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劳动合同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合同到期后自己不续签有赔偿吗?
合同到期,劳动者自己决定不续签的,没有经济补偿,除非用人单位提供的续签条件低于原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的,劳动者不能主张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五项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二、合同到期不续约有赔偿吗
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三、合同到期了公司不续签公司要赔偿吗
根据法律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用人单位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也就是说,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
1、用人单位愿意续订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
3、劳动者不同意续订时,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
否则,在其他情况下,合同期满时,比如劳动者想续订而用人单位不愿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或者用人单位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而劳动者不接受不续订劳动合同等情况时,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
劳动合同终止经济补偿金最多补多少
271人看过
-
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协议里的补偿标准有哪些
369人看过
-
2024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经济补偿金法律规定有哪些
164人看过
-
经济补偿金支付时间与劳动合同终止有关
154人看过
-
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情况有哪些?
114人看过
-
劳动合同终止:经济补偿与双方协商
207人看过
经济补偿是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给予劳动者的经济补偿j的行为。经济补偿金是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依法一次性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上的补助。我国法律一般称作“经济补偿”。 我国劳动法、1994年劳动部发布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 更多>
-
经济补偿与终止劳动合同宁夏在线咨询 2024-11-09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如果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劳动者工作满一年的,可以获得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工资按照劳动合同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计算。 如果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月工资是指劳动
-
合同终止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依据有哪些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15关于合同终止经济补偿金,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有资格参与到合同的定制,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一份合同的签订并不代表一份合同就一定会履行。但是合同终止又需要付出一定的赔偿。安徽思文律师事务所肖军律师解析。 一、合同终止经济补偿金的计算 1、折算方法: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不是连续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工资
-
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劳动合同法终止补偿金有什么规定青海在线咨询 2022-04-09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 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计算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
-
劳动合同终止补偿金怎么算?哪些情形终止劳动合同有补偿金辽宁在线咨询 2022-07-04劳动合同的终止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其实是劳动合同的解除,那么在合同关系终止的时候,如果劳动者不存在什么过错,也不是自己主动辞职的等其他属于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在这个时候,用人单位应该支付有关的费用。陕西至正律师事务所李东东律师解析。 一、劳动合同终止补偿金怎么算劳动合同法规定,经济补偿金计算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有以下标准: (1)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2)六个月以上
-
经济补偿都有哪些情况需要终止劳动合同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20终止劳动合同以下情形需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合同期满的; (二)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三)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