。听说是进来找工作的,职介所的工作人员也没多走程序,只是让他们填了张表格,象征性地问了几个问题就结束了面试。接下来,工作人员问他们要了照片、身份证、驾驶证的复印件,还收了他们一人400元的中介费、体检费并煞有介事地开了发票。看着他们还能给发票,张某和老乡一咬牙就把钱交了。
张某和老乡如约到工厂报到,却连工厂的大门都没进去,原因就是中介根本没有给他们办理进出厂所需的门卡。他们和企业一打听,才确定自己是遇到黑中介了。等他们赶回那里,那家中介已经关门了。周围的人告诉他们,这里的黑中介特别多,往往都是开几天就关门,已经骗了很多人的钱。
[提醒]求职首先要到合法的职介机构。看职业介绍机构是否合法,可以查看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原件,了解对方是否具备法人资格、经办人的身份证明是否合法等。
合法的职介机构收取的报名登记费、求职服务费,是按照物价部门审批的收费标准执行的,求职时应要求其开具加盖印章的收费单据,并保存好原件。一旦权益受到侵害,应携带本人身份证及相关证据及时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
另外,求职者还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最有效证据,如果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自身权益难以得到保护。被用人单位录用后,应当自录用之日起提出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仍不签订劳动合同,求职者要及时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反映情况。
陷阱二:注水招聘诱惑人
王小姐是某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她本来没有求职意向,只是陪老乡去人才市场看看,结果却发现了让自己心动的工作。一家保险公司招聘保险事业部经理,要求不高待遇却不低,几年的相关行业工作经验即可,工作内容是管理下属的保险业务员,不仅有高薪还有相应的提成。
面试下来,对方对王小姐的工作能力很满意,对于王小姐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也没有多问,直接让她下周去报到。王小姐马上辞了自己原来的工作,但是到保险公司后她并没有坐上保险事业部经理的岗位,而是和一批新进的业务员一起开始了无止境的拉业务。王小姐说,现在相比之下压力比在原单位大了许多。她自己也找管理层反映过,但是单位却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先熟悉下情况等理由安抚她,让她继续在公司工作。
王小姐在朋友的劝说下继续在单位工作了半年,其业务水平一直在同事中拔尖,她也几次找到总经理要求按照当初招聘时候的承诺,让她当上事业部经理。但是总经理总是找各种理由推脱。最终王小姐搞明白,这是公司给她画的饼,于是开始了寻找下家的跳槽前奏曲。
[提醒]职场中注水简历很多,但是注水招聘信息也不少。这类公司不直接以收取求职者钱财为目的,却变相让求职者免费为其工作,或通过招聘向求职者销售产品等等。这类骗局往往更加隐秘,骗局被识破周期也比较长,且求职者受骗上当后也难以收集证据,相关部门监管比较困难。
不过,注水招聘虽然隐蔽,但也有很多破绽:首先是招聘广告过于简单,没有岗位职责和应聘条件;其次是面试极为草率,面试官似乎对你的专业、能力不感兴趣;通常注水招聘刚面试完即被告知录用,但劳动合同却迟迟不签;被录用的职位与原先应聘的职位不符,对方还会提出种种不合理要求;双方口头、书面约定的合同中有明显的不公平条款。
求职者应该学会分辨各种形形色色的假招聘,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陷阱三:口头承诺不兑现
李先生毕业后在职场里也摸爬滚打了几年,跳槽时因为手里的几张王牌证书,使他在与一家公司洽谈时很顺利地到了签订合同的阶段。拿到合同后李先生还留了个心眼,认真阅读了一遍合同文本。人事经理看他读得仔细,当时就有些不耐烦了,说合同文本都是通用的,每个新入职的员工签的都是这个文本,看得再仔细也是白费。可是当李先生看完所有条款后,发现三险一金(养老险、失业险、医疗险和住房公积金)在合同中完全没有提及。
几番追问下,人事经理解释说公司是著名公司,被录用人员都是行业的佼佼者,根本不存在失业问题;论薪酬公司也是同行业中最高的,只要在这里干上三年五年,所得报酬养老绝对没问题;至于医疗,到时到公司报销即可;房子嘛,保你三年后买得上房子。李先生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在合同上签了字。
天有不测风云。李先生在这家公司干了一年多,突然患了急性阑尾炎要动手术。由于公司没有给他缴纳医疗险,他拿着医药费用单据去找公司,希望公司能按照约定给予报销,哪怕报销一定比例也行,因为如果由他一人承担全部医疗费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是公司的人事经理却坚持说当初合同里并没有规定。这一下李先生傻了眼,想起当初签合同的情形,后悔莫及。
[提醒]求职者在求职时必须清楚,所有的口头承诺都是无效的,也不可能完全兑现。求职时,一定要按照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把双方口头商谈的内容全部写进协议。签约前还应反复检查,保证协议内容无歧义和遗漏。在签约之前多向有经验的人取经,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敢于向企业提问,认真了解企业的情况,充分论证后再签约。必要时,求职者还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陷阱四:试用期上设骗局
