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处理消极怠工的员工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5 19:36:54 296 人看过

一、怎么处理消极怠工的员工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用人单位解除和终止的规定一共4条13种情形,其中并没有消极怠工一项。这就决定了当员工发生了消极怠工时,用人单位不可能很简单得解雇了事。在这4条13种情形中,有3种情形在实践中往往会被用到:

(一)《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1款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使用这一条款解除,单位首先要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劳动者不胜任工作。比如公司交付的某个项目,因为员工消极怠工,没有按时完成,给公司的业务开展带来很大负面效应。证据点可以抓几处:

1、项目责任书,

2、项目的进展汇报书,

3、项目没有按时完成的后果。

其次,单位要有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的过程。如果是培训,做好培训签到,如果是调整工作岗位,则做好岗位调整签字手续。之后再行观察,需要证明第二次不胜任工作。再次,单位需要支付N+1的额外费用,包括经济补偿金和替代通知金。千万不要提前30天通知解除,夜长梦多。

(二)《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使用这一条款解除,单位首先要有合法的规章制度。所谓合法,包括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内容不能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程序上要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条,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此外,用人单位应当公示制度,或者告知劳动者。其次,单位要有消极怠工的明确证据。如上班期间不干活,长期访问与工作无关的网页,多次离开座位,与他人长时间聊天,甚至长时间离开办公场所,办理私事等。再次,单位不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可以在证据确凿后立即辞退。

(三)《劳动合同法》第36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是一种妥协的做法。在单位没有确凿的依据时,选择协商解除可以很好得收拾局面,让单位尽快从这一负面事件中摆脱出来。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消极怠工者要走,单位是要付出代价的。具体以双方协商结果为准。

二、员工消极怠工的原因有哪些

1、同事关系不好

职场犹如小社会,同事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工作的心情

职场新人小张说,刚进公司时不知如何与同事相处,更会因为汇报工作时领导的反应而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暗自猜测同事和老板对自己的印象不好。由于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更加使他对工作失去信心。

2、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小王说,自己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才发现,学校的知识往往难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在工作中受挫时,很容易让人情绪低落,进而消极怠工,甚至想辞职。

其次,公司的制度不公平,暗藏玄机,让他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3、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一些大学生,刚入职场对自己的期望底,因此对于公司提出的薪资问题不加重视,很少了解清楚公司的薪酬制度,进入企业后才发现自己的付出与获得薪酬不平衡。

尤其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公司的薪酬激励,考核制度并没有想象中的规范和人性化。久而久之成为温水中的青蛙,干一天算一天。

三、面对消极怠工的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做

1、制定消极怠工相关规定

公司对于消极怠工的行为应该明确条文,什么情况会被认定位消极怠工,都尽可能明确写出来。例如工作期间离开座位长时间不知去向、刷微博,聊微信、刷与工作无关的网页及频繁请病假不上班。

对于相关条款的设计应该分解量化,以体现该员工的屡教不改,已达到严重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的程度。如果,工作期间,离开工作岗位多长时间,发现几次,会有什么处罚等等。

2、明确目标激励机制

没有考核机制就没有真正的管理,能真正给员工打鸡血的就是目标激励。

通过设置科学的目标,来激发和调动思想工作对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工作,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工作确定出任务目标,并因此而制定出不同任务和目标的绩效标准。

明确的目标激励机制能让员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怎么做,做得好不好。工作的结果与绩效标准有无差距,还需要多大努力才能完成岗位目标。

3、提供晋升空间

加薪是基于员工工作的努力的结果,对其一个阶段的工作肯定。职务提升是基于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逐级提升员工的职务。

当然晋升空间不局限于薪资提升和职务提升,还有员工能力的提升。

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员工往往要同时具备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司组织培训宣讲会等为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让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的学习。

4、关注员工成长

每一个员工都渴望进步,在日常工作中,给予每个员工充分的理解与信任,是每位领导者都应该在始终铭记在心的基本原则。

其次,给予员工充分的空间,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并关注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技能,发挥每个员工最优秀的一面。

