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如果证据不足的,就不能定罪。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如果只有口供的,就是证据不足的表现,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然而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票据诈骗罪既遂怎么判的
现行刑法对票据诈骗罪量刑的规定:
1、自然人犯此罪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一百九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金融票据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明知是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
(二)明知是作废的汇票、本票、支票而使用的;
(三)冒用他人的汇票、本票、支票的;
(四)签发空头支票或者与其预留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
(五)汇票、本票的出票人签发无资金保证的汇票、本票或者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
使用伪造、变造的委托收款凭证、汇款凭证、银行存单等其他银行结算凭证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原则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
诈骗罪证据不足应该如何定
193人看过
-
诈骗罪证据不足应该怎么样定罪
437人看过
-
证据不足是否能定罪诈骗罪?
408人看过
-
诈骗罪证据不足该怎样定
171人看过
-
诈骗罪证据不足该如何定罪
412人看过
-
诈骗罪判定难题:证据不足
70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诈骗罪证据不足应该如何定罪广东在线咨询 2022-05-23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
-
诈骗罪证据不足应该怎么定罪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03诈骗罪证据不足就不能定罪。因为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如果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就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但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也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
诈骗罪证据不足应该如何定罪?福建在线咨询 2023-05-09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
-
2022年诈骗罪证据不足应该怎么定罪重庆在线咨询 2023-03-22诈骗罪证据不足就不能定罪。因为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如果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就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但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也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
诈骗罪证据不足应该怎样办?贵州在线咨询 2022-07-29认定诈骗罪证据应该注意: 1、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 2、客观要件,诈骗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