小宋是位安徽来上海的务工人员,刚来上海的她在一个个招聘会上来回奔波,几次下来身上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就在这时,小宋应聘了一家服装厂,对方不仅提供食宿还能让她马上上班。欣喜之下,小宋当场就和企业签了合同。不过,企业给她的并不是一份劳动合同,而是试用期合同。招聘的人振振有词地和她说,企业也要考察一下员工,不能直接签劳动合同,6个月的试用期只要能过签合同肯定没问题。
上班之后小宋工作十分努力,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因各种各样的小事情挨批、记过。
小宋刚开始有点适应单位的工作,六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当初招聘的人找到她说,她实习期间的表现并不让单位十分满意,想再考察一段时间,让小宋再和单位续订6个月的试用期。
小宋不想放弃刚刚熟悉的工作和生活,就答应了。又过了6个月,小宋算着自己在企业里上班也1年了,企业怎么也该让自己转正了,没想到企业却在试用期结束之前通知她,她试用期不合格被辞退了。经过种种咨询,小宋才知道自己中了企业的陷阱。
[提醒]根据《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只有签订正式劳动(聘用)合同时,双方才可以约定试用期,不存在单独的所谓试用合同。造成这种无效合同的责任主要在用人单位,而损失者则往往是被聘用者。《上海市劳动合同规定》中明确,劳动(聘用)合同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同时还规定,合同期不满6个月的不设试用期,满1年不满3年的,试用期最长为3个月,满3年及3年以上合同的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裴龙翔)
-
小心节日促销陷阱
267人看过
-
小心支票陷阱
97人看过
-
小心避税背后的陷阱
311人看过
-
毕业生求职留心五陷阱
406人看过
-
求职当心“淘宝刷单”陷阱
124人看过
-
小心买房的陷阱
205人看过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 (2)承诺须向要约人作出; (3)承诺的内容须与要约保持一致; (4)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内作出。... 更多>
-
节后求职如何避开这三个陷阱安徽在线咨询 2021-10-15首先,招聘广告说天花乱坠,自己不动,一毛不拔。实际上,真正的公开招聘,使用者决不直接或间接向求职者索取包括申请费在内的费用,法规政策是不允许的。其次,始终保持理性,客观,清楚地看待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象。第一,在正式决定提供信息、发送简历之前,必须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尽量理解想应聘的使用者和中介平台。第二,保持客观理性,不轻信,不幸运。尽量选择大型公共平台投递简历,或者尽量参加政府机关和部门组
-
陷阱四:工资低于标准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25一些用人单位把试用期职工当作“价廉物美”的劳动力,试用期工资常常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甚至“零工资”试用。《劳动合同法》第20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资权益受最低工资标准和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的双重保护,因此试用期不是“廉价期”、“白用期”。陷阱五
-
-
小心掉进民间借贷高利息的陷阱是什么甘肃在线咨询 2023-05-29自称理财达人的Q友“蜘蛛侠”,在群里说他理财的收益每年至少达到30%,并且“毫无风险”。Q友们细问之下,才发现他的高招就是将钱放贷给民间人士,从而获取高于银行利率若干倍的利率。“蜘蛛侠”说,民间借贷的收益要比存银行高许多。 “蜘蛛侠”第一次放贷给私企老板是2008年。当时,一位朋友介绍说有人到外省做生意,资金不够,愿意出2%月息从民间借款。“蜘蛛侠”尝试性地借出了10万元,每个月都按时收到了利息。
-
离职协议书的陷阱上海在线咨询 2023-03-10签订员工离职协议时,要注意解除合同的日期,不管是单位或是员工,应该提前三十天通知对方解除劳动合同,在试用期内应该提前三天通知对方。 另外,员工离职时还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如果单位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员工利益员工可以立即辞职,如果因员工原因侵害单位利益的单位可以立即终止劳动合同,均不受三十天通知期限限制。 2、员工离职时注意工作交接,一般应当填写交接单: (1)手中未完成工作进度交接,应当写明已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