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解到,国资委日前下发通知,对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作出补充规定,明确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所持股权不得向其近亲属,以及这些人员所有或者实际控制的企业转让。
国资委去年10月发布《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严格控制职工持股企业范围。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一些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各地实行标准不一。
在《意见》中,国资委规定职工入股原则限于持有本企业股权,并严禁职工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所出资各级子企业、参股企业及本集团公司所出资其他企业股权。对于已持有上述不得持有的企业股权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意见》以一年为期,要求相关人员予以清退。
在此次下发的通知中,国资委明确了中层管理人员的范围,包括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以及企业职能部门正副职人员,以及企业返聘的原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退休后返聘担任中层以上管理职务的人员。
通知同时对国有股东受让股权的定价问题作出规定,明确国有股东收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所持股权时,原则上按不高于所持股企业上一年度审计后的净资产值确定收购价格。
对于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违规入股的资金,如来源于国有企业借款、垫付款项,或以国有产权(资产)作为标的通过保证、抵押、质押、贴现等方式筹集的款项,股权持有人须清退入股款项、持有股权以及历年收益。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6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在本月底前报送2008年国有资本收益报告,包括去年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应交利润的申报依据和结果。这也是自2008年来,中央企业第二次正式向国资委递交“红利”报告。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三大企业利润过千亿,名列全球十大赚钱企业,闪亮业绩却一直未见上缴利润数额。
国资委发布政策,结束国企13年不缴红利时代,但上缴比例最高却只有10%。现状之下,国企利润究竟流向何处?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究竟又该在利润上如何体现全民所有?
中央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2008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央企业仍然实现利润6652.9亿元,如果剔除电力、石油、石化政策性亏损2660多亿元,和2007年基本持平。2008年有19家中央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比2003年增加13家。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2009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再次向中央企业发出了警示。他提醒,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央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但这次危机很有可能不是短期性的,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因此,除各项应急措施之外,中央企业可能还需要规划、安排一些更具长远意义的工作。
我们猜您还喜欢:
“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其出资时,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不同意转让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出资,如果不购买该转让的出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由于该规定不尽全面,且《公司法》颁行后,针对《公司法》的司法解释或立法修改并不多,致使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过程中,因优先购买权产生的纠纷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将实践中发生的有关优先购买权的问题加以梳理,提出相应的观点,期望对即将进行的《公司法》修改有一定的参考。
一、优先购买权是一种可选择的救济权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股东之间相互转让,另一种是股东向非股东转让。对于前一种转让,各国立法均没有限制,对于后一种转让,因可能影响到其他股东之间的人合联系及公司内部的相对稳定,故各国立法均从转让程序、转让价格以及赋予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等方面加以限制。例如法国《商事公司法》规定,只有在征得至少代表四分之三“公司股份”的多数股东的同意后,公司股份才可转让给与公司无关的第三者。并且,转让计划应通知公司和每个股东。[1]日本《有限责任公司法》第19条第5项规定,不同意转让时,由股东会指定转让对象,其购买出资的价格依《商法》第204条之四规定。[2]我国《公司法》也从转让程序上作出了规定,并赋予了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三十五条:“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由此可推导出这样的立法原意:其他股东可以优先购买该出资,也可放弃优先购买该出资。相对于“必须经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这样的强行性程序规定,以及外国公司法中关于价格的强行性规定,我国《公司法》规定的优先购买权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救济权利,易言之,优先购买权只是为了保持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性和公司运转的稳定,法律赋予其他股东可选择的一种救济权利,就其他股东而言,如果其在明知的前提下,自愿放弃该优先权的行使,也是于法不悖的。
我们还可以假设这样的情况:若某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约定“当公司股东向公司外股东转让股权时,其他公司股东明示放弃同等条件下的优先购买权。”这样的约定是否有效?笔者认为,只要公司股东在当初签约时没有出现欺诈、胁迫等情况,各股东也明示该权利的放弃对公司的人合性和公司的稳定运转并无影响,这样的章程约定是合法有效的。
二、优先购买权能否部分行使?
《公司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优先购买权,指的是完整行使的优先购买权。但对于这种优先购买权是否包括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实践中则有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行使优先购买权包括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持这种观点者认为:首先,从法律规定上看,《公司法》规定了股东的优先购买权,但并未禁止股东部分行使优先购买权,法不禁止即自由,便为可行;其次,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出资是可分物,法律允许对其分割,部分转让;再次,从立法本意上看,有限责任公司兼具资合与人合的性质,《公司法》之所以规定股东享有优先购买权,目的就是保证股东可以通过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实现对公司的控制权,维护其既得利益。[3]
-
如何办理国有企业股权转让意向受让人的登记管理
409人看过
-
中国允许国企管理者在企业“增资扩股”时持有企业股权
354人看过
-
企业发生股权转让,如何确定转让方的股权转让所得
263人看过
-
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的条件
479人看过
-
国企经营者风险抵押金和所持股份的管理
366人看过
-
国家关于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所得税管理都有哪些内容?
341人看过
-
股权转让合同属于谁所管?四川在线咨询 2023-08-16股权转让合同属于合同纠纷,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合同纠纷,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
-
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中关于股权转让所得的具体规定是怎样的呢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01《股权转让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试行)》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股权转让是指个人将股权转让给其他个人或法人的行为,包括以下情形: (一)出售股权; (二)公司回购股权; (三)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新股时,被投资企业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以公开发行方式一并向投资者发售; (四)股权被司法或行政机关强制过户; (五)以股权对外投资或进行其他非货币性交易; (六)以股权抵偿债务; (七)其他股权转移行为。第四条个人
-
股东向股东所持股权转让需要交纳哪些税费山西在线咨询 2022-11-111、股权转让的双方要按万分之五税率交纳印花税。对于股权转让所得,如果股东是自然人,还要按20%税率交纳个人所得税,如是法人股东,要按25%税率交纳企业所得税。 2、法律依据:《公司法》 第七十一条股权转让,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
-
企业向收购企业转让股权后如何进驻管理香港在线咨询 2021-12-21企业并购后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并购后,业务管理整合是决定并购成败的重要环节。如果并购类型属于水平或垂直并购,则企业应在生产管理和营销中进行重组,减少重复机构,剥离与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的业务,以减少内部竞争,减少重复机构,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业务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不能提高企业并购后的能力,而且还会下降。(2)任何并购活动都将面临人员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