员工的成长自然需要企业付出代价,不但需要专业的管理技术,更需要人性化的管理艺术。给与员工信任,尊重,支持,让员工有归属感。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9月17日 00:5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劳动者相关文章
  • 员工消极怠工怎么辞退
    员工消极怠工,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定条件试用期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定事由:劳动者存在过失性辞退情形,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存在非过失性辞退情形,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后解除;其他。二、公司辞退正式员工需提前几天1、如果是经济性裁员,需要提前三十日通知员工,并需要支付经济性补偿。2、非经济性裁员,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三、52岁被辞退有没有赔偿被辞退是否有补偿,需要分情况说明。如果劳动者被辞退是由于自身的过错导致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不进行赔偿。如果劳动者被辞退是因为出现不能胜任
    2023-04-04
    141人看过
  • 员工消极怠工的解决方法
    员工消极怠工的解决方法:对于消极怠工的员工,用人单位可以对其进行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或违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员工消极怠工辞退需要赔偿吗员工因消极怠工被辞退,如果属于过错性辞退,用人单位不需要给予其赔偿;如果因员工的原因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单位还可要求员工赔偿,赔偿可以从其工资中依法扣除。《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七条工资必须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如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则应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工资。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
    2023-03-17
    426人看过
  • 如何证明员工消极怠工
    收集员工消极怠工的视频录像,员工消极怠工的处罚单,以及周围工作人员的证人证言等。一、员工消极怠工怎么办只有找到了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到底是钱没给到位,让员工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寒了心;还是薪酬体系不合理,上级领导偏执偏心,让员工缺乏积极工作的动力?到底是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价值持不同意见,缺乏归属感;还是企业本身管理松散,有法不依,有章不循,让员工觉得前景黯淡,前途渺茫?到底是企业管理者的战略思维与市场实际脱节,不得员工拥护;还是企业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水平的虚浮之风盛行,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根据员工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如果该员工确为可造之才,消极怠工确属情有可原,所请合情合理。企业应在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后,尊重其对企业管理提出的良好意见或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适当满足其合理需求。毕竟,留住人才和核心团队成员,以增强企业凝聚力,方才真正有利于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但如
    2023-03-31
    327人看过
  • 如何解决员工消极怠工
    处理消极怠工的员工的办法:对于消极怠工的员工,用人单位可以对其进行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或违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一、员工消极怠工辞退赔偿吗根据我国法律相关规定,员工消极怠工被公司辞退是不需要补偿的,消极怠工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所以公司
    2023-03-28
    342人看过
  • 公司员工消极怠工要怎么辞退
    员工消极怠工,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单位如何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与员工解除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存在过失性辞退情形,用人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存在非过失性辞退情形,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其他。二、劝退员工试用期试用期已过,劳动者有过失性辞退情形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有非过失性辞退情形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解除劳动合同;其他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三、员工辞退后不签字怎么办辞退通知书员工不签字,如果是被辞退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
    2023-03-01
    211人看过
  • 员工消极怠工能不能辞退
    员工消极怠工,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根据相关法律条例依据,员工消极怠工被公司辞退是不需要补偿的,消极怠工属于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所以公司可以辞退员工是不需要补偿的。法定补偿赔偿办法是按照工作年限乘以平均月工资。对一些明显带头使坏的员工要坚决予以辞退,即使是支付经济补偿金也要即时辞退,否则只会让整个团队越来越难管理。认定员工违纪,必须依据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辞退违纪员工的重要依据。因为单位可随时辞退员工并且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主要有员工严重或者是多次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员工造成单位遭受巨大损失等情形,员工消极怠工并属于上述情形,所以单位可以将其无故辞退,并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被依法辞退的情形并不适用于怀孕的职工,如果职工怀孕的,单位是不能对其进行辞退的,并且还必须适当减少怀孕女职工
    2023-02-20
    140人看过
换一批
#劳动关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劳动者
    词条

    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 更多>

    #劳动者
    相关咨询
    • 怎么处理消极怠工的员工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3-01
      想办法证明其无法证人工作或者违反规章制度即可,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 《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1款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怎么处理消极怠工的员工?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3-29
      消极怠工的员工的处理方式为与员工进行沟通协商,协商后根据员工需求可以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或者员工实在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可以予以辞退。最重要是需要收集其消极怠工的证据。 一、消极怠工的员工怎么处理 员工消极怠工的处理方式: 1.与员工进行沟通协商; 2.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 3.辞退员工。 员工消极怠工需要想办法证明其无法正常工作或者违反规章制度的证据,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
    • 怎么处理消极怠工的员工,怎么规定的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1-29
      处理消极怠工的员工的办法:对于消极怠工的员工,用人单位可以对其进行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或违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员工辞退赔偿消极怠工怎么处理
      北京在线咨询 2022-12-16
      抓证据处理:消极怠工,公司制度中会有相应的处理规定,就可以注重怠工证据收集,一旦证据确凿,就进行处理,他签字尚可,不签字则职代会或工会讨论决定,也请他列席。
    • 怎么认定员工消极怠工
      贵州在线咨询 2023-05-26
      1、《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从规定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企业要用不能胜任工作解除劳动者劳动合同的,必须履行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否则的话,将被视作违法解除。 2、《劳动法》第十七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精神